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问题及改进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3期   作者:苏森
[导读]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迅速攀升,

        苏森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市300222
        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迅速攀升,尤其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屡创新高,2018届毕业生为820万,2019届毕业生为834万,2020届毕业生为874万,2021届毕业生有望突破900万。而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到60%,年终就业率不足80%。相较于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问题也表现突出。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是关系毕业生本人及家庭的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且日益引起民众的更大关注。如何在大学生离开校门之前就养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掌握足够的就业本领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一环。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危机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但就业教育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下:
        第一、大学就业相关课程受重视程度低
        就业课受重视程度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从课程形式来看, 就业课课程考核方式大多为考查课,非考试课,课程结业多以学生作业及平时表现综合判定;从课时设置来看,就业课不是贯穿大学四年,且课时较少;三是从授课教师来看,就业课大多由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等兼任,这些教师大多有“主业”,就业课只是其中一个“副业”,就业课缺少一支专职化的教师队伍。
        第二、就业观教育不足
        就业观是一个人在选择某一职业时的一种观念、态度、认识以及心态,是一个人对选择职业的根本态度和看法,是求职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因此,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是紧密联系的,做好大学生的三观教育是做好就业观教育的重要基础。目前,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大多强调的是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觉醒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对就业观教育略显不足。
        三、就业实习指导不足
        很多高校,毕业生都有毕业实习,师范类院校还有教育实习,这些实习为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合的平台和机会,实习时间虽然不长,但却不可或缺,以往学生大多是坐在课堂中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的磨砺,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去单位实习,教育引导的好可以对于学生就业认知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高校毕业实习、就业实习都有配备指导教师,需要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但在学生实际实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很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足,甚至和学生没有交流过。
        本人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负责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及担任就业
与创新创业课授课教师多年,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经历,面对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做到多措并举进行解决。
        第一、高校要采取措施加强就业相关课程建设
        大学生就业相关课程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为实现理想择业、就业和创业做好准备,通过这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职业素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其次,这类课程经常会涉及到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心理调控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能力,这些能力不仅是就业与创新创业需要的能力与素质,更是是生活中所需。
        第二、要做好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选配高素质、有经验的专职就业课教师队伍,确保教师队伍稳定;根据学生年级情况和就业工作实际,优化就业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二三年级学生进行就业能力提升相关课程,三四年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相关课程;课程内容要包括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引导学生加强就业危机意识,实时了解和关注就业形势,养成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就业能力。


第三、就业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就业观教育和引导
        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融入就业观教育,家国情怀把个人远大理想、个人抱负与人生追求与国家的发展、需要、利益熔融合一,教育引导学生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在为祖国服务的同时实现个人理想追求;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教育引导学生肩负时代的责任,引导学生不怕吃苦、学会奋斗,从一点一滴做起,当前有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还不如说是找不到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说到底就是怕吃苦的心态作祟;切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体表现为“一降、二升、三适应”,一降,即降低就业期望值,即使从低薪就业开始,先赚取经验也是很有必要的。二升,即提升自身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时刻注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水平。三适应,即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必须明白,就业严峻是相对的,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第四、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实习指导
        实习提供了学生将学校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契机。通过实习,学生可以取得验证自己的职业抉择、了解目标工作内容、学习工作及企业标准、找到自身职业的差距等多方面收获,实习需要教师提供专业的指导,不仅是在实习专业知识方面,也包括就业观、职场态度等方面,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实习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的指导不可或缺,必须选择业务能力、师德品行各方面都优秀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规律的实习指导,发挥实习的最大效果。
        第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
        创业也是就业的一种形式,只不是创业人员是为自己打工,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大众创业,首先教师要自己理解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才能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创新创业,才能更好的教好这门课。国家和社会倡导的关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要去创新创业,我们更没必要比较“大众”和“万众”有多大,而应该理解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精髓,精髓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其一,高手在民间,挖掘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新创造的能力和创新创造的激情,其二,是要在整个社会厚植创新创造的文化。学生在未来做作业过程中需要有创新和创业的精神。
        第六、教师要加强授课能力增加课堂吸引力
        大学生就业课相关大纲指出,应该坚持做到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思想碰撞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发挥自身优势,如果是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担任授课教师,课堂中多谈一谈近几届学生甚至最近一届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的实例,用上课内容剖析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差距,激发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欲望,通过实实在在的实例,可以引起学生共鸣。
        第七、就业课课上教学与课下就业活动相结合
        仅仅通过上大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课显然是不够的,课后的培养同样不能忽视。高校要分年级、分时段开展各种就业与创新创业引导活动。新生入学后,即可开展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他们关注大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入学后的二三个月,安排科技益志类活动、学科知识讲座等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并组织参赛同学将作品带到课堂分享经验,激励同学们加入到此类活动中。大二、大三时鼓励学生参加国家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大赛等创新创业类活动,通过大赛锻炼团队协作、组织策划、文案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大四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宣讲和面试,深入实际的去找工作,与社会对接。
        第八、发动学生家长共同做好就业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即使在大学时间,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成年,但家庭教育依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也应当定期组织就业家长会,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引导家长和学校一同做好学生的就业教育。每年都有学生害怕找工作或不愿找工作,造成慢就业、懒就业等现象,解决这种现象除了学校教育,还需要家庭教育进行引导。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通过就业学生才能够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大学生创造价值也有赖于通过就业实现。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在学生养成正确的就业观,实现大学生平稳顺利就业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千方百计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