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寄宿制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3期   作者:计志霞
[导读] 本文将对此种情况可以进行一定的数据分析思考,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法。
        计志霞
        四川省会理县城关镇实验小学  615100
        摘要: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可谓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尤其是对于乡村寄宿制小学的语文老师来说,若不能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它基础知识教得再牢固都是徒然,越是到高年级,学生越是读不懂文章,阅读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而乡村家长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思想意识的不够高,疏忽于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孩子的阅读习惯。进入中高学段后,孩子们自己无法深入理解所学习课文的内容,课外阅读读不懂、答题习作无从下手;同时,随着学段升高,对学生的习作要求也相应提高,孩子们在阅读时一知半解,习作时无从下笔。尤其是对于阅读和写作这样的语言课程,成为学生最大的学习短板,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学习兴趣下降。本文将对此种情况可以进行一定的数据分析思考,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寄宿制 乡村小学 课外阅读 现存状况 习惯 方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以语文课程为途径,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让他们逐步形成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实践性使开展和指导课外阅读活动成为语文教学的必要、可行和有效的途径。阅读,让学生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积累的知识底蕴,逐步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人格,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
        虽然,现阶段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活动已得到了一些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但由于许多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实际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存在需要大量亟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地处偏远的乡村小学,这种状况仍然十分普遍地存在着。
        一、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儿童的智力发展特征及知识接受能力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按学段、分量提出了如下要求:①低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最少不得低于5万字,并能够背诵优秀诗文不低于50篇(段),;②中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最少不得低于40万字,并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③高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最少不得低于100万字,并尝试探究性阅读,扩展阅读面。从阅读量和阅读能力方面向学生提出要求,为广大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指明了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显露无疑,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刻不容缓。
        特级教师钱梦龙在谈及自己少年时期的经历时曾说:“大量的课外阅读使曾经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的自己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实现了命运的逆袭。”由此可见,阅读是一种自我教育学习的开端,它能帮助人们可以进行学生自主的思考、总结和提高。
        “阅读观”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教育理论之一,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大概率地谈到了他的“阅读观”。他不仅建议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更要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使自己成为知识渊博的、有知识可以教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小学阶段,阅读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品德、审美能力的发展的,通过阅读那些优秀的、有内涵的文学作品,学生会有所感悟,从中获取“强大的力量”。
        由此看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看待课外阅读,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提升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教学设计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关键环节。
        以本地乡村寄宿制小学为例:由于落后的经济文化水平的制约,区域教育理念的滞后,我们的学生是严重缺失阅读能力这一学习能力的。本校地处偏远农村乡镇,经济较落后,文化也不够发达,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本地的社会陋习、学校学习环境的制约,学生的阅读量极少,阅读能力十分低下,严重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工作,制约着素质提高教育的实施与均衡发展。
        出于这个原因,我对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家长面谈、电话访谈,得出如下结果:
        
        
        图1-1
        
        通过进行交流、调查、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多数学生在自己课余活动时间只看漫画书,或是走马观花随手翻翻童话读本;作业时遇到无法理解的、不会读的字词能够“查字典或问别人弄清意思”的只占10%左右;而能在阅读时及时“作读书笔记”的则更少,大约只有5%。有少部分学生有兴趣读书,但家里没有书可读,几乎没有学生家中有超过10本的课外书,学生在家里可以阅读的书大部分是哥哥或姐姐们使用过的教材,但这不是学生感兴趣的、想要读的书。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大致是以下问题几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的:
        (一)乡村小学生可阅读书籍的匮乏
        首先是乡村小学图书馆图书数量有限,图书内容陈旧,且有很多书是单一类型的图书,学生想借用却找不到他们感兴趣的。以本地乡镇寄宿制小学为例:图书储藏室里的许多书籍出版发行于二十甚至三十年前,陈旧的内容,跟社会现状脱节,不符合当前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有较多图书为漫画、戏曲评论等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或学习发展需求的内容。其次,乡村学生家长一般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自己没有看书的习惯,家里没有藏书,他们所认为的阅读就是孩子拿出课本来读读,而不觉得孩子应该去购买课外书,读“课堂之外”的书。
