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慧琴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第二小学
【摘 要】我国环保部在《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力争到2020年,初步建立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公众基本养成绿色生活的习惯。要让人们自觉追求绿色生活,关键在于环境保护教育。笔者认为,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特点,结合二下第三单元教材内容,积极探索环保题材教学策略:借助多种感悟,唤醒环保意识;渗透思辨学习,端正环保观念;开展问题探究,提升环保经验;践行调查走访,发现环保问题;渗透法律法规,激发环保责任;做实环保评价,促进习惯养成。在教学中运用各种策略,能更好地把绿色生活理念培植于学生心中,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绿色小卫士”。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 环保 策略
一、对环保题材教学的思考
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努力坚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也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且,崇尚“绿色生活”,已成为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生活智慧之一。《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也提出:小学低段学生应学会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因此,教师应密切关注这一学段的环保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帮助他们养成积极的环保习惯。《道德与法治》二下教材的 “绿色小卫士”单元,聚焦的是小学低年段的环境保护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绿色生活指导的最好范本。那怎样更有效地进行本单元教学呢?笔者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特点,结合本单元教材内容,探索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改进。
二、环保题材教学实践
(一)借助多种感悟,唤醒环保意识
二年级学生,已初步感知水、空气、纸张等环保要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对于这些环保问题,他们的认知经验,可能是零散的、肤浅的,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悟,能帮助学生理解人和自然共同存在的密切关系,唤醒环保意识。
1.借小诗,读中悟
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琅琅上口的小诗,在教学时读好小诗,能引起学生感情
上的共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教学《小水滴的诉说》之“我很珍贵”时,引导学生看全景图,了解小水滴无处不在,发现水与生命息息相关,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水给周围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在充分的交流之后,引导学生读文中小诗,在读中感知水的珍贵。
2.借绘本,思中悟
低段《道德与法治》有时采用绘本进行编排内容,在一些课文底部,会有4—8幅副版绘本。在教学时,运用好这些副版绘本,就能架起学生感知的桥梁,带学生进入更深的感悟。
《小水滴的诉说》这一课中,绘本《爷爷家的洗脸水》,提供了一个极端缺水地区人们惜水如金的生活故事。在教学时,重组绘本图的顺序,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讨论:
师:幻灯片出示第二幅图,小女孩怎么啦?她在想什么呢?
生:小女孩感到很奇怪。
师:为什么呢?
生:小女孩洗脸时想起在自己家,自来水用都用不完。而现在,脸盆里却只有一点点水。
师:小女孩看见爷爷洗脸时,脸盆里只放了一点点水,要给爷爷加点水时,爷爷却说:“孩子,这些够了,省着点用。”
师:爷爷为什么说要省着点用呢?
生:水在很远的地方。
生:图上画着一个人在挑水,爷爷家旁没有水,用水可能也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师:那挑着一担八九十斤,甚至是百斤左右的水,走很远的山路,会是什么感觉呢?
生:山路不好走,容易摔跤。
生:水从很远的地方挑过来,洒了更可惜,所以只能走慢一点。
生:说不定挑一担水要花上一天时间呢!
……
通过阅读副版绘本,边思边悟,使我们这些生活在水相对丰沛地区的学生,丰富了认知和体验,不仅看到了长年生活在缺水地区的人们一种特殊的生活习惯,感受了他们对水的珍爱,还从心底深深体会到水的珍贵,产生节约用水的美好情怀。
3. 借图表,观中悟
相对于文字的感悟,图表的感悟更有视觉感,更有冲击力。
如《小水滴的诉说》一课,讲到城市缺水时,辅以右图:
师引导学生观察,这是我们中国的地图,红色处表示生活中缺水的地区,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都能直观地感悟到我国缺水的地区之多,从而体会到水的稀少与珍贵。
4. 借视频,看中悟
视频,不仅从图、字,更从声音处,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感官,观看视频,边看边议,学生更能留下深刻印象。如《小水滴的诉说》一课,讲到海岛缺水时,让学生观看《水很珍贵》,边看边计算交流,感受虽然地球上的水很多,但是可利用的淡水却少得可怜。学生在视频的观看中,超越了生活的经验,使遥远的生活感知变得很直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渗透思辨学习,端正环保观念
《道德与法治》是培育学生价值观的主要阵地,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在具体操作时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学习辩证开放地看待生活。
在学到《清新空气是个宝》之“我能做些什么”时,播放家长送孩子上学的视频。
师:我们每天上学放学,你觉得乘公交车好还是私家车好呢?
