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3期   作者:师彩梅
[导读] 近几年,关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呼声愈来愈高。
        师彩梅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教学研究室   718000
        摘要:近几年,关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呼声愈来愈高。目前,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幼儿园阶段的课程改革也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方面,即改变幼儿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和重新审视什么是最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在以往的幼儿教育阶段,对于知识的取向,幼儿往往是不在场的,是旁观者的身份,其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兴趣、意愿、生活和世界是无法自己“把握”的。本课题从新时代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施策略出发,研究当前幼儿教育阶段的发展,以期能为幼儿的实际生活做出贡献。
        关键词:幼儿园阶段;幼儿教育;课程生活化;实施策略
        引言
        幼儿的生活世界就是幼儿园和自身所处的家庭两个主要方面,其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应该是幼儿自愿且乐意、沉醉其中的,而不是带有强制意味的,是别人强行加在幼儿身上的,只有这样,幼儿才能真正体会幼儿园的真实含义。幼儿的生活应该包含身和心两个方面,因此,幼儿教育活动不应仅仅只是对幼儿进行生活上的照料,幼儿所学的课程也不应该只是数学、识字、科学,新时代幼儿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做到使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真正落地。
        一、什么是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指通过课程教育,真正实现使幼儿能够处在一个幼儿自身感兴趣的、有需要的、能发展幼儿潜能的世界中,而不是单纯学习生活中的技能,将课程当成是生活时间的堆积手段。课程教育生活化要从幼儿自然的发展规律出发,设定教学目标,以自然真实的态度面对生活,在生活中找寻需要的内容。
        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策略
        (一)从回归的角度,加深幼儿生活气息
        生活化的幼儿课程应该以幼儿为主体,将幼儿与生活实际、自然、社会等各个方面联系起来,以综合的视角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一个综合性质、开阔式的教学课程体系,幼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力求从个体生活经验的角度出发,将文本内容的解读作为反映生活的明灯。幼儿阶段“回归”的本质包括四个主要方面,分别是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回归生活以及回归幼儿自身。幼儿教育工作者要以这四个方面为基点,构建以幼儿发展为核心的生活化教学课程体系,以幼儿自身发展为根基,用自然的力量、传统文化的力量、生活化的力量来教育幼儿,促进其身心成长。
        例如,《美味的绿豆糕》是基于幼儿的兴趣点,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开展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幼师要明确课程生活化不仅来源于生活,更是高于生活,跳出生活来看待,制作绿豆糕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要让幼儿亲身经历,切实体会,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体验。回归生活应与回归幼儿为一体。再比如,小班安全活动《不跟陌生人走》主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与幼儿自身经验息息相关,符合课程生活化的教育目标。幼师在设置此类安全教育的课程时,要考虑到幼儿的认知特点,幼儿的最近状况,强调先入为主,正面引导。

本次安全教育活动首先要让孩子初步掌握,如何才能不与爸爸妈妈走丢,其次思考如果走丢了怎么办,感受与爸爸妈妈走丢后的心情,最后了解一些求助的方法,做到情感在先,行动在后。
        (二)以游戏化视角,切入生活化概念??
        建构合适的主题游戏,积极培养幼儿生活品质。游戏的本质是让幼儿能在玩耍当中培养生活品质,幼师工作者深知这一原理和目的,因此为了最大化的还原游戏最本质的目的,幼师需要给予游戏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间,供幼儿自主发挥。其表明幼师将游戏的主导权、学习的主动权全部交还给幼儿本身,使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环节中,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发现生活的本质,让幼儿体会到生活化的游戏所带来的乐趣,培养幼儿间情感发展的同时,使自我也得到了一定的成长发展。
        在进行与沟通交流主题相关的游戏活动时候,如《打电话》,幼师可以借助相关道具布置一个打电话的生活场景,然后以语言的形式创设一个现实打电话交流的场景:“今天,贝贝过生日,她特别想邀请她的好朋友们一起到家里参加她的生日party,那么谁能帮助贝贝打电话邀请朋友去参加贝贝的生日party呢?现在我们进行分组,A组是要打电话的小朋友,B组是需要邀请的小朋友,大家开始打电话吧。”此外,“今天,乐乐生病了没有来参加这次活动,有没有哪位小朋友可以帮助老师给乐乐打个电话,代表我们小班全体小朋友给乐乐送去我们的问候和关心呢?”经过幼师的语言引导,极大的激发了幼儿的热情,“打电话”的主题游戏开始,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的拿起身边的“电话”开始自主交流,用自己能想到的语言尽情的邀请小朋友、表达自己的问候和关心,通过这些构建活动,促使幼儿学会动脑筋与组织语言,想办法学会使用电话的功能,做到手脑并用,这样可以加深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结语
        教育的最美形态并非单纯以学生为中心的“散养式”,或过于强调教师引导的“一言堂”,而应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成长、共同进步的“教学相长”。在幼儿园日常教学实践中,探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模式,让教师对幼儿教学有最基本的认知。因此,幼儿工作者在进行实质课程生活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内化自身的理论知识,做一名具有扎实专业功底与知识储备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其次,古德莱认为,任何文本课程落入执行层面时,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偏差。要在教育实践中实现教育理想,必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因此,只有对生活充满好奇和探究精神的教师,才能真正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教育意义,从而将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教学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陈婷婷.谈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蕴、误区与实施策略[J].新智慧,2019(24):38.
        [2]印小青,李娟.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蕴、误区与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6(02):64-66.
        [3]刘智成,谢淑海.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蕴、缘由及路径[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2(09):14-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