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22期   作者:颜晓萍
[导读] 新时代阅读已走进大家的生活,也被大家所认同,然而数学阅读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受重视的程度不够,开展数学阅读,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我们当下需要做的一件事,让学生全面发展数学阅读显得尤为重要。
        颜晓萍
        重庆市云阳县民德小学
        摘 要: 新时代阅读已走进大家的生活,也被大家所认同,然而数学阅读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受重视的程度不够,开展数学阅读,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我们当下需要做的一件事,让学生全面发展数学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谈到阅读人们更多的认为是语文学科的事,然而在社会信息化现实生活中,人们运用数学思维,借助数学思想方法等数学素养可以更好的处理各类问题。基于此,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段;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阅读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之一,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数学化的社会”中,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情境,激发浓厚的数学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无意中形成这种内在的动力,积极参与学习。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通过一副不对称的眼镜引入课堂,孩子们对这副奇怪的眼镜瞬间就有了兴趣。他们各抒己见,纷纷表达这副眼镜与生活中的眼镜有什么不同。然后我再呈现了植物、动物、建筑物等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物体左右两部分开关和大小都完全相同,从而认识对称现象。那这些对称图形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可以怎么得到它呢?让孩子们带着深厚的兴趣打开数学书看看,他们通过看书知道了解对折的方法,看到了老师课堂上用的有趣的方法和讲的有用的知识都是来自课本,从而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本,寻求其中的奥秘。
二、圈重点字,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是一种比较固定、机械的去完成自动化动作的倾向。小学低段的孩子由于识字量有限,很多老师和家长都不愿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该阅读的时候往往不是被教师、家长代替就是被电脑课件代替,学生读的机会少,甚至一节课,学生没有机会读书,渐渐地孩子就没有了数学阅读的习惯。一年级孩子在学习《方向与位置》这个单元后,我们常常发现孩子在做题目时,只是粗粗看题目,而不是仔细读题目。如:学生第一次做了一道这样的题:把图中从左起的第4个图形涂上色◇◇◇◇◇◇◇◇,到第二次,题目变成了把图中左边的4个图形圈起来◇◇◇◇◇◇◇◇。学生以为题目要求一样,解题时就出现了较大的错误。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做错题的原因大多不是方法问题,而是审题问题,也就是没有认真阅读题目要求,没有把握住题目的重点词语,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每个孩子边阅读边圈出重点字词,如把图中从左起的第4个图形涂上色◇◇◇◇◇◇◇◇,像这样学生的错误率大大降低,让孩子体会阅读的重要性。在低年级教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像“一共”、“剩下”、“又来了”“吃了”“飞走了”等词,让孩子们圈起来,并能想象其中相应的情景,然后列式计算。

又如判断题“把12个苹果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可以得到3个。”孩子们第一次做这题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它是正确的,老师就得让学生认真分析,在没有“平均分”的情况下答案是很多种的,这就要求学生嚼透关键词“平均分”在这句话的重要性。
        在平时做作业以及考试的时候,教师要多鼓励孩子找重点字,对圈的好、圈的准的孩子及时给予表扬。经常的训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的正确率。
三、旁注提示法,提高阅读效率
        低年级的学生受其已有知识的局限,他们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学生在阅读数学教材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在题目旁边写上一些提醒自己的语言或符号。如:按顺序排队这一类题,很多孩子就很容易做反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上“大”“小”提醒自己。在学习“左、右”这一部分内容时,老师就让孩子们先在题目两端标注“左、右”。如:(左)图中从左起的第4个图形涂上色◇◇◇◇◇◇◇◇,把右边的2个图形圈起来。(右),通过写一写,能使易混、易错的题目变的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解题的效率。在低年级数学解决问题,分析数学信息时,为了学生能准确地找到相关的数学信息,老师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边读边动手将题目中的数学信息标注出来,分别用数字提示,标出信息①,信息②,以及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孩子就能面对这具体的几个信息通过反复的阅读、失调,理解题目的意思,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
四、要求学生叙述数学问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语文功底不深厚,在阅读一道数学问题时,难免会出现理解误差,导致解题错误。再加上,小学生缺乏思维灵活性,容易产生思维定式,在做题时总是遵循惯性,所以做出的答案不符合题目要求。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要求学生在阅读题目后,用自己的话将数学问题叙述出来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用自己的话将题目进行重复,对于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题意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在批改作业时,我们时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即:题目的要求是在正确的选项下画横线,可是由于学生之前做惯了在正确答案后打勾的习题,所以导致学生全部题目回答错误。因此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以帮助学生避免非智力因素而导致的错误。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而“数学阅读”则是读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因此专家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加强数学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最为重要的就是强化“数学阅读”,让数学阅读成为数学课堂里的一种常态。因此,作为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老师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相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参考文献
[1]姚文涛.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4(11):164-164.
[2]彭双全.浅析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7(1):207.
[3]李凤玲.小学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01).
[4]李碧霞.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探索[J].黑河教育,2018(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