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单元功能定位 尝试教学新思路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3期   作者:叶宏羽
[导读] "习作单元"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特殊单元,在以往任何版本的教材中前所未有

        叶宏羽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花园小学校
        "习作单元"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特殊单元,在以往任何版本的教材中前所未有。它在保持传统的"读写结合"体例基础上,从实践理念、板块设计、训练结构方面都有了突破和超越,体现了强大的教学功能:聚合性。习作单元的六个组成部分彼此咬合,相互衔接,构成一个以习作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传动链。
习作,是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说,习作单元的编排,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诉求。不同年级习作单元有何关联呢?下面梳理各册教科书习作内容安排如下:
三年级上册——留心观察;
三年级下册——展开大胆的想象;
四年级上册——把一件事情写清楚;
四年级下册——学习按浏览的顺序写景物;
五年级上册——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五年级下册——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把人物特点写具体;
        了解了整个小学阶段习作单元的编排体系,相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根据学段目标精准、连贯使用习作单元内容。
        我们知道,每个习作单元,都是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某一习作能力主线,由两篇精读课文、一个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和一次习作组成,形成一个各项内容之间环环相扣,体现出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单元整体。下面我以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为例,具体说明习作教学新思路。
        首先,我们要明确该单元的教学要点为: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是怎么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那么,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最先教学的是两篇“精读课文”,分别是《海上日出》和《记金华的双龙洞》。而这两篇课文的课后题为:《海上日出》1.说说海上日出的景象;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的好处;《记金华的双龙洞》:1.学习游览顺序;2.体会作者如何抓住特点写清楚。不难发现,两篇课文都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在理解内容、积累语言方面不作过多要求,这正是体现了教学的 “环环相扣”。接下来的“交流平台”是对本单元的习作方法与策略进行梳理和归纳。“初试身手”提供一些片段练习或实践活动,让学生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马上来练一练。我们可以先在“交流平台”中就引导学生总结写景作文的一般方法,然后马上在“初试身手”环节中给出同样适用的情景,辅助学生“练习”这种写景的方法。?利用好“初试身手”,发展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渐渐使学生将学到的写作方法内化,然后再带着这种“初级内化”的东西去学习 “习作例文”,一边读着习作例文,一遍参考着旁边的“批注”,使学生将这种“初级内化”慢慢细嚼慢咽理解消化,而后再通过单元最后一个“习作”环节,使学生在充分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习作练习。最终通过教师的点评、指导,到学生本人的反复修改,将单元的写作方法真正达到“内化”。
        
        那么四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具体怎么操作呢?下面具体说明。
        作为习作单元,我们在精读课文中更要引导习作的表达方法,所以要把“按一定的顺序展开描写”作为本次教学的中心任务,一以贯之,让学生在读中悟写法,练中用写法。
        一、梳理内容,感悟写法。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可以出示这样两组句子,
        (1)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深。转眼间天边出现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2)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深。天边出现一道红霞,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对比句子说发现,从“转眼间”写出日出前天空颜色变化的速度快;“慢慢地”写出了红霞扩散的速度慢。进而指导朗读:颜色变化有快有慢,朗读时,速度也要有快有慢。再借助指名读,比赛读,齐读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读中谈画面: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交流不断完善板书。
 
        再让学生借助学习单,按一定的顺序说说日出的过程。最后聚焦关键语句,尝试体会作者是如何把太阳初升时的动态之美写出来的。关注课后习题中加点字的部分:努力上升,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这三处,并交流这样写的好处。这是在落实课后一二题的同时,也把握住了交流平台中的第三条。如果景物发生了变化,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
        学生在感受到太阳“喷薄而出”的壮丽之后,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再次读中感悟写法。
        二、比较阅读,巩固写法。
        这一板块结束后,我们可以安排一个比较阅读的语段,让学生再次感受其他作家写海上日出时的写作顺序,明确写法。
        忽然,翻滚的海水里,顶出一个鲜红的亮点;慢慢地显出一段圆弧,再就成了一个半圆。周围的海水,似乎沸腾得更激烈了,使人想到灼热的海水煮红了太阳,或是炽热的太阳灼热了海水最壮美的景象出现了:那鲜红的半圆越来越大,成为一个火球,下面却将烧红的海水粘吸着;或者是海水不让太阳轻易跃击,形成一个以海面为底座的托盘,太阳就放在这托盘上。这时候,人们打破沉寂,由赞叹而欢呼,由欢呼而雀跃;对准这难得的壮丽景色,纷纷举起了照相机。这段时间似乎持续了很长,很长,最后不知在什么时候,太阳忽然挣脱了一切羁绊,离开了海面;海水还在拼命翻腾,但已经无可奈何了。
——《渤海日出》杨炳阳
        学生们交流反馈,梳理写作顺序,感受太阳的变化:顶出一个鲜红的亮点——显出一段圆弧,成了一个半圆——成为一个火球——离开了海面。通过这样的方式再次明确了这类文章的写法。
        三、实践练笔,运用写法。
        最后,我们还可以安排一个小练笔。针对于自己看过的日出或日落,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变化,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在后续的交流评价中,我们着重关注学生是否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是否写出了景物的变化过程。其实,这也是在为之后的初试身手以及真正的习作做好铺垫。
        这样的设计就关注了习作单元的特殊功能,把写作方法的感悟和运用作为本次教学的中心任务,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悟写法,练中用写法。总之,习作单元是一个更加强调实践的单元,步步为营的体例设计,只要教师能做到从学生学的角度步步落实,学习目标应该是能够顺利达成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