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art: 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增值”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3期   作者:高扬
[导读] 美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
        高扬
        江苏省常熟市昆承湖外国语学校          
        【摘  要】
        美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美术作为一门小学课程,除了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展现与创造美外,还可以使学生表达内心情感与态度。美术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可以很好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表达力,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创意美术学习,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用多样化的材料,运用点、线、面进行构图造型,感受线、形、色的神奇美感,从而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充分的表达,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增值”。
        【关键词】创意美术   视觉   想象   创造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创意美术,将文化观察、生活情境、内心感受等融入课堂教学①,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的美好愿望。创意美术课程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教师可以示范、引导,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自己搭配,最终呈现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
         通过创意美术学习,将美感和技法转化成轻松有趣的体验,使学生在快乐的绘画中,体会各种表达方式,材料的丰富性、用笔的多样性、用色的协调性等等,使学生获得自由真实的原始艺术表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专注力、自信心及自我表达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在不同潜质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丰盈的视觉,把“心动”变成“行动”。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学习欣赏美术,丰富视觉、触觉,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这是《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中所提出的目标要求。教师给学生丰富的视觉感受体验,学生则借助图片、影像、视频等进行审美感受,促进学生个体的美术素养的提升,激发学生自我创作的愿望。
        1、故事情境带进课堂,放飞童心
        在创意美术教学过程中,将故事带入课堂,丰富的图像演绎故事的内容,呈现故事的主题,故事的多层内涵再通过视觉传达,图画表达故事的智趣得到自然生发②。
        教学片段:《飞屋环游记》
  (1)播放动画片《飞屋环游记》视频片段;
  (2)让学生概述故事情节,讲述一个老人曾经与老伴约定去一座坐落在遥远南美洲的瀑布旅行,却因为生活奔波一直未能成行,直到政府要强拆自己的老屋时才决定带着屋子一起飞向瀑布,路上与结识的小胖子罗素一起冒险的经历。
(3)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带着情感去欣赏人物表情、动作和情境的刻画, 观察房子、气球等不同的造型、色彩;
(4)最后以故事画的形式,以画、剪、贴的方式表现“飞屋”,用不同大小的绒球粘贴一起表现屋顶的气球,用黏土制作天空中的太阳、月亮、星星等,完成画面 。只要我们经常根据不同的美术内容,将作画材料、工具、作画纸赋予变化,学生就能在活动中大胆而快乐地运用。
        这样的教学,将图画与故事两种模态融合起来,既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更适合他们将视觉感受转化为自己感性的、直观的画面,表达自己美好的童心世界。
        2、节日主题完美融入,释放情感。
        创意是一幅美术作品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追求。在临近国庆期间,设计一节《庆国庆》创意美术手工课——折灯笼。
        教学片段:《庆国庆》
  (1)欣赏董希文《开国大典》视频;
  (2)知识介绍,了解国庆节由来;了解董希文《开国大典》创作背景、作品赏析。
  (3)从视频画面中,定格出庆祝国庆节的彩色灯笼,引导学生观察装饰灯笼的造型、色彩、装饰品等。
  (4)发放相关材料,让学生折、贴、剪灯笼。
  (5)教师巡回指导。
        精彩的国庆大典视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色彩资源,开拓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庆祝国庆欢快的场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在充分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动手折灯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最基本的方法:画、剪、贴,尝试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灯笼,然后用简单的图案、文字装饰和美化灯笼,在动手制作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进行艺术创作,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感恩及祝福祖国。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鼓励学生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情感和个性,让学生在愉快的制作活动中,施展艺术天分。这样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美术创造意愿,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既有思想内容,又有艺术展示,真实表达了自己对视觉世界的审美感受。
         二、借形的想象,让“模仿”演绎“创造”。
        学生创造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一个智慧闪烁的过程。创意美术以借形想象为主,将模仿思维习惯逐渐变成创造思维习惯,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突破、去思考。
        1、以物“酝”画。
   一个熟悉的物件能迅速吸引学生想象的兴趣,一个随处可见的物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想象能力。在创意美术教学活动中,可以提供多样的物件,让学生们在观察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大胆想象,开放思考,积极创造③。创意美术教育是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理念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激发想象力,从而使得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教学片段:《美味的甜甜圈》
   (1)欣赏甜甜圈图片;
   (2)了解甜甜圈基本形状及颜色搭配,观察一些造型特殊、色彩不同的甜甜圈;
   (3)让学生说说你有吃过甜甜圈么?感觉怎样?(好吃、香甜)
   (4)我们用黏土制作甜甜圈。
   (5)讨论:如何让制作的甜甜圈看起来很好吃?
