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霞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213100
【摘要】“课程融合”是我校研究多年的项目,我们从学科内、学科间、超学科等多方面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使用”作为我们的研究重点,它丰满着孩子们的生活世界和学习时空,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在融合理念的支撑下,“数字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媒介,它大大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让资源可及化,让思维可视化,不仅为教师提供高质高效的教学手段,也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实现了寓教于乐。
【关键词】传统课堂;数字化课堂;语文教学
一场疫情,让大家不得不直面未来的教育形态:跨区域的在线学习。在大多数老师都手忙脚乱之际,我校线上教学有条不紊,甚至面向社会推出了240余节微教学视频,为何?一切皆得益于我们的“融合课程”,得益于我们长期的数字化研究,在大环境的熏陶下,老师们技术娴熟、孩子们自我探究能力强,学校各种平台资源也十分丰富。今天就借着《天火之谜》这节课,来谈谈我校的数字化课堂。
在数字传播时代,信息数字化和资源网络化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化、体验式教学也在与时俱进。各类电子设备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已经十分广泛,从幻灯片、微课、交互式电子白板到触摸一体机,从网络整合教学到移动终端支持下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的便捷与高效不断地冲击着传统课堂。尤其是时下流行的数字化学习,为实现大班化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一丝曙光。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指每人拥有一台数字化学习终端,能够运用学校所提供的信息技术平台和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它改变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教者更有效,让学者更见效。
一、数据收集,让教学定位清晰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是依据老师的已有经验,走固定的设计模式,即使布置了课前预习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也形式大于内容,对课堂教学指导性不大。而数字化课堂是以学校构建的网络平台为支撑的,它有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功能,能从大量杂乱的、人脑难以处理的数据中抽取并推导出某些对我们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简而言之,就是能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进行数据化呈现。而大量客观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让老师全面掌握学情,方便老师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安排和调整自己的教学。
在教学《天火之谜》时,我将一些简单的任务前置化,发放自学导航。在“自学生字词”时为学生提供多种软件认识字词,学生可以轻松获得字源、字义等信息;在“自读课文”时,选择喜欢的段落,上传音频,评选“朗读之星”。这些一方面为课堂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可反复练习。更为重要的是自学过程中,系统会将每个学生的操作过程和结果都保存在后台,大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可以让老师轻松看到每个孩子的学习状况,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发现差异,发现难点,寻找共性质疑,准确定位,构建课堂教学内容。而传统课堂可能只是口头交流,老师无法全面观测每个孩子的疑难,只能单向性地展开“教知识”,而非和学生一起根据质疑“学知识”。
二、互动链接,让学习形式多元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立足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主张课前要了解文本,与文本充分对话;课中要立足文本,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课后要迁移文本,适当拓展与文本的对话。传统课堂依托于书本也受制于书本,它的知识是平面的,只能依靠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引导下最大程度地去挖掘内在。数字化网络教学模式并非否定传统,而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教师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需,利用网络平台,把各种有利于文本解读的材料、工具等设置成链接,或听、或看、或做……各种互动链接,让知识触手可及,让文本立体化,让思维可视化。
教学中,在 “直击雷暴”板块,由于小学生生活积累有限,他们知道“雷电”,但无法准确定位“雷暴”,单单阅读文本的话,即使联系生活实际,他们对于“上帝的怒火”、“雷神”的可怕也缺乏具体形象的认知。表象储备的贫乏,教学资料的匮乏必将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这时,利用网络链接,插入图文、视频等素材,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能帮助他们充分感受“雷暴”的破坏力,从而深切体会古人的畏惧。在“模拟实验”板块,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利用交互式的FLASH动画,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双重冲击下,可以动手模拟实验效果,“栓铁丝”、“结丝带”、“系钥匙”……这不但可以丰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转换一下学生的思维,又可以克服倦怠,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在“品析人物”板块,自主阅读“宗教之困 、社会之围、自然之力、自我之能”的材料并思考,再进行线上、线下同步讨论,立体感知人物品质;在“拓展延伸”板块,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一步内化课堂所学所得,在一系列伟人故事中发现他们的精神共性。这种线上线下多方面多角度展开的学习,形式更自主,内容更丰富,个性更突显。
三、论坛分享,让交流方式多向化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课需要感悟交流,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阅读理解和感受。传统的、常规的课堂一问一答的交流方式让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所谓的交流都是小众的,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就是静听等待。即使是分组合作、组内交流,往往也是让一些优秀的孩子掌握了话语权。而人手一机的互联网平台不一样,首先,它需要人人参与,让一些内向的、不愿表达的学生不得不参与到课堂中;其次,它可以书面表达,让一些生性胆小、害怕口述的学生敢于参与到课堂中;更为关键的是,网络分享具有同步性,同一时间允许多个人同时发表言论,不用一个等一个,不再受制于时间,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多次表达的机会。这种自由、开放、平等的论坛分享,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师生互动模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品析人物”板块,历经“读一读、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等环节,“你发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你发现富兰克林的成功之谜了吗?”这时,每个学生都可以利用论坛在课堂中获得表达机会,并运用平台的“分享”功能了解其他同学的思考,进行相互学习。更甚者,你可以寻找自己的同伴,大家将统一观点进行完善,或者与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思维碰撞。这一过程是开放的、自主的,是最大程度尊重学生独特阅读感受的,考验的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与此同时,它也不是缺乏管控的,老师在后台亦可清楚地看到每个学生的线上活动,结合巡视到的线下活动,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之后组织班级交流汇报时,也能做到心中有数,调控有度。
这一系列的教学实践都让我们感受到,“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不管是教学资料的收集、教学过程的展开还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方法都发生了质的改变。它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处理,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既有统一的要求,又进行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学放手让学生做回课堂的主人,充满智慧,充满挑战,使各类学生均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得。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陈玲.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
[2] 陈卫东.叶新东等.未来课堂——高互动学习空间[J].中国电化教育,2011,(8).
[3]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