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方法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22期   作者:涂君
[导读] 对于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而言,扎实的写作能力是其必备的核心职业能力之一。
        涂君
        江西省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对于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而言,扎实的写作能力是其必备的核心职业能力之一。语文教育专业旨在培养胜任语文教学的教学人才,因此写作能力对于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尤为重要。为提高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课题组通过一系列培养方法的创新,从写作课的教学模式、课堂结构、训练平台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收获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师范生;写作能力;培养方法
引言
        在我们学习生活与工作中,处处离不开写作。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1]对于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而言,扎实的写作能力是其必备的核心职业能力之一。在当今社会,人们考量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往往会看这个人的写作水平如何,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写作能力差,也是教不好学生的,因为不会写作意味着阅读能力差,难以指导学生欣赏佳作写好作文。同时,一个不会写作文的师范生进入教学工作时,在写教案、教学纲要、学生评价、学术论文方面都会有困难,会被测评为综合能力不够,发展空间狭小。由此可见,高职师范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师范生的职业能力、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院校需要重视的问题。
        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理念和培养方法的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督促、引导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式、教学方法上大胆革新,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努力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人才质量成为了当前用人单位最关注的主要问题,除了中小学校急需招聘写作能力强的语文老师外,当前国有行政企事业单位,大多数单位都缺乏写作方面的能手,社会写作培训机构对写作能力强的师范生也是求贤若渴。因此,对高职师范生写作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造,着力提高培养师范生的写作能力,既可以提高师范生的综合能力,又符合社会需求顺应时势发展。
一、当前写作教学面临的困难
        写作类课程是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因而受到学生的重视。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的写作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教材理论性强,课堂枯燥乏味
        目前高职师范专业写作教材大多数体大精深,学术性、理论性较强,对于高职师范生来说,要读通读透教材,比较吃力,也难以消化。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语文教育专业基础写作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写作学教程》,理论性较强,案例较少,学生难以读懂。而教师根据教材知识点安排在课堂上强调理论知识太多,这容易造成课堂枯燥乏味,打击学生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学生阅读量少,对写作兴趣不高
        据笔者调查了解,当前,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都不太喜欢看书,对原创写作兴趣不大,他们更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手机微信聊天,观看网络视频上;就算看书也没有耐心看经典著作,喜欢看快餐文学和一些肤浅俗气的网络小说,这些偏好都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笔者对我校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课堂调查发现,每年看5本以上课外小说的学生所占比例不足30%,学生的阅读量普遍偏低。鲁迅先生在《致赖少麒》的信中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2]也就是说学习作文别无他法,惟有多读多写。阅读量不足,是师范生写作能力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学生写作水平普遍不高
        当前,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里就有一项“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大多数高职师范生的写作水平普遍不高,学生对写作文没兴趣,不想动笔写作文,就算应付老师作业要求,写出来的文章大多数也是流水账式写作,没有文采也缺乏写作技巧。
因此,探索高职师范生的写作能力培养方法,以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训练师范生的写作技能,提高高职师范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使师范生的写作能力达到日后的职业要求,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高职师范生写作能力培养方式的创新途径
        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绝非容易的事,它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的过程。笔者在从事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写作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各种尝试和探索,总结出了一些能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丰富写作课堂结构
叶圣陶先生说过:“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3]
        1.要想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定期举办读书会,根据阅读书目数量和质量每月选举阅读之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审美能力。
        2.在每次写作课前抽出十分钟作为美文共赏环节,让学生轮流推荐自己所读过的好文章,通过课前交流所读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3.采用“以读促写、写评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完成习作后,同学之间交换作文相互点评,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教师则综合学生推荐的佳作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4.督促学生用心观察,激发写作兴趣。语文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它的出现是由于人类交流的需要。在生活中处处都包含着知识,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可以仔细地感受生活,用心地观察周边的事物,写出最细腻的文章。灵感的迸发源于观察,生活中的一草一木,接触到的人的一举一动以及身边的大小事件,学生都需要认真地观察,用心地体会生活中包含着的知识,并用优美的文字把其经过加工描绘出来,就成了一篇优秀的文章。教师在让学生对人物进行描写时,要让学生明白只写人的外貌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往往是通过不经意间的一个神态或者动作这些细节来反映出来的。比如教师可以以“我最难忘的一个人”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要求学生必须用到细节描写来反映这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仔细回忆所要描写的人的特点,却并不能完美地呈现人物的品质,从而认识到认真观察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这趟课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再写一篇类似的作文,考察学生是否真的在生活中留心,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 立足生活,书写生活,让学生快乐作文