生:我觉得乘私家车方便,想到哪儿停,就哪儿停。
生:我喜欢坐自己家的车,夏天不怕热,冬天不怕冷。坐公交车还要走段路才能到学校,很麻烦。
生:我爸妈没空接着,我是乘公交车上学的,但有时车上人太多,很挤,我不是很喜欢。
师:大家的生活条件好起来,很多同学家都有车,开私家车上学的确比较方便。可是,你知道吗,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非常严重,那它到底有什么危害呢?(播放《汽车尾气的污染与危害》)
师: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呢?
生:汽车尾气的危害真大,看来我以后让爸爸少开车。
生:我和邻居家几个孩子是一起上学放学的,家长轮着接,爸爸说这样可省钱。
师:是的,这样不仅省钱还环保呢,这主意不错。
生:我觉得以后如果不赶时间,还是乘公交车上学好,这样空气污染减少,对大家都好。
……
对于这一思辨话题,当学生表达“坐私家车比较方便”这样的真实感受时,既要认同学生的生活体验,又要不断地追问和引导,让学生在对比、反思中认识汽车尾气对空气质量造成的危害,引导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思考,以拓宽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产生主动改变乘车方式为保护清新空气做点努力的强烈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开展问题探究,提升环保经验
环保教育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就必须以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点,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从而引领学生深入体验,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
如《小水滴的诉说》一课,如果学生生活在缺水地区,那是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水的宝贵的,但是我们这里的学生,没有经历缺水的忧愁,就很难体会水的来之不易。在教学时,可以将研究自家的水费单作为重点,从而了解水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体会水的珍贵。
在探究水费单一环节可设计如下表格:
表1 用水量统计表
课前,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忙下,收集自家的用水情况,填写调查表。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不同家庭的用水情况,从而对自家的用水有个更全面的了解,并探究用水量与水费的关系,感知水也是有价格的,水很珍贵。
这个探究活动,就是引导学生从自己熟知的家庭生活入手,感受水和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水有价格,用得越多,水费就越贵,从而体会水的珍贵,产生惜水的情感,树立节约用水的生活态度。
(四)践行调查走访,发现环保问题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走入生活,观察生活,调查生活,反思生活,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
在具体操作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走访、收集等手段,发现学校、家庭、社会中存在的环保问题,进行整理统计,获得生活经验。
在教学《清新空气是个宝》时,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一周空气情况,并记录统计:
表2 一周空气记录表
这样,让学生课前走向生活,记下空气质量、信息来源以及自己的感受和做法,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从而深切感受到“清新空气”是个宝,产生保护优良空气,优化生活的强烈愿望。
再如,教学本单元“小水滴遭遇了哪些不幸”、“是什么污染了空气”等内容时,都可引导学生课前走进生活,做好调查走访,发现环保问题,那么课上不再是泛泛的学习,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增长了各方面实践的能力。
(五) 渗透法律法规,激发环保责任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强调“道德”与“法治”的互相渗透、有机融合。“绿色小卫士”这单元中就出现了相关的法律条款,将法律条款有机渗透在学习生活中,就可进一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环保责任。
如教学《清新空气是个宝》时,在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空气不良现状后,引导思考:怎样才能制止人们污染空气的恶意行为?进而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同时,还可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对环境保护的举措,学习相关地方性政策法规,了解我们当地政府为保护和改善空气环境做出的努力。在了解法律后,知晓报警电话和环保监督热线,掌握解决环保实际问题的方法。
这样,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适时出示相应的法律条文,引导学生努力通过法律去解决生活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给学生有机渗透法治教育,并使学生懂得,学习法律法规不仅是为了知法、守法,更是为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环境,从而更有责任、更有爱心地生活。
(六)做实环保评价,促进习惯养成
环保题材教学要想使学生的环保理念、环保态度及环保习惯更稳定、更持久,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本单元的综合评价和习惯养成评价。
如结合本单元最后一课《我的环保小搭档》,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各种环保小妙招:如节水措施、废物利用小制作、“保护清新空气”的宣传报、垃圾分类投放等等,从而评价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否增强,环保技能是否提高。
在本单元结束,也可以让学生评价自己的环保行为是否养成,如下表:
表3 《绿色小卫士》习惯养成评价表
每月结束,定期让学生进行评价、反思、改进。这持久性的环保行为评价,既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又能使学生的环保习惯转化为一种自觉的生活习惯。
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在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环保题材教学中,运用多种策略,对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环保教育,进行“绿色生活”的指导,既能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习得生活技能,获得生活智慧,又能提升文明素养,使绿色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地转化为自觉追求,让学生成长为真正的“绿色小卫士”。
【参考文献】
[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2017.7
[3] 李爱霞、尹艳敏,《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对环保的影响》, 2019
[4] 胡子祎,《中外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比较研究》 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