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尝试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22期   作者:舒建
[导读]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展开探究性教学,通过创建情境、启发思维、拓展教学思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等多个方法,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舒建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新都区付光成名师工作室,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在今年来的教育工作中,核心素养非常重要。针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应当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思维、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几个方面。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展开探究性教学,通过创建情境、启发思维、拓展教学思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等多个方法,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
        本文系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教育局2018年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学科课堂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XDJK18024)阶段性成果
引言:对于初中数学学科来说,新课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通过数学课堂不仅要掌握纯粹的数学知识点,而且要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技能。为了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探究更加有效的探究式教学策略,从各个方面着手打造优质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1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演讲时提出了探究式学习,并指出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方法,而且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具体过程中包括四个环节:(1)设定情境,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验证加强;(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对于解决教什么以及学什么,探究式学习非常的适用,而且已经得到理论上的论证,所以人们对探究式学习非常的重视。我国的课程论专家罗星凯对探究式学习也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内容以及形式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同时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也应进行概括,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两点,即“活”和“动”,其中“活”主要表现为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以及生成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预设教室内发生的活动,而学生的思维不能受到学生的控制,所以常常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教师意想不到。“动”主要表现在三点:即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以及动手观察。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探究问题,该学习过程较为积极、主动,在开展探究活动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生活,并且应联系其他学科知识,进行问题的积极探究,充分体验学习产生的过程,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充分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2数学探究性学习开展应遵循的原则
在当前初中阶段数学教学中,展开探究性学习,应当遵循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这3个方面的特点。就主动性而言,数学学科展开探究性学习,其意义就在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答案,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被动接收教师教学内容的局面。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与探究,才能切实地推动教学工作的发展,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创造性原则,探究不仅仅在于发现,更在于创造,探究的目的不是将学生一步步引向既定的答案中,而是要引导学生关注到整个学习的过程——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去学习,而这个过程中是允许出现错误,更允许发现新的途径的。教师不是课堂的绝对权威,学生可以在课堂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实践性原则,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尝试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到教学的突破口,最终实现发展,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只有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才能真正找到学习的乐趣,实现探究的具体运用。
3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策略思考
3.1把握住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
数学学科自身的高度抽象性,广泛应用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探究性学习更加强调学生思维的参与性和解决问题采用方法的多样性。探究性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建构的综合体验过程。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一个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对学生“学”的充分重视,它把学习视做一个学习者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其次、学生应该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学习的主体。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而探究教学由于给学生赋权增能,学生不仅变成了教学的真正主体,而且更具有创造性与协作能力。再次、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教学的管理者,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有力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第四、教学评价应该是开放,多元的反馈过程。探究教学把知识作为一种过程而非结果,肯定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建构独特意义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评价绝不是单一的,封闭的,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动态过程,它除了注重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之外,更主要的是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可借鉴的资料,促进学生深入有效地探究下去。
3.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只有让学生充满了对知识的疑惑、思考,他们才有可能为了解决问题而展开自主、深入的探究。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具体而言,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来巧妙地设置疑问,并以巧妙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将学生带入一种具体化的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对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分析、推理、论证与探究,实现自主、探究性的学习。

例如,在教授“正数和负数”这部分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问题具体如下:正数和负数有怎样的区别?负数在日常学习中有怎样的作用?负数在生活中有用处吗?计算题:12+(-10)=?问题提出后,学生立即展开思考,一段时间后,学生得出答案。这样一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3.3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还应该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探究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他们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知识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市场调研销售的数据,并进行办厂赢亏的测算;在学习完《频率初步》的知识后,让学生讨论有奖销售抽奖的概率与中奖可能性的测算;在学习了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与之相关的经济问题。通过开展这些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3.4缩短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逻辑性与神秘
当喜欢一件事,人们与它之间就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总结学生在数学中难以前进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有意识地主动疏远数学,从而学生与数学之间产生了很难逾越的鸿沟,阻碍了对数学全方面的理解,在面对数学时看到的是数学的“冷漠、严肃、杂乱”,看不到数学的逻辑、神秘、亲切。缩短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养成,其第一步在于拉近学生与数学教师之间的关系。数学教师是数学与学生之间的重要沟通桥梁,学生能否顺利走到数学那边,主要在于桥梁的稳固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是教师所需做的第一步,沟通是共建双方友好关系的唯一方式,在促进师生情感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创建更多提高学生自主能动性的机会,创新数学教学课堂,神秘化数学知识点,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去探究数学的奥秘,在探究中获取成就感,发现数学规律。距离是学习上的阻碍,缩短距离建立更紧密联系,是进一步发展的必要程序。
3.5以梯度学习作为教学中的主要过程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要求要深入、透彻的了解学生群体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具体数学水平。不同的学生之间一定会存在着不同的学习差异,如何应对这种差异,使得教学模式对于所有的中学生数学学习都有帮助。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应当设置梯度教学过程,梯度过程包括横向梯度与纵向梯度,横向梯度是指针对于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教师应当选择适当的数学学习内容,使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充分的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纵向梯度是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应当逐渐加深数学的学习难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并且督促学生进步向前。梯度学习方式作为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过程,能够针对于初中生不同的个人数学水平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使每一位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足够的学习空间。
3.6注重自我反思,深化学生基本认知
反思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反思能够让学生在实现认识的深化与知识结构的完善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适时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刻的反思。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每节、每章的数学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让学生根据评价对所学知识和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展开深入的自我探索,反思自己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让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更上一个台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例如,在教授完“二元一次方程组”这部分知识时,笔者利用余下时间对学生进行测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这样一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有效深化了学生的基本认知。
3.7尝试带入实践内容
尝试带入实践内容,真正将数学与生活进行巧妙的结合,能在潜移默化中将数学学习生活化。如同学生开始学习数学时对数字都是不敏感的,这种敏感程度需要在日积月累中培养。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在于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在教学生“路程问题”时,不妨选择到校时间相同,但是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学生家距离学校的距离。在学习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之后,鼓励学生在校园就地取材,测量旗杆的长度等。在教学中,适当地增加实践的环节,使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不再停留于课堂中,而是走出课堂“活”了起来,教师能够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学生的成长,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灵感,带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尝试逐渐减少书面作业,适当地增加和设定一些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进一步探索知识。近年来的教学中,核心素养日益发展成为各学科教学的核心内涵以及引导者,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发挥着指导作用,基于此,教学工作的开展,如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需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重新做出调整与规划。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尝试引入探究性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可能、空间、时间等,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创设扎实的基础,全面达成日常教学的发展,真正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结语
探究性学习模式是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应积极地探寻模式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利用其有效的、独特的教学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作用于数学课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朱志勤.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7(11):112-112.
[2]潘美玲.初中数学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数学,2020(6):82-83.
[3]喻昌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核心问题教学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7(2):45-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