        语文教师应相信学生主体内在的潜力,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通过观察,学生会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通过思考,学生会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这样,学生才会用自己的眼睛从周围的世界中去发现属于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生自己真实的感觉与体验,学生的悟性才会不断提高。学生只有善于体验生活、捕捉生活、了解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写作的素材,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一份心思、多一双眼睛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才能捕捉到别人不注意的细节,才能以小见大。文贵于情,而真情又来自生活的感受,有了真实而细腻的感受,才会写出真情。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所以选材要新,论点更要新。至于新的形式,那更是多种多样,只要肯动脑筋,不愁没有,即使稀奇古怪的形式也不妨大胆地试一试。写文章,尤其是标新立异的文章,勇气与信心很重要。
6. 依托课文确立目标,让学生模仿写作
        模仿写作,是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的重要手段。古今中外许多作家就有过模仿,鲁迅的《狂人日记》借鉴了果戈里的作品;郭沫若的诗作受过印度泰戈尔、美国惠特曼及德国歌德作品的影响。而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从模仿教材开始。在训练模仿写作时,首先要确立训练的目标,依托课文,让学生仿写。笔者在进行说明文写作教学时确立的训练目标是:(1)能有条理地介绍事物;(2)介绍事物能抓住特征;(3)能适当地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4)语言通顺、流畅。
7.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作文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写作目的,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一个激发灵感、唤起写作冲动的具体情境,使他们通过实际的体验,唤起兴趣,自然而然地想说想写。高职学生写作上最大的障碍是无材料可写。教师应有意识地制作素材,通过适当的刺激信息,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诱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和创作灵感。
        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兴趣,让学生感知文章的情感美。“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它饱含了作家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了作家心血和生命。所以语文教材无不饱含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因事缘情,有的直抒胸臆。在教学中准确而充分地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把课文当做例子,当做优美的范文,让学生在一种美的、愉悦的情绪当中,感受优秀作品的魔力,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完善校内外实践课程
        作家巴金在《祝青年文学创作的发展和繁荣——〈萌芽〉创刊致词》中提到,“所谓培养应当是:帮助作者认识生活,扩大他的眼界,启发他的心灵,丰富他的修养,使他逐渐掌握艺术技巧,并且了解创作是如何艰苦的劳动。”社会实践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把学生关在课堂,就难以找到写作素材,所以笔者在语文教育专业写作课程教学日历课时设置中,安排了10节校内外实践课。在校内实践课里,带领学生观察美丽的校园风光,观察校园里的花花草草、假山水池,进行景物描写,同时深入饭堂、操场、篮球场观察各种人物,为人物写作备下丰富的素材。另外,笔者还带领学生到校外的企事业单位参观考察,使学生对社会各个行业生产有所了解;通过校外实践课,让学生适当走出校园,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不断扩大视野,捕抓生活热点,寻找写作源泉。通过实践观察,学生在作文里,注入了鲜活的事例,较之前的模仿胡拼乱凑,文章变得生动形象。
(三)借助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拓宽学生佳作发表平台
        微信是当下大学生使用最多的一个与外界沟通的工具,笔者指导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建立并运营微信公众号,宿舍成员每天在公众号平台轮流发表自己的文章,以文会友,交流感受,通过阅读量的对比,看文章的吸引度,并鼓励其他同学在留言区评论该文章,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平等交流,使学生的文章得到更多的修改建议,写作水平得到提高。通过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不仅拓宽了学生文章的发表平台,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此外,依托学校中文系网站,文学社报纸、校园报发表学生佳作,鼓舞了学生写作的干劲,不少学生爱上写作。
(四)倡导学生加入或建立文学社团,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
        大力倡导学生加入学校各类文学社团,或组建新的文学社团。如成立诗歌协会、戏剧社、读书协会等,在整个语文教育专业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各类文学社团在课余时间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学活动,如征文比赛、读书会、朗诵会等,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写作舞台。
 (五)建立写作兴趣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由老师牵头作指导,按照学生的兴趣和专长,建立散文、诗歌、应用文等各种文体写作兴趣组,对学生进行培训,进一步加强学生写作能力训练。笔者曾与其他老师一起举办写作兴趣班,采取多种方法,指导写作兴趣较浓厚的学生进行各种文体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举办各种写作比赛,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在校内举办各种征文比赛并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如每年举办“劳模伴我成长”“我心中的劳模”主题征文比赛;每逢重大纪念活动,举办相关征文比赛,
三、培养方法收到显著效果
        笔者通过创新高职师范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方式,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写作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实施效果良好。
(一)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不断提高,文章得到发表
        经过写作课程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断浓厚,不少学生建立了自己的个人微信公众号,经常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上发表原创文章,一些学生甚至写起了网络小说,并在网络平台发表。随着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学生的文章得到了校内外刊物的认可,多篇文章在学校、文学社主办的报纸发表。
 (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写作比赛斩获佳绩
        学生写作能力得到提升后,写作学老师鼓励和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写作比赛,并取得较好的名次。
 (三)教学质量及培养方式得到学生认可
        为保证写作课程教学质量,笔者十分注重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听取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意见,增强师生互动,使教学研究取得更大的成效。教学研究期间,课题组通过下发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方式得到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反馈显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培养模式和效果非常满意。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序跋集[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262
[2]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6
[3]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1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