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杏林
清华附中合肥分校 230000
摘要
识字、写字教学是一切教学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随着近几年课改的深入,新教材识字量比以往教材有明显的提高,随之在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产生了,学生所认识的汉字有一小部分没有被深深地印入大脑,在书写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别字,情况比较严重。本文通过对小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对预防和纠正错别字的教学策略作出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小学生 错别字 教学 训练 策略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教育目标中,提出了“小学生对3500个常用汉字的认识。能够正确、工整的书写汉字,并有一定速度”。“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写字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新课程所提倡的大量识字增加了学生字词混乱的机率,学生在写字时往往出现许多错别字,过多的错误现象不仅影响了小学生的书面表达、交流和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甚至阻碍了汉字文化正确的推广和传播。
为了切实减少小学生的错别字,我在教育实践中积极进行探索,我认为消除错别字,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只要教师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强化训练,一定会达到良好的识字写字效果,减少错别字出现的机率。
一、 先入为主,规范引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认知事物、学习知识常常是受最早认知的、最先识别的影响,也就是所谓的“先入为主”。小学生处于成长发展阶段,教会一个字比纠正一个错误的字要容易多,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有“先入为主”的意识,关注学生容易写错的字,并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字形结构部分,或常被学生忽略丢失的细小隐蔽的部分,可用彩笔标出特别加以提醒,让学生从刚学这个字时就产生意识,增强感知力,让学生在第一次学习中就能够掌握、写对。例如教“耍”一词时,要强调其与“要”一词的区分,用彩笔标出“耍”一词的上半部分,在教学中可以幽默地告诉学生,因为有一个同学“要"急着想着出去“耍”,所以大家都看了一下,他连门也忘关。又如教学 “戌、戍、戊、戎”一组字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对比,然后教师在每一个字的重要部位上用彩笔标出,并编一个小口诀“点戍横戌戊中空”,进而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识别。
二、运用字理,辨析识字。
汉字是一种音、形和义的结合体,汉字字形的结构是有一定规律的。因此,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时,根据其构字规则和结构特征,运用形象化生动的语言或灵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剖析,逐渐培养学生辨析汉字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祖国语文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从而有效解决学生写错别字的问题。有的字“字形藏理,字音通意”规律,了解字的声音、形义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尽可能在书写时避免出现混淆。例如,在教学中的“清、请、情、晴、蜻”一组字中,可先让学生观察和朗读,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有声旁“青”,再加上表意形的不同构成,从而使学生了解形声的构成规律,再分别组词,让学生加以区分。又如有的字强调字形、音韵与字义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比较同音字,引导学生将不同的义、音韵分化为不同的义字,借此消除互相之间的干扰。例如,在讲授“急躁”的“躁”和“干燥”的“燥”字的区别,“躁”是足字旁,当人脾气急躁时常要顿足跳脚的,而“燥”是火字旁,火烤了当然就干燥了。
三、利用游戏,趣味识字。
机械化地识字写字教学,枯燥且无味,学生易厌倦、疲劳,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导致学生易误读误写。小学生特别爱做游戏,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适时开展一些识字写字的教学游戏,将原来枯燥、读书的识字写字转变为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使他们在活跃的气氛中增加识字写字的趣味性,达到正确识字写字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跑、跳、踢、跨”,教师可以借助于一些肢体游戏的动作表演,学生发现这些词都与“足”相关,让学生在形旁悟出可表意的字。又如在讲授“高”一词时,教师可以编出一个谜面“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大嘴,小口藏在里面。”学生猜到这个词是“高”后,就很少会写错“高”字了。
四、善编口诀,轻松记忆。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汉字的构字规律编一些朗朗上口,有很强的辨析度儿歌或顺口溜进行教学,使他们在理解基础上,善于记,乐于写。特别是编成儿歌、顺口溜之后,把学生比较复杂比较容易混淆的部件也强调一下,就很好地防止了错别
字的出现。例如讲授“辨、辩、瓣、辫”,可以编这么一句话:“中间有点要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中间有瓜长花‘瓣’,中间丝线扎成‘辫’”的儿歌。又如学生常把“琴”一词下面的“今”容易写成“令”,可以编写这样一句儿歌:“小王和大王,今天都来弹琴”。把“琴”上面的两个“王”字和琴下面的“今”字突出出来,这样,学生很容易记住,就很少有学生会写错了。
五、示范引导,模仿识字。
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对教师又具有特殊的信任,学生许多习惯的养成都有模仿老师的因素,因此在老师日常教学中,田字格中写字示范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每节新课教学中用大约5分钟的时间重点指导本节课易写错的生字,教师在田字格中正确的书写,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字的笔画、强调各部分的位置、搭配比例及其整体的字型结构,同时说明应注意的事项,要求学生要正确、整洁、清晰地仿写,当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及书写的习惯时,错别词现象自然就大大减少。
六、收集错字,反复巩固。
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 70%左右的材料内容容易被迅速遗忘,只有 30%左右进入缓慢遗忘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人每次记忆的材料只能记住 20%~30%。小学生往往缺乏对精细度的分析,短时记忆占优势,长时记忆劣势明显,新课改又提倡大量集中识字,学生容易遗忘容易混淆,往往造成大量错别字的出现。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平常易错字,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小本,制作类似如下表的“错别字纠正集”,之后,不定期加强复习及时巩固,或让学生间互相听写,交流记字的方法。通过反复训练巩固,学生便能深刻认识到自身常见的错误原因而加以避免,使被遗忘或易写错的字能够得到巩固下来,保持对这些字长久的记忆,以此达到减少错别字的效果。
七、注重“四到”,及时改错。
学生在作业中写错别字,一般自己都是没有意识到的。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错别字,并不是仅仅帮助学生圈出,而是在错别字局部作出有错别字的标记,提示这里有错别字,要求学生自己查找订正。学生若顺利地找出错别字词,说明他们犯错的不是因为不会,而是因为他们的不小心;如果一个学生不确定哪个是错字,就会有一个思辨过程来求证,去找出错误的字并纠正。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读写时坚持“四到”,一是“眼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字形,分析笔画,掌握笔顺和字形结构;二是“口到”,引导学生做到边读边写,心口相同;三是“心到”,引导学生专注于作文写作,用心让人记住;四是“手到”,引导学生遇到一些字形生疏或一些意义不明的形容词,勤查字典。对学生培养“四到”意识培养,使之尽快养成认真思辨、求证、改错的良好习惯,从而消除因粗心大意所致的许多错别字,把字准确记牢、写对。
小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原因很多,在纠正策略上也有许多不同方式,这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反思和总结,根据学生和汉字的特点,选择最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形式让孩子乐于识字写字,从而有效解决学生错别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