        (二)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未能为学生的阅读条件,致力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忙着总结复习考点,又重视语文和数学的学习,课外作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甚至课外也要给学生布置作业,即使在假期也要做很多作业。学生必须用较多的时间来完成“使命”,没有时间阅读。同时,许多学生家长认为阅读课外书籍会让孩子分心,不能专注于“必考知识”的学习,影响学习成绩,影响升学。因此,不会主动买课外书给孩子,认为这是既“浪费金钱”,又影响成绩的做法。
        (三)家庭化氛围淡薄
        在乡村,家长们忙于生活,操心挣钱,没办法对孩子的学习过程给予应有的关注,在他们看来:没让孩子下地干活就已经是给孩子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完成作业。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学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小学生大都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缺乏安排管理能力,一旦缺少父母的亲自监督,他们就无法合理设计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许多学生趁父母外出干活打开电视观看了解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等父母回家时才急忙关闭电视装作认真写作业的样子;有的学生趁着没父母监督悄悄在家玩游戏,若父母询问则说自己的作业已经完成了,等返校后匆匆忙忙“赶”出作业交给老师;还有的学生放学、放假回家甚至不带课本,不动笔写作业,若老师询问则谎称作业放家里忘带了……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乡村也几乎普及了网络,家长们一有空闲,也几乎每天都在观看电视新闻节目、玩微信,部分家长甚至打牌玩麻将,亲朋聚会喝酒,既不会监督孩子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又影响孩子学习。通过采访交流发现空闲时间几乎所有父母都没有看书的习惯,近70%的家长收看电视节目,近30%的家长邀上亲朋,通过麻将、扑克来放松娱乐。父母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孩子们长期耳濡目染父母的娱乐活动甚至还学会了玩扑克牌,他们变得好玩,不专心学习。除此之外,本地乡村还普遍存在另外一种情况——青壮年外出务工。父母为了改善家庭生活双双外出务工,子女常年托付给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照顾。在寄宿制学校,学生上课时间都住校,老年人疼惜孩子,认为他们在学校被老师严格管教,没时间玩耍,一到周末就对孩子格外“宽容”,认为孩子还小,玩一玩也没关系,惯着孩子看电视、打游戏,但没有能力对孩子的作业进行监督辅导,孩子在家缺少严厉监督,很轻易地养成了散漫拖怠的习惯,对学习没兴趣,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不好。他们在空余工作时间宁可跟同龄孩子一起“疯玩”,看动画片,打游戏……也不会主动去学习,更不会去看书。除了本校,附近乡镇的寄宿制小学情况也大都类似。
        二、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结合本地乡村寄宿制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情况,本人认为要想改变乡村小学生的阅读教学现状我们可以设计、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培养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大多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应该是学生有兴趣的自主性,非强制性的活动应该。只有让学生自身对阅读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让他们乐于进行阅读,并爱上阅读。 除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外,还需要外部条件的配合。 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来对待。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年龄特点,选择和推荐学生感兴趣而又有益于他们身心发展的课外阅读书籍。

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读书会,对学生讲讲古今中外历史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如苏洵、匡衡的读书故事,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受到熏陶。学生们的真实生活故事更具鼓舞作用,课堂作业水平高,习作六厂,学生往往是独特的见解自觉读书,喜欢读书。可以让这类学生为其他一些同学推荐阅读书籍,还可以在习作教学交流中读读这类同学的习作,让其他学生在评议中自主分析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激励他们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向同学学习的意向,从而让他们在“榜样”的引导下进行有效阅读、爱上阅读。
        (二)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目前,寄宿制学校学生的阅读状况大致可以划分为这几种:(1)注重学习且仅限于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不看或几乎不看课外书。(2)完全沉迷于《阿衰》之类的直观的、不需要进行思考的漫画书,不重视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你必须首先认识和妥善处理好课内和课外阅读与阅读之间的关系。
        只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便会阻碍社会认知,无法开拓视野;只了解自己感兴趣但没什么实际意义的漫画类图书则无法真正充实自身,对今后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没有导向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希望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是语文课堂,课本知识牢固坚实的基础,而丰富的课外阅读是课本知识的扩展,使用课内课外知识驱动学习,只有在课内和课外都学习丰富的知识,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开阔眼界。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实际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有意识地给孩子们推荐一些适宜的课外阅读篇目,如:学习了《蟋蟀的住宅》,就让学生去图书室借来《昆虫记》了解其他的昆虫;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就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后去朗读背诵其他思乡写月的古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学习了《骑鹅旅行记》,就要求学生们再读几个《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的小故事,如:《鹤之舞表演大会》、《大海中的白银》……这样的随课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训练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积累阅读经验的同时,还达到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无缝衔接,提升了人文素养。
        二是要指导我们学生去粗取精,进行有选择的阅读。读书是无止境的,复杂的书籍类型,好的和坏的内容,阅读一定要选择,尤其是学生的性格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读几本好书,这是特别重要的。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书粗略地分为三类:
        (1)文化和历史经典:这些书要精读,每个字词都需要仔细阅读并积极思考,你也可以绘制思维导图,列出优先级。
