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节奏感的途径探讨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22期   作者:朱丽娅
[导读] 本文简要分析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意义,然后探讨了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有效策略,希望给相关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朱丽娅
        台州市文渊小学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小学阶段中音乐教学也越来越重要。素质教育下,小学音乐教学中更关注学生节奏感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以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相关知识,进而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效果。本文简要分析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意义,然后探讨了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有效策略,希望给相关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学生节奏感;培养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节奏感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掌握较好的节奏感才能更好的学习音乐知识,进而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音乐节奏感属于人类高级感知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一直都是音乐工作的重点,通过学生节奏感培养不但可提高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音乐想象力。
一、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意义
(一)增强创造能力、思维能力
        在音乐当中,主要包含了和音、节奏、旋律等,其中节奏属于竞争力、核心力,有着快慢之分,慢节奏会让人的心理平静,对人的压力起到一个舒缓的作用;而快节奏则可以迸发出听者的激情,使其思维活跃等,促使听者的头脑发育,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增强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深化对音乐的感悟能力
        节奏往往是音乐的灵魂和精髓,只有增强了自身的节奏感,才能在倾听的过程中更好的发掘音乐的价值及魅力,并在思想、情感上产生相应的共鸣[1]。因此,小学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就将进一步的深化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使其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三)保障音乐学习的实效性
        当小学生学习新歌曲的过程中,假如可以快速的掌握歌曲的节奏,那么就会非常精准的记住每一个音符的长短,使其伴随着韵律、节奏轻轻摆动等,为其音乐学习的开展提供较大的帮助。另外,学生在摆动、哼唱的同时也能更好的体会作者在音乐作品中表达的情感等,使得学生的音乐学习一举数得。
二、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节奏感的途径
(一)应用肢体语言让学生产生音乐节奏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自身的肢体语言是有效的教学方法。肢体语言主要指的是应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具体的教学中,音乐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应用肢体语言提高学生节奏感的作品,在这些音乐作品中教师可用肢体语言来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
        比如《两只老虎》、《两只小耳朵》这两个歌曲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在这些歌曲教学中,需要教师加强对肢体语言的利用,应用肢体语言来增强节奏感培养效果。此外,在具体教学过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作出与自己相同的动作,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变换自己的肢体语言,比如让学生作出拍手、跺脚等简单的肢体动作,学生一同表现动作的时候往往可感受到音乐学习的快乐,这对提升学生的节奏感有显著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对自己的肢体语言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相关肢体规律,以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节奏感培养效果。
(二)合理引入游戏,培养节奏感
        针对于小学生这一群体而言,其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非常的活泼、好动,对于一些新鲜事物具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探索欲[2]。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节奏感的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地结合小学生现阶段的这一特点,将一些节奏游戏适当的引入进来,这样可以使学生边玩边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学习目标等,真正的实现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
        例如,在节奏训练中,教师可以将奥尔夫教学法引入进来,先对学生群体进行分组;再为学生播放一些节奏感非常强的音乐,不为学生设置过多的限制,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节奏做出相应律动,可以是拍手、跺脚、摇晃身体等等,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节奏感的目标,使得学生的节奏意识得到增强。在这样的训练模式下,可以使整个音乐教学变得生动、富有趣味性,更加符合小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特点,是教师在节奏训练中的理想选择。
(三)巧借诗词朗诵,培养节奏感
        我国诗词不仅意境美非常强,在节奏感方面也是较强的,学生在进行诗词朗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也在不知不觉当中增强了节奏感。因此,小学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也可巧妙的借助诗词朗诵这一形式,使得节奏感的培养效果达到最佳,达到一举数得的预期效果。
        例如,在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为学生选取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诗词,比如小学生们所熟知的《满江红》、《天净沙·秋思》等,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其投入到朗诵中,以通过朗诵这一形式逐步的强化学生对节奏的控制等,促使培养目标的达成,使得教学形式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使得学生在局限的课堂中得到更多。
(四)创设生活情境,培养节奏感
        音乐和实际生活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3]。所以,小学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对学生节奏感的良好培养,也可以将实际生活作为入手点,为学生创设一些模拟情境等,使得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更好的感知节奏,保障培养目标的逐一达成。
        例如,在开展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在实际生活中为学生找寻一些特殊声音,在课堂中播放出来,比如火车轰鸣、小鸟叫声等,让学生仔细倾听,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的好方法,也是音乐教师在节奏训练中的可用途径。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真正的走进自然,感受自然中的节奏,真正的实现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将教育价值展现出来。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相应的知识、技能外,更为重要的则是素质教育的推进,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实现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等,大大的增强学生对节奏的敏感程度,使其在音乐课堂中得到更多。但在这其中,教师也应掌握正确的培养方法,促使培养目标的达成,为学生本身的综合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徐珊珊,栾春林.关于小学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相结合的研究[J].学周刊
[2]扈敬薇.小学低年级段音乐课程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黄河之声
[3]钟昱.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