谢颖颖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瞿溪第三小学 浙江温州 325016
一、案例背景
(一)基于陶行知理论的实践背景
“小先生”制最先由陶行知先生提出,他说:“民众教育的根本主义就是把知识扩散给大众。要把教育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荡涤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都得呼吸。把知识变成空气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小先生。他提出的教育理论,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学生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且在课外的生活中,和伙伴之间的交流互动是随时随地发生的。在广袤的课外时间里,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可以和伙伴交流互动,以身作则,做别人的“小老师”。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利用“小先生”制,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而且可以让学生身先士卒,在班级管理、行为规范等方面有所突破。
(二)基于我校“百家争鸣”的班级管理模式
在对全校教师的管理系统调查中,我们发现每个班都有自己不同的管理方式,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有贴红花的,有加积分的,有评“小博士的”,有争“七彩智慧卡的”……可谓“百家争鸣”。老师们采用自己设置的评价系统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行为品质、道德品质等方面做不同的管理。但是,毕竟老师精力有限,在整个评价系统中,“小老师”,也就是“小先生”往往占据着主要地位。基于我校存在的这种实际情况,如何更加规范地利用“小先生”制,让小先生制在教学中大放异彩,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三)基于人人想当“小老师”的学生现状
陶行知先生认为:“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 “人人都可以当小先生”。是的!每个人都渴望被人尊重和赏识,更何况是低年级的孩子呢?他们的表现欲望很强强,老师的夸奖,同学的肯定都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当“小先生”成为荣誉和实力的象征,这对这些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有着多么大的吸引力啊!所以,就出现了人人想当“小先生”,人人争当“小先生”的现象。在实践中,我理论联系实际,在班级中开展规范的“小先生”制,让“小先生制”融入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二、案例流程
1、成立“小先生”管理组织体系。
既是“小先生”,就要赋予小先生的权利,只有孩子们树立了正确的“小先生”管理意识,才会在中队集体中发挥作用。因此,在“小先生”实施的第一步,我就把权力交给了孩子们。
在班队课上,我们让学生参与讨论了班级管理所需要设立的服务岗位。孩子可以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有足够的理由,我们就可以为了他的提议设置岗位,并且由他来当“小先生”。
通过这些服务岗位的确立,班级里的小朋友们都找到了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小先生”位置,感受到了自己的权利,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开展起工作来,自然轻松了许多。
此后,为了让孩子明白班级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需要监督,我开展了“我的班规我来定”主题教育活动,孩子们兴趣高涨,提出了一条条有建设性的意见,每个孩子都从自己擅长的内容提出的班规,通过讨论制定了“小先生”班规。这些班规孩子们自我约定,自己遵守,有事半功倍之效。
规定了班规后,我们要设立便于规范管理的班级日志管理本。我认为赏心悦目的合理的设计才能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一目了然,实现教育目的。
2、“小先生”银行开行。
“小先生”组织成立后,我们的“小先生”管理进入实施阶段,为了取得“小先生”制实施的有效性,我们将班级管理进行量化,成立积分银行,实行零存整取。
每日由“小先生”根据个人表现给每位同学的积分卡打分,随后将积分存到积分银行,每日一存,零存整取换取礼物或福利。福利由孩子们自己讨论班主任同意即可达成共识。两年来,请集体吃蛋糕,周末不用写日记,玩吹泡泡,做水果沙拉……都可以成为他们达到规定积分的福利。在这些活动的鼓励下,“小先生”不仅自己遵守,还监督帮助其他孩子共同遵守进步,成长银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小先生”档案归档。
对于孩子们来说,“小先生”是一项技术性的管理工作,当“小先生”管理成为一项日常规范,长时间的机械工作,孩子们难免会有惯性疲劳,这时就需要添些花样,提高他们的兴趣,向家长展示其成果无疑是最有吸引力的。于是,档案袋成了我们最好的选择,我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很喜欢用相机记录孩子们的成长,所以愿意将孩子们不同的“小先生”状态记录下来,孩子们工作起来也更有劲头了;此外,积分卡,成长银行卡等,都成为孩子们档案袋中的一员,真实的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孩子们也愿意在自己的档案袋中感受成功,回味成长。这无疑也为我们的“小先生”制添了一把火,越烧越旺。
三、效果评价
1、“小先生”自主探索,促进能力的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们可以这么说,真正的管理是自我管理。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提倡人人自主,人人管理。传统的观念认为班主任是“主角”,班干部是“配角”,其他孩子是“群众演员”;在现代观念看来,全体孩子才是“主角”。而辅导员只要做好“导演”,引导方向,梳理矛盾,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表现自我。心理学认为“实践活动在人的能力发展上起决定作用。”不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差的,我想:每个人都是“白玉盘里一青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我可以让自律能力强的侧重于管理班级纪律;让肯干的管理班级卫生;让没有什么特长的负责“每日一诵”;这些富有弹性的岗位设置,让学生真正自主地处理班级事务,让孩子既体验到做“主角”的责任,也体验到做“群众”的不容易。这样,孩子之间互相管理,互相制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学生“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从而充分挖掘了班级资源,使每一位孩子都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班级管理中在其过程中,在管理中发现问题,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培养能力,提高管理能力。在三年的实践中,我给予了胆小的周智足够的信任,值日、端作业本都请他当小先生,现在的他已经能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朗读课文,这或许是小先生的另一种收获吧。
2、“小先生”自我管理,促全面发展。
为了提高小先生管理的有效性,增强孩子们的责任意识,我才用了每天一汇报每周一小结制度。
利用晨间十分钟,请昨天的值日小先生对昨天的值日做一个总结,针对前一天的情况,值日小先生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希望努力的目标。比如昨天广播操管理不好,有孩子不尊敬国旗,今天就要说到。这样,既对前面的工作进行总结反馈,也能对值日小先生的工作态度进行量化评价。相对于每日一小结,每周一小结则隆重得多。由于全体孩子每周都可以至少一次当“小先生”,我们针对本周开展的工作评出“努力小先生”、“尽职小先生”、“模范小先生”等不同的荣誉称号,孩子们或毛遂自荐或互相推选,即使是后进生,只要进步,我也会适时追问:你们觉得**怎么样?很庆幸,我的孩子们都理性而客观,并不会因为学习成绩来评价那些努力过的小先生们,我想,这应该是“小先生制”给予孩子们的另一种成长吧!
3、延伸与拓展
自“小先生”实施以来,班级的变化是可喜而明显的,孩子们在“小先生”中体验到了自我成长的乐趣,沉浸在“小先生” 的角色体验中,享受着体验带来的真实。现在,我将“小先生”制拓展到学科教学中,读书识字,课外阅读,孩子们也正在“小先生”的甘露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