        (2)非文学类的书刊杂志:这类书只需要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选择地去读,多多少少可以吸收一些就行。
        (3)漫画书,漫画和其他的书籍:这些书籍简略读读就行,看过就行了,一般意义上,没有必要讨论它的深度。
        冰心所总结的关于读书的九字真言“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说得真好,说出了她对读书的热爱、对读书意义的认知和选书的标准。“读书好”是指读书是一件可以很好的事;“好读书”是指喜欢通过读书;“读好书”是指要读对自己发展有益的书。 读好书是没有用的,但读对我们有好处的书。我们的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应该选择对他们有益的书。阅读这些内涵,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的同进行思考,这将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借用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中的话来说: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也是做学问的乐趣所在。如果我们能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进行阅读,时间长久了读书就会发展成为人们一种自发的无意识行为。良好读书习惯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在读书时保持正确的坐姿,聚精会神,专一专注,更能促进知识的增长,利于身心健康,可谓是一举两得。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要培养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得先从记笔记的意义开始,告诉我们学生记笔记的种种好处,学生学习时才会有记的愿望。低年级语文学习主要涉及字词句简单句的知识:形近字,多音字,词的积累,比喻......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来记录不同的知识用不同的符号来识别相应的位置,内存都是清晰的,易于审查。在讲解学习课文进行拓展企业相关理论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在一个课题旁用红色笔标记,如:在讲解《草船借箭》一课时,我为学生通过拓展了《三国演义》中的另外我们几个中国故事,并让他们用红笔标注在课题旁,这样学生在自己日常生活阅读或复习课文时都能注意到,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进行了研究拓展积累。阅读教学中学生尝试启动文本段,段意来概括,这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学生读课文,提高写作水平。可要求学生根据企业划分不同段落的位置挤写在每段故事开头可以第一行下面的空档里。在文本的阅读每一个学生无意间成为熟悉的段落层次,和文章的主要观点。还可以让学生用流程图来记录生活事件发展过程,用结构图来标记进行课文内容结构,使学生能轻松掌握课文的写作顺序和脉络。
        (四)家校联合
        教学不是我们教师的单向授予活动,而是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进行探讨,提升、进步的过程,学校应积极与家长联手,从营造一个家庭教育文化环境氛围入手,创造良好的课后学习氛围。家长以身作则,从生活上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积极引导,从学习上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升孩子的阅读能力。如家长座谈会例会,及时反馈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向父母学习,我们知道在家里自学的孩子。教师也应经常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家访,了解中国学生课余在家的学习社会生活实际情况,利用专业班级微信、QQ与家长可以进行管理沟通信息交流,共同为孩子的营设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三、小结
        (一) 乡村寄宿制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本研究只选取了本校在校学生和家长,但典型性强,一窥全豹。当前的乡村小学,尤其是寄宿制乡村小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不足,这种情况应引起教育部门、学校和众多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 乡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与教师的有效引导关联重大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可以提高的。若教师疏于对学生的引领发展指导,局限于课本上的有限篇章,学生的相关管理能力是得不到有效锻炼提升的。寄宿制学校老师不只是通过课本知识的讲授来教育学生,还要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树立一个模范,如果学生和教师在课余时间多进行交流,组织带领学生阅读,相信学生的文化底蕴和阅读能力会有质的飞跃。
        (三) 乡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受制于原生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文化素养
        原生家庭的环境氛围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在未成年之前,孩子自己没有自主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对外界的认知还不完善。出于生存的本能,他们依靠父母,模仿父母的生活和认知方式。如果学生的原生家庭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书籍丰富,父母喜欢看书并要求孩子每天定时读书,那么孩子在长时间的模仿父母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丰富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对语文课程进行学习时必然更加轻松有效。如果父母不看书也不要求自己孩子看书,孩子沉迷于电视或网络进行游戏,其课外阅读不丰富,没经验,没积累,必然会影响孩子的语文课程学习能力。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四) 如何提升乡村小学生阅读能力仍是个需要继续努力探索的难题
        由于以上种种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制约阻碍,乡村寄宿制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任重道远,要想提升乡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任务。在今后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仍需广大一线教师继续探索,总结经验,寻找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徐立房,唐淑娟·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J]·魅力中国,2018,(50)
        [2]张军·核心素养下的农村小学生优质课外阅读对策[J]·读写算,2019(7)
        [3]雷小东·小学语文快乐阅读的教学实践与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17
        [4]谭照锋·浅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J]·学校教育研究,2016(22)
        [5]刘艳霞·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环境的审视[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8)
        [6]郭弘靖·基于苏霍姆林斯基教学思想与方法的生物教学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9
        [7]刘洪超,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8]荣晓雷·农村小学生阅读状况的分析与对策[J]·辽宁教育,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