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元芳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九江初级中学 初中生物 610200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国不断爆发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流行性传染病,更使得生命教育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紧迫性。生命教育是初中各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和关注将直接影响学生正确对待生命和认知生命。初中生物学科是承担生命教育的主要学科,但是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过多重视单一的教学内容,而没有对其进行深化和解读。因此,学生需要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教育上不断提升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即需要强化各类课程的生命教育理念和社会责任教育理念,特别是针对生物课程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提升。基于此,本文就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生命教育;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生命教育是随着新课程改革而逐渐衍生、发展和成熟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将生命教育融于初中生物教学中,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生命的理解,引导学生爱护生命、尊重生命,有助于开展高质量的初中生物教学,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同步健康发展。
2 生命教育
2.1 概述
生命教育指以生命观念为支撑,设计、开展的初中生物教学。生命观念是指人们基于自身经验或经历,对生命总的认识和看法。生命观念是人们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或特征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概括。生命观念主要涵盖系统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和生态与平衡观三方面的内容。生命观念的培育强调教师创设真实贴切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待加工的课程资源,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生物学概念后建构生命观念,养成科学的人生观、自然观和世界观[1]。
2.2 研究意义
由于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而且正处于快速变化的阶段,面对一些特殊情况,往往会产生一些特殊的行为,甚至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而产生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的行为。经过分析,其原因是:一是生理发育不够完善,尚且处于青春期,生理表现随着身体的变化而逐渐成熟,但心理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往往因为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而对身心产生不良影响。第二,因为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因素,再加上初中生的阅历太少,就不会有好坏之分。另外,有些学生产生特异性,主要是因为自身知识的缺乏。对于以上内容,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将生命教育融入教学之中。
3 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途径
3.1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想将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首先需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生物日常教学中,需要时刻注意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充分探寻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评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展开个性化教学。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引导者,更是陪伴者和同行者,需要平等看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自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生命教育教学方式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生命教育的开展还需要持续性和多学科协同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生命观念。
3.2 课程与教学内容中渗透生命教育
当前,社会热点事件不仅对社会各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其教育教学的影响也是相当显著的。因此,教师需要依据社会热点事件对教学课程进行有效设计和运行。
在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梳理后可以发现,可能涉及的初中生物知识点也有很多:如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传染病的危害,如何从学生角度进行传染病防治等内容。因此,需要在背景认识的基础上,对相关课程进行设计和应用,以此得出相关的设计内容。在学生充分了解基本知识后,需要对更深层次的事件有一个了解和认知,即根源在哪里,因此,需要教师在教授学生基本常识的情况下,利用相关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对内容进行了解和提升,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2]。
3.3 生物实验中渗透生命教育
生物学的知识是通过时间一点一点得来的,想要专研生物技术,必须脚踏实地的开展实验。生物实践对初中生来说更像是枯燥生活的调味剂,进行实验,必须保证好学生的安全。在生物实验中渗透生命教育,首先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性,实验室中可能会存在一些杀伤力较大的仪器,学生在操作时稍有不慎就极易发生意外。例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用药勺把粉末放在试管瓶底,用酒精灯加热产生氧气。整个实验过程在开始前要保证各类仪器的完整性,确保试管的密闭性,控制好高锰酸钾粉末的用量,注意加热时间。教师要提前标明实验注意事项,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安排好,时刻监督学生的操作。而且,化学试剂具有一定危险性,学生要养成节约意识,从细节方面爱护实验室,避免浪费、损坏。其次,实验室里的生命教育最直接的体现是活体实验,课改后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实验室大多使用模拟实验,取代活体动物。例如:实验常用的蚯蚓、小鱼、小白鼠等,处理完毕后放归自然,妥善安排好实验动物的去向,向学生强调生命的无价。研究生命是为了探索生命的奥秘,为了保护更多生命,在日常生活中要善待他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3.4 教学引导中渗透生命教育
珍惜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对初中学生在以后的成长与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来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在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各样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接触世界、走进世界。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之中,提升学生对于生命的意识,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进而更好地珍惜生命、关爱生命,是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探索和考虑的一个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被子植物”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向学生们提问,你们喜欢花儿吗?由此引出植物开花需要的条件,然后上升到学生的实际行为,让学生们明白随意践踏植物、攀折植物等不良行为背后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学习被子植物,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在被子植物的良性循环中感悟到生命的含义,进而规范自身的行为,学会珍惜、关心和爱护生命,以实现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3]。
3.5 实践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初中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在初中生物学习中,学生对课文理解不够透彻。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探索生活,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亲近大自然。比如:在植树节的时候让学生参加社会植树造林活动,或者在班集体里,让学生亲自种花放在班级阳台上,每天悉心照料,看着花儿盛开,意识到小花尚且也需要水和阳光,人更为需要。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跟踪记录自己种下的花草,记录下每一个变化,慢慢写日记,这样才能对花草有更细致的观察,体会到不同的生命有自身的规律,花也会凋谢。当学生精心呵护的花草凋谢时,它们会永远消失在世界上,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感。
4 结束语
生命教育是为了诠释生物课的学习价值,融入学生的初中生活,积攒对生命的热爱。从意识里开始培养,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力量是巨大的,且永恒不变。在生物课堂上感受生命的魅力,珍惜现在的生活,感知世界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陈雅男.试论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亚太教育,2015(34):46-46.
[2] 焦建军.试论初中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J].理科考试研究,2016,23(12):90-90.
[3] 孔勇.试论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好家长,201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