   (6)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用不同颜色的黏土,用点、线、面等不同装饰方法完成甜甜圈黏土的制作。
        为了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形象,教师把学生熟悉的物件带进课堂,让学生用不同的粘土制作成甜甜圈,把理性的美术审美融入有趣的造型游戏中,使美术教学具有游戏的形式与趣味,再以点、线、面的方式来装饰甜甜圈,学生可以随性地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粘土,形状体态各异的点、线、面等方式表示甜甜圈奇特的韵味,在无意之中制作出各种风格的甜甜圈,随意的色彩搭配让学生充分体味色彩对视觉的冲击,体味创造的成就感。在这样的活动里,学生既在游戏,也在创作。?
        2、以景“衬”画。
        图形创意的过程是一种运用视觉形象而进行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④。在教学创意画《花丛里的蝴蝶》时,先让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的蝴蝶,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经历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四个时期,观察蝴蝶的外形、色彩、身上的花纹;接着教师示范制作花丛里的蝴蝶;然后学生学习制作蝴蝶的基本方法:画、剪、贴,利用黏土、气球杆、透明胶片纸等完成一个手工蝴蝶。这样教学,既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美术表现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能力。
        三、常规的打破,使“同构”表现“特色”。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绘画有着特殊的观察角度、绘画的语言以及表现形式,他们大胆地变形和夸张,超常规的调色、随心所欲的笔锋,无拘无束的构图,任意挥洒的线条,都可以会画出一幅出色的作品。
        1、不同媒材工具,成就自己的艺术天赋 。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一、二年级尝试不同的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
          教学《花瓢虫点点》:
   (1)图画绘本,引出课题。
   (2)观察瓢虫的造型、色彩,生活的环境等。

   (3)学生创作: 尝试自己动手利用画、剪、贴、拼的方法,及彩色卡纸、保利球等不同材料制作“点点”,并给“点点”画上合适的生活环境。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先用绿色卡纸剪各种形状的绿草,有块状的、有条状的,然后把剪下的绿草粘在白色的卡纸上;接着,把泡沫保利球的球面涂成红色,并在上面画上黑色斑点,选择合适的位置粘到自己制作的草丛中;最后,在瓢虫点点的周围画上云彩,撒上金粉,使画面完整。合理利用各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提高了自己对周边环境的审美能力。
         2、多种表现形式,创造独特的艺术世界。
        《蚂蚁搬食物》的教学,先播放一年级音乐教材上的《小蚂蚁搬米粒》引入课题并出示蚂蚁不同的图片,观察图片,了解蚂蚁的生活环境特点;用不同大小形状的牛皮纸表现蚂蚁洞的各种形状;体验大胆玩色、撕撕贴贴的乐趣。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及组成部分:头、胸、腹、触角、六足;接着,教师示范,用涂上色的牛皮纸碎片拼凑出蚂蚁洞穴,在洞穴上方画上草丛花朵,用黑色黏土制作三个不同大小的圆形分别代表蚂蚁头、胸、腹,画上触角及六足贴上蚂蚁眼睛,在蚂蚁周围画上搬运的食物;然后,让学生自己创作《蚂蚁搬食物》,要求学生画蚂蚁的不同动态,结合生活经验构思出简单的情节。
        通过作画,了解蚂蚁的组成部分和生活习性,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表现同一景物;从正面、从侧面、低处等多角度地表现蚂蚁搬食物的动态,同一题材多种表现的创意画,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学习蚂蚁团结合作、遇到困难不妥协的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
        
        
参考资料:
①②周亚君  儿童水墨:从“玩”到“学”的自然转化《江苏教育》2017 年第 19 期
③让借形想象激活幼儿的美术创造力《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9年05期
④关于《图形创意》课程的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06年2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