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箸与文化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3期   作者:敖光
[导读]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筷子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使用历史
        敖光
        大连外国语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  
        摘要: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筷子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使用历史。筷子传入日本之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形状与功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箸文化。本文探讨了日本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对日本民族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筷子  箸  文化 习俗  

1.中国筷子传入日本,改变了日本手抓进食的时代
    筷子起源于中国,《礼记·曲礼》中有记载:“饭黍勿以箸”;“羹之有菜者用挟”;《韩非子·喻老》中也有商纣王的“玉杯象箸”记载。由此可见,至少在距今三千年前中国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了。而筷子,在中国最早就称为“箸”,那么后来,为什么改称“筷子”了呢?据明朝陆荣的《菽园杂记》中记载,因为“箸”的读音与汉字的“住”的读音相同,这是船家与水上人家最忌讳的音,为取航行顺利,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竹子做的,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子头,成为“筷子”。
        日本“箸”的名称是保留了中国筷子的古称,关于箸传入日本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公元6世纪以后,当时中国处在隋到盛唐的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日本多次派遣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当时的日本摄政大臣圣德太子在607年,派遣小野妹子一行12人使隋,隋朝宫廷举办酒宴招待来自远方的客人,宴会上日本使者对中国人使用箸进食感到十分羡慕,因为当时他们还处在手抓进食的时代。608年,小野妹子一行回国,他们不仅带回去中国的箸献给了圣德太子,还带回了裴世清率领的访日代表团。在欢迎中国使团的宴会上,圣德太子按中国方式用箸招待了客人。公元8世纪后,箸在日本逐渐普及,那时的箸被称为“唐箸”,是源于中国的意思。
        中国的箸传入日本,和汉字传入日本一样,对日本的文明进程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日本学者一色八郎(1990)称之为“日本人的生活革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的箸其形状逐渐发生了变化,首先和中国的筷子相比,日本的箸长度变短了,箸头变尖了,形成了我们今日所见日本箸的形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和中日两国饮食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日本是个岛国,自古以来鱼类、贝类在日本人的饮食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而食用鱼贝时往往需要剔除鱼刺或从贝壳中取出贝类,使用细尖头的箸便于夹取。另外中日两国筷子产生差异的另一个原因来自两国用餐方式的不同。中国人进餐,一般是围桌而坐,菜肴居中,大家共同夹取。因此筷子稍长,筷头略粗。而日本是分餐制,每人面前前都有一份菜,所以箸不需要那么长。
        李兆忠(1998)指出:“和式筷子的短小谦恭,亦使人感受到日本人自律、克己和安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牢固的团体精神”。李庆祥(2009)认为:“日本箸的形状和功能的演变至少可以反映出日本人吸收外来文化,并根据本国国情进行加工和改造,然后再利用的民族精神。


2. 日本对箸的民间信仰
        日本的箸其日语读音与“桥”的读音相同,有说法是取自“用桥把食物与人连在一起”之意。就像在中国有“大禹用树枝从滚烫的锅中捞取食物”的传说、“妲己用玉簪为纣王夹菜”的传说一样,在《古事记》等日本的古籍中也有很多有关箸的美丽的神话与传说,说明箸在日本百姓中的重要作用和在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日本人的一生与箸关系密切,日语中有一句谚语,叫做“人生始于箸,终于箸”。在日本,婴儿出生一百天时,要举行婴儿“开食仪式”,做法是用箸夹取一些食物放到婴儿口中,日语叫做“一生始于箸”,并怀抱婴儿去神社祈福,神社会送给婴儿一双“初食箸”。大多数日本人都相信有了这双箸,孩子一生都会受到神灵庇佑,丰衣足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日本人的葬礼中有一个环节,即由死者的子女用绑着脱脂棉的箸蘸水为死者湿润双唇,日语将这水称之为“末期的水”,意思是让死者享用人间最后一滴水。人死后火化,火葬场由两人用两双筷子捡拾遗骨,这叫做“一生终于箸”。
        日本人把箸看得很神圣,认为灵魂会附着在自己用过的箸上,所以平时用箸都很仔细小心,也不会用自己的箸为他人夹菜。在外用餐时,也不会随意将自己用过的箸丢弃。
        在日本,8月4日与“箸”发音相同。在每年的这一天,东京山王日枝神社和奈良下市町杉箸神社等都要举行“箸感谢祭”,感谢箸一日三餐地为人们服务,同时祈愿延长寿命、消除灾祸。
3.日本的用箸习俗
        在日本,各式各样的特色箸被当做寿礼送给老人,以表达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祈愿。其中包括61岁的还历箸,66岁的绿寿箸,70岁的古稀箸,77岁的喜寿箸,88岁的米寿箸,99岁的白寿箸,108岁的茶寿箸等。在老人寿辰之时将象征着健康、平安的筷子送给老人,是日本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本用餐时使用箸有很多讲究和规矩,如果违背会被视为不懂规矩,缺乏教养。例如用餐时挨个盘子吃菜而不吃饭叫“移箸”,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应该边吃饭边吃菜;用箸把食物插起来吃叫“刺箸”,这种行为看起来是确认食物是否熟透了,对厨师来说非常失礼;夹菜时菜汁滴滴哒哒滴到菜盘里叫“泪箸”,被认为既不卫生也不雅观;用箸敲饭碗或者箸交叠敲打发出声音叫“叩箸”,被认为是乞丐行为人所不齿;因为不知道哪个好而迷惑,所以举着箸在食物上来来回回地移动叫“迷箸”,这对做饭人来说是很不礼貌的;举着箸指人或指东西叫“指箸”,会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吃饭时用嘴舔粘在筷子上的饭粒或菜的行为叫“舐箸”,会被认为既不雅观也不礼貌,等等。另外用餐时拿箸的姿势、放箸的方法和位置也都有很多讲究和规矩。
4.结语
   中日两国虽然都使用筷子,但是却有着很大的不同。日本在大量吸收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与本国社会环境、民俗风情结合,形成了具有本国特点的独特的箸文化,同时也非常注重传承包括箸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是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两国之间也可以通过筷子这个小桥梁,更好地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一色八郎.箸的文化史[M].御茶书房,1990.
[2]井上光贞等.新详说日本史(改订版)[M].[日]山川出版社,1992.
[3]张慧荣.汉语原创词与近代中日文化的互补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7,(3).
[4]张慧荣.汉字文化与日本筷子[J].农业考察,2009.
[5李庆祥.日本的箸与文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
[6]南博.日本人的生活文化事典[M].日本:劲草书房,19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