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22期   作者: 刘建梅
[导读] 在现代化的教学思维中,教师们就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创新,将探究教育与之融合,提升教学的整体有效性。
        刘建梅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西王褚小学   454000  
        摘要:现阶段,我国新课程不断改革,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并纷纷开始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以此加强教学的效果。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过程中,调整教学的结构是教师们的基础工作,完善探究教学的方式则是教师的关键性工作。所以,在现代化的教学思维中,教师们就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创新,将探究教育与之融合,提升教学的整体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教学;教学对策
        引言
        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科目,语文教育承担着学生获取认知能力及理解能力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不具备较强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牢牢把握课程教的的主动权,采用单向式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并不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导致他们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被严重消磨,而增强语文教学有效性便成为空谈了。由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教学策略。
        1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如果语文程度低,则势必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的沟通上,开会时意见的陈述以及日常生活工作中实用类写作,情感类抒发,都必须靠流畅的语文表达能力。更进一步而言,传统文化的发展,五千年丰富经典与文学进步的发扬光大,中华文化的复兴,无一不需要语文教育的成功。
        2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创新没有深入发展形式化严重
        现阶段虽然很多学校随着新课标的变革而发展,但是创新的内容仍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发展。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育模式创新都是表面上的创新, 为了应对新课标的改革和发展,并没有实质上的创新与发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还是用平时的教学方法。 导致最终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手段和最初的教学目标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导致了最终的小学语文创新受到了影响。
        2.2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的问题
        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价值观念形成的领路人。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分数为王”,快节奏的生活让教育逐渐偏离了初衷,染上了功利的色彩,学习成绩不仅成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也成了衡量教师水平的“一杆秤”。为了迅速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关怀和感化,即重教书、轻育人。事实上这类感性习题的设置正是教师育人的最佳途径,通过学生的反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和价值观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引导,使学生成为身心两健的人。
        3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3.1明确探究性教学的目标,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个人能力比较低,在接触到教学任务的时候,很有可能由于能力的限制而无法完成探究工作。因此,教师自身就需要形成明确的教学思维以及教学思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做好引导性的工作,创建合理的教学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探究思维。首先,教师们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建反思性的教学情境。小学生的能力虽然比较低,但是其自身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性认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们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通过构建与之认知相反的情境,调动其自身的学习探究意识。


        3.2更新教学模式
        想要更新教学模式,就要改善教学观念,彻底摒弃传统模式教学方法,综合考虑小学语文教学创新需求,将现代先进科技与新型教学方法充分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当中,优化课堂机构,结合小学这个阶段学生身心特点合理制定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3.3课堂趣味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参与,让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在课堂上设计一些趣味活动来增强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推动他们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能用到课本所授内容的趣味活动。比如,教到《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在雪地上画画的小画家的图片,再通过课本对一个可爱的“小画家”形象活灵活现的描绘,拉近学生与课文主人公的距离,使他们学习起课文来,像是与好朋友对话般轻松、快乐。教师也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优美词汇和语句,分享自己在下雪天的趣味故事。如果恰逢下雪,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到室外,亲自做一次“雪地里的小画家”,增强小学生的感知和实践能力,活学活用,增进课堂教学效率。
        3.4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语文学习讲究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且很多东西是课本上所没有的,需要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获取。目前还有很多适合小学生的读物,有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等,教师可以给同学们介绍一些书籍,让学生自己去找来阅读。每天读一点点,一次不用读太多,但是得每天坚持。教师可以在教室的某个角落建立一个“图书角”,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好看的书带来学校,在要求每个学生都爱护书籍的情况下让学生相互交换传阅自己的书。每周评选一个“读书小标兵”,并给予受表彰的同学一点奖励,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读书。
        3.5运用合作教学法,增强学生思维发散性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打破传统观念的桎梏,构建自主性的语文学习平台,引入合作化的教学方式,构建属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课堂,出设开放性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地发言,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促进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拓展个人的认知,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例如,在讲授《题西林壁》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在掌握整首诗大意的基础上,思考相应的语文问题,完成对古诗知识的理解,迁移和转化,延展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增强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让学生理解下面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这个句子营造的意境,让学生可以明白角度不同,景致各异的简单道理。为了增强学生的思维发散性,教师引入画杨桃的故事,并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运用对古诗的理解,诠释画杨桃古诗蕴含的哲理。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教师发现大部分小组可以总结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也有部分小组总结出多汲取他人意见的观点。通过运用合作教学法,教师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的同时,也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弥补个人的思维空白点,增强他们思维的发散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们若想要提升教学的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一定要对传统的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调整传统的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教师也要创新自身的教学思维,坚持以人为本。所以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融合探究思维开展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牟强友.新课标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几点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2016(14).
        [2]王波娣.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性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19,(007):P.153-153.
        [3]李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开展[J].学周刊,2019(03):103-104.
        [4]闫喜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2018(06):70-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