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红
平阴县实验小学
【摘要】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道德与法治教学做的是铸魂育人的工作,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办好学校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案例教学 创设情境 立德树人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理念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在不断学习与深入领会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的过程,准确把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注重将道德与法治知识教育与儿童的行为实践相结合,使我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堂教学本质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新的课程理念带给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新的特点,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要根据这些新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才能准确把握课程的本质,进而在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 立德树人。于是,努力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就成为我努力的目标。
一、激发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模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亲身体会一些教学案例,理解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在遇到危险时应该如何合理运用法律知识。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故事情境,让学生自己在故事情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实践中加深对法律知识的印象,也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一)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个故事教学情境,给予学生一个主题(不良青少年向小学生索要钱财),然后将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自己根据所学的知识编导一个情景剧,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中将其表演出来。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受到了深刻的法制教育,知道了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样做,更知道了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使自己不受到伤害,同时,法律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的课堂组织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进一步自觉的参与到学习讨论中,并且增强了课堂组织效果。(二)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情境。例如,在六年级上册《法律就在我们身边》进行法律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我将一些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带入到法律中,这样的话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且与学生产生互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道德法治学习的实践意义等。
二、精选案例 凸显教学内容
生活案例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信息材料,其教育性是非常突出的。因此,教师要注意拓宽生活案例的筛选渠道,对生活案例展开深入解读,给学生设计个性化训练,这样可以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助力。列举生活案例参与道德与法治教学,这是理论联系实际最为理性的选择,能够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活案例不仅是教师展开对比延伸教学的材料,也是课堂训练的重要内容。例如:角色模拟现场演练 (多媒体显示:明明放学回家,刚要拿钥匙开门,却发现门开着一条小缝,有三个人正在他家翻东西,由于紧张明明不小心碰了门一下,其中一人迅速走到门口……)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如果你是明明,你会怎么做?各小组讨论完之后,教师选出两组同上台表演一下,各组再为他组的做法提几条建议。
(学生经过讨论、表演、观看、集体评议这些合作学习的环节,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再适时总结。)
师:当我们面对不法侵害时,一定要沉着冷静,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的相貌,或者留意他们的去向,及时拨打110或向邻居、家人、保安等求助,要机智而不能硬拼。通过角色模拟案例教学法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还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所在。案例教学法还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意见给予充分的关注,其鼓励学生在参与这门课程的学习时应大胆质疑、自由探索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对相关事件事实的见解。
三、小组合作 共同互补促进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挖掘了个人学习的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四、延伸教学 拓展课堂空间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拓展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教材中出现的阅读角、知识窗等例子,教师首先让学生搜集、查阅、摘抄、整理有关资料,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的重要性。但课堂教学内容总归是有限的,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具有法律意识,还需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教师要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学习知识,就要提高自己的内在素养。于是,我经常观看电视节目《社会与法》、《普法栏目》,积极阅读有关法律的文章,认真领会《学习强国》中的新思想,搜集有关教材中视频资料,多渠道拓宽教学知识面。例如:在讲述“树立宪法权威”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观看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常委就职对宪法宣誓的视频内容。然后教师要让学生搜集、查阅资料,并通过办一张宪法手抄报,开宪法知识课,制作宪法宣传标语,带领学生进行模拟宣誓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进一步了解宪法的重要性,知道尊崇宪法,维护宪法,更能让学生理解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至高无上的,通过宣誓活动彰显了宪法权威,使学生对于宪法的理解更深刻,并逐步提升了自己的法律意识,无形中拓宽了学生的法律知识空间。
五、捕捉亮点?优化教学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过程充满着各种变化、发展,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将预设性语言和随机性语言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突发情况,临时调整预设的流程,快速反应,巧妙应对,就能化险为夷。因此,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应因境、因事和因人而随机应变,用自己内在的魅力,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中的法律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并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还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延伸,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这些知识的意义所在,并且将所学知识自觉运用于生活中,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以及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的力量,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为以后健康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心理学家告诉你最有效的家教方法——读懂孩子
【2】生活情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