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体关照下的教学活动如何设计--以《沙滩上的童话》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3期   作者: 傅小殷
[导读] 统编教材使用以来,老师们的教学理念逐渐由相对孤立的单篇教学转变为具有关联性的单元整体教学,也能够较好地将单元语文要素分解到每一篇课文、单元内的每一个栏目之中,让它们有各自的独当之任。
        傅小殷
        重庆市涪陵城区第七小学校
    一、教学困惑
        统编教材使用以来,老师们的教学理念逐渐由相对孤立的单篇教学转变为具有关联性的单元整体教学,也能够较好地将单元语文要素分解到每一篇课文、单元内的每一个栏目之中,让它们有各自的独当之任。也就是说对于教什么这个一级教学目标,老师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茫然。但是如何将一级目标进行拆分细化,转化为二级目标(课时目标),如何进行教学活动设计,老师们又犯迷糊了,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教学困惑。
        1.一级教学目标如何细化、转化为二级目标?
        2. 如何设计教学活动落实教学目标?
        接下来,笔者将以《沙滩上的童话》为例,具体分析,谈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
        二、微课误例试举
        教学目标:展开想象,能根据提示用上的词语编故事。
    教学流程:
1.师: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这一组对话!(课件出示对话)
生:当我读到“这城堡里住着一个凶狠的魔王”时,心里想到了魔王那丑陋的,凶狠的样子,自然就把“凶狠”读得很重。读到“公主在城堡里哭呢!”就想到了公主哭泣的样子,心里也很难过,就把“哭”读得小声一些。
师:一边读一边想画面,就能感受藏在文字里的快乐和伤心。这就是送给你们的小锦囊:一边读一边想画面。
2.师:公主哭得好伤心,城堡外的勇士们正商量救公主的办法呢!假如你也在沙滩,你会怎么做呢?说一说吧!
  生:说出了几种不同的办法。
        3.师:你们的小脑袋里装着好多奇妙的想象呀!如果小朋友们堆的是一座高山,又或者创造了一片沙漠,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选一个开头,和身边的大人交流一下吧!
        ◎案例分析
        从这个微课片段中可以看出,本片段是直接将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当作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级目标没有细化拆分为可操作可检测的二级目标。另外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来看有三个:一个是“边读一边想画面”,让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心情。第二个是“找关键句,让学生了解怎么做” 第三个是“出示课后习题,创编故事”。从这三个教性学活动的设计来看,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活动与活动之间跳跃性太大,缺乏关联。二是,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来思考:这样的设计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能完成故事创编吗? 显然是不能的。
    三、微课范例试举
    教学目标: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连起来编故事。
(一)找故事
        师:来到沙滩上,孩子们在垒城堡编故事,再读读课文,把编故事的自然段做上标记。开始吧!
        生:自主找到写故事的段落并框起来。
(二)进故事
        师:我们先来看看内容。请大熊读读!
        生:朗读
         师:大熊读得真好!你能说说你朗读的小妙招吗?
         生:我用了以前学的“读句子,想画面”的方法。当我读到“这城堡里住着一个凶狠的魔王”时,心里想到了魔王那丑陋的,凶恶的样子(出现魔王图片),自然就把“凶狠”读出恶狠狠的语气。读到“公主在城堡里哭呢!”就想到了公主哭泣的样子(出现公主图片),所以读这句话时难过又焦急。
         师小结:“读句子,想画面”,这个方法真好!这样就能把自己带进故事里。
(三)学方法
1.圈要素
师:小朋友们,他们编织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都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干了什么事呢?请在文中圈一圈。(出示整个故事)
生:在文中圈出故事的要素。
师示范订正: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圈一圈。这个故事发生在城堡里(圈城堡,批注:地方),城堡里有魔王、公主,城堡外有勇士(圈魔王、公主、勇士,批注:哪些人),魔王抢去了公主;勇士们想办法救公主,最后把公主救出来了。

(圈抢公主,救公主,批注:分别干了什么事情)你圈画对了吗?
生:订正
师:你们看,有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分别干了什么事连起来,就编成一个小故事了。
        2.连故事
        师:小朋友们,睁大你的眼睛。看!把刚刚你们圈画的词句抽取出来,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文中孩子们编的故事)?啊,原来他们编的这个故事好简单,连起来是不是很清楚?停下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吧。
        (四)用方法
        这就是送给你的第二个小妙招(故事编出来——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连起来)用上小妙招,选个开头试试吧!
    ◎案例分析
        《沙滩上的童话》这篇课文在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了“现实与想象”相融合的方式,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来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此片段首先就设计了“找故事”的教学活动有。只有把故事找出来了,才有可能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内容和讲故事的方法。接下来就顺着学理安排了如下活动:1.走进故事,在低段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进某种入情境,教师只有在这种情境中顺势点拨,这样的教学才会有效、高效。2.学习方法。文中的故事讲了什么,学生清楚了,但是这个故事怎样清楚地讲出来,有什么方法,还需要老师引领孩子们一起去梳理。3.用方法(用上学到的方法,根据给出的情景、选用词语编故事)。
        这几个活动的设计站在了儿童立场,顺从了儿童的心理,贴着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与学生一起建构与运用讲故事教学活动中,积累与建构、梳理与整合、表达与交流这三个部分的逻辑顺序分别于阅读素养的信息搜集能力、解释推理能力和反思评价能力相匹配,体现了阅读能力的螺旋式上升。这样的结构化的学习经历必将成为学生迁移运用的经验。
    四、问题解惑
        1.要将一级目标进行细化拆分。
        结合本课例我们可以这样思考:
        1.要完成讲故事这个目标需要哪些具体的行为或事件呢?
        2.对于讲什么必需哪些资源呢?
        3.该目标包括什么样的隐性或显性的计划?(隐性的是“会想象”学生已知,在二上七单元和二下二单元已经有学习时应知已会的知识,这里就是运用;而本课中讲故事的方法是新知,需要设计活动让学生经历习得的过程)
        4.在学习讲故事的方法中包括什么样的阶段性成果?
        这样的思考就将学科知识与思维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了,这样就将一级教学目标进行了拆分,确定更下位,可操作可检测的二级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只有拆分得越精细,表述得越详尽,教学目标才会越贴近儿童,越能顺应儿童心理,也更容易让教学思路更清晰。
        2.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确定好目标分解之后,对于达成目标的教学活动同样需要纵向和横向的整体思考。纵向思考首先要找准学生的起点,知晓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本节课需要的知识。比如对于本片段需要有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想象”,二是知晓“故事的要素”。横向思考要作如下思考:编的童话故事在哪里;如何让学生找到隐藏的故事要素;如何直观感知沙滩上的小朋友们编的童话故事。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参与者,真正把学习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和学生一起,借助思维导图,最后把方法总结出来,这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突破本节课难点。
        归根结底,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是什么?依据就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协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教学活动设计不仅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更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问题情境,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内容。其次就是要依据学情,依标扣本,站在学生立场设计教学活动,才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功连.《阅读素养培养基于PIRLS和PISA的比较和借鉴》[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53
        [2]罗伯特?J马扎诺 约翰?S?肯德尔 著,高凌飚 吴有昌 苏峻 主译《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38-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