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礞曦
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第四幼儿园 四川什邡 618400
摘要:歌唱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唱活动可以陶冶孩子情操,放松身心,抒发感情,发展语言,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他们的音乐表现力。但在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教育理念的偏颇和教育策略的贫乏,致使所设计和组织歌唱类教育活动时存在诸多误区,影响了活动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歌唱活动;组织
音乐教育新体系是在结合中国音乐教育现状,借鉴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教育体系。音乐教育新体系一经提出,就备受广大音乐教师重视,而且,不少的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新体系的指导下,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希望借此提升音乐教学质量。歌唱作为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的实施也要以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基本理念为指导。那么,音乐教育新体系下的幼儿歌唱教学理念是什么呢?我们要如何践行该理念呢?这是本文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准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幼儿园艺术活动的目标明确表述为: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1)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2)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3)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根据这些目标来审视幼儿园歌唱活动,我们发现教师在活动目标的设计中存在这样的误区。
(一)过于重视对歌词的解析、识记,忽视对歌曲整体的感受、理解
一些教师在歌唱教学中把对歌词的理解、识记放在目标的首位,他们认为歌唱活动的首要目标就是理解、记忆歌词,进而达到学会歌曲的目的,而常常忽视让幼儿整体感知歌曲,静心品味歌曲的艺术特点。
(二)过于重视唱歌技能的获得,忽视对音乐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
一些老师将歌唱活动的终极目标放在学会唱歌上,过于重视孩子表现美———唱歌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了对艺术的感受和理解。
二、内容选择不恰当
在主题教学背景中,选材广泛但也鱼龙混杂,出现了一些问题,我认为,教师在选择歌曲时应该考虑以下方面。
首先,应该考虑歌曲的艺术性,选择好听好唱的歌曲开展教学。歌唱是一种艺术活动,歌曲应该能愉悦孩子性情,陶冶孩子情操,所以作品的艺术性应该放在首位,而不能片面从歌词内容考虑。在主题教材中,常常有一些歌曲内容和主题相关,但歌曲本身的艺术性却不够,难以引起孩子的歌唱兴趣。
其次,应该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水平的歌曲。在选择歌曲时除了要注重歌曲的艺术性,还要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注意歌曲的音域、歌词的长短、难易等因素。对此,教师首先要对各年龄段孩子的声音特点进行准确把握,对各年龄班的歌曲选择标准做到心中有数。
最后,应该考虑歌曲的表现性,选择孩子喜欢、易于表现的歌曲。歌唱是表现美的艺术,所以我们选择的歌曲要易于孩子用声音、动作、表情、游戏等表现出来。比如铿锵有力的《学做解放军》、连绵柔美的《柳树姑娘》、饱含深情的《好娃娃》、传统经典的《打电话》等,所以,教师在选择歌曲时应该考虑它的表现性,选择孩子们能理解的、有能力准确表现的歌曲。
三、教法策略不艺术
艺术活动的根本是愉悦身心,让孩子获得美的体验。歌唱活动也不应例外,可是纵观我们的歌唱教学,又有多少孩子能在其中快乐地享受音乐、享受歌唱呢?作为幼儿歌唱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想践行音乐教育新体系歌唱教学理念,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点,我在组织歌唱教学活动的时候,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会尊重幼儿的天性和发展需求,并立足幼儿的发展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音乐材料,驱动幼儿歌唱,促进其发展。在选择歌唱材料的时候,我会遵循柯达伊的指导,为孩子们选择民歌、童谣。如此富有民族气息和生活性的乐曲内容,很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且,在吟唱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养成音乐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歌唱教学质量。因为,音乐的基本构成因素是节奏,幼儿在歌唱的时候,学习的难点也是节奏。因此,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会从节奏入手,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地,我会发挥人体的功能,利用拍手、跺脚、点头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在律动中感知节奏,积累节奏,提升节奏感知能力。在引导孩子们歌唱“我用小手来敲鼓,咚咚咚;我用小手来敲门,笃笃笃;我用小手拍皮球,一二三……”的时候,我一边歌唱,一边拍手,而孩子们对我的动作进行模仿。如此不仅降低了节奏学习难度,还使孩子们有效地感知了节奏,有利于实现歌唱教学目标。
(一)歌唱活动中音乐的缺失
歌唱活动的载体是歌曲,孩子不仅要唱出歌词还要准确表现歌曲旋律、节奏,在此基础上还要表现出歌曲的情绪特点等。但在我们的歌唱教学中,不少老师习惯从歌词的理解人手,让孩子在理解、记忆歌词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却对歌曲旋律的感知一带而过。比如,一位老师在组织小班歌唱活动《棉花糖》时,在活动的前五分钟里,她通过演示图片、组织谈话、对话互动等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歌词,然后就是学说、记忆歌词,在此过程中没有让孩子完整地听一遍歌曲,即使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也仅仅跟唱了两遍,便又转到歌词和动作的创编上了,整个活动中没有给孩子感受音乐的机会,更没有引导孩子熟悉歌曲旋律、节奏特点,音乐在这个活动中似乎仅仅成了背景,音乐的缺失造成艺术活动不艺术的尴尬。
(二)练唱过程中快乐的缺失
很多老师在歌唱教学中依然沿袭传统的教法:练声—熟悉旋律节奏—熟悉歌词—学唱歌曲—分角色唱或表演。老师都感觉组织一节歌唱活动很吃力,嗓子累,心也特别累,因为活动中除了要教唱,还疲于管理常规,孩子们对于歌曲的兴趣常常只能维持唱一到两遍,一遍遍地学唱,他们对于教学的兴趣也消失殆尽。所以课堂除了无力的鼓励还充斥着批评和指责。
与其他所有活动一样,我们的教学应该着眼于孩子的“学”,歌曲是孩子自己学会的。如果我们能始终遵循“孩子在前、老师在后”的原则,我们就会尊重孩子的兴趣,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选择孩子喜欢的方法感知、学习歌曲。
(三)歌曲表现中个性的缺失
幼儿园的歌唱教学活动一般都是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开展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随处可见老师整齐划一的要求:不管什么歌曲,都以传统的模式机械教学,一成不变,忽视了歌曲的个性特点,丧失了教学的个性风格;忽视了孩子学习速度和兴趣的差异,剥夺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权;不管是男孩女孩,他们的表现都被注上同样的注脚,忽视了孩子的性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幼儿园歌唱教学中虽然存在一些误区,但也有很多成功的典范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我们要做的不是“拿来主义”,而是剖析成功背后的教学原则和蕴含其中的教学理念,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教学,相信在老师的不断求索下,歌唱教学会进一步走向成熟,为儿童的快乐成长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倩.《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鞍山:鞍山师范学院,2017.
[2]魏洪鑫.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误区及建议[J].山东教育(幼教版),2009(3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