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3期   作者:周轩玲
[导读] 生活是数学的源原,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体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周轩玲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四小学   

        [摘要]生活是数学的源原,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体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关健词]数学,生活实践,学习兴趣,数学价值
 一、数学教学要贴进生活的必要性
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来思考问题,并通过动手实践,白主深索,合作交流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了学以致用,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使数学走进了生活。
2.教材与生活有机结合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在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数学和生活在整合中丰富每一个学生的人生。
二、基于此认识,我认为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

   
(一)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认识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何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普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
        例如教学“比一比”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蓝猫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引导学生发现猫大哥客厅里的数学秘密,学生兴趣高涨。又如教学“统计”,借助媒体创设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标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1、把数学“蕴藏”于在生活的游戏中。
        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最有效率的。学生喜欢游戏,把数学“蕴藏”于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

在刚开始的组织是有困难的,课堂可以用“喧哗”来形容,可是,当学生掌握了游戏的规则,知道自己的位置之后,整个课堂完全属于学生,教师则可以真正体会“无为而为"的乐趣了。
        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在一个黑色的袋子中装20个黑球和10个白球,这些球形状、大小质地完全相同,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中随机拿出一个球问:?(1)你会摸到什么球?(学生猜:我肯定摸黑的,我肯定摸白的。)(2)若两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出,那么摸出黑球和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样大吗?针对上述问题让全班同学参与了摸球游戏,并做到记录、汇总,最终摸到黑球的可能性大于摸到白球的可能性。以游戏形式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使整个学习过程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
        2、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现象
        《新课标》在设立情感和态度的目标领域时提出: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让孩子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增强,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定的好奇心。而这颗“好奇心”正是一个孩子身上最重要的素质,他将使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得到发展,还可能使一个人走进科学的殿堂。为此,应根据教材设计相关的生活调查报告,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数学。
        ?如在《比例》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过程:课前我把一些豆子混合在一袋玉米中,上课时,我把这袋“混合物”拎进了教室,同学们一看见我手里的袋子,都伸长了脖子,瞪大了眼睛,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同学们好!”“老师好!”课堂向往常一样进行,但学生的眼睛告诉我,他们急切地想知道:老师上课拎着的袋子里面到底装着什么呢?
        我慢慢打开袋子,捧出一捧豆子与玉米粒的混合物说:“我不小心将一些豆子混进了玉米袋,同学们看!”虽然农村的孩子对黄豆和玉米并不陌生,但出现在课堂上,他们还是那样的新奇。有的前倾身子,有的站起来,有的甚至离开了座....就连上课常不听讲的“头号人物”也跟大家一样盯住了我的手。我趁机提出了问题:“如果想知道黄豆的数目在这袋混合物总数目中所占的比例,我们要怎么办“挑出来,数-数”“称称”同学们各抒己见。“那么‘数一数’和‘称一称’谁更适合我们的问题?”我问。“数一数!”我顺势又问:“在有限的时间和人力的情况下怎么数才好呢?”同学们一阵议论之后最终得出:抽一小部分来,看豆子所占比例,以此估计全袋中豆子数目所占比例,意见达成一致后,各小组立刻捧回一捧,进行查算。同学们异常兴奋,边数豆子边记录,边统计边计算。就连经常“袖手旁观”的郭宇同学也参与到活动当中来。进而我给出抽样、总体、样本等概念,结合“数豆子”事例,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这些抽象概念的含义。之后又提出了:“要想知道一锅汤的味道怎么办?“要想知道一座铁矿的含铁量怎么办?”等一些实际问题,让同学们深入理解了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这节课,学生上得很投入,很开心,知识在自主愉快地氛围中落实得很扎实。?
        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大量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往往忽略于“数学教学的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缺少了实物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真实感。本课通过“数豆子活动”,“品尝一锅汤的味道”等,反映了生活中处处遍布着数学的足迹,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于生活。
        数学从生活中产生,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数学教学应当源于生活,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创设情境,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帝。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