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学读,凸显文本导写功能——《颐和园》教学谈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3期   作者:胡芹生
[导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可以说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都是指导写作的好范例。可是笔者发现,学生虽然读了很多这样的文章,却并不一定会写作文。
        胡芹生
        诏安县四都小学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可以说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都是指导写作的好范例。可是笔者发现,学生虽然读了很多这样的文章,却并不一定会写作文。为什么呢?我经过实践研究发现,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教师比较重课文内容的挖掘、情感的渗透,而轻课文导写功能的引导。《课标》指出:语文这门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和工具性犹如“鱼”和“熊掌”,能兼得当然是很好,但因时间的有限,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的天平向一方选择性倾斜。如何对待这一问题,正确发挥教材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作用呢?我认为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若文本的人文性较强就侧重人文的教育,若文本的工具性较强就倾向导写功能的释放。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颐和园》全文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记叙,过渡连接自然,首尾呼应,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这种文章非常适宜指导写作,于是我做了大胆的尝试。
一、目标导航——确定以导写为教学重点。
        大部分教师在处理这个教材时应该都会考虑到它的导写功能,但可能只把它当做辅助性的,在实施教学时只在教学总结这个环节启发学生去“发现”写作方法。这样做,给学生获得的只能是模糊的写游记的方法。因为没做实质性的指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上依然是一片空白。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形象思维上,过于概括性的指导可能会与教师的初衷背道而驰,学生也许更无所适从。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双边活动,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应关照学生。综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依托文本资源,指导写作”,以此导航本课的教学。具体的教学目标是这样制定的:
        1.学习生字新词,掌握“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葱郁、掩映、玩赏”等词,选择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两个词模仿造句。
        2.引导学生从写的角度欣赏课文:观察课文的叙述顺序,能从课文中找出介绍作者游踪的有关句子,并注意这几个句子的表达特点;比较各个景点观察顺序的不同之处;品读优美句子。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感悟写游记的方法,指导仿写。
        3.感情朗读,读出对颐和园的爱,并注意感受作者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方面的成功。
        4.拓展练笔,学习本文的方法写一处景物。
        上述目标的设定,为本课导写指明了方向。
二、授之以渔——欣赏感悟,导读悟写。
        以“依托文本资源,指导写作”为指导思想,可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欣赏性的读与感悟性的写如影相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1.欣赏“移步换景法”,感悟使文章过渡自然,层次清楚的写作方法。
我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总写和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语句:
      ①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②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③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④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⑤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⑥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然后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从①和⑥句可以看出课文首尾呼应,②③④⑤提示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接着启发学生把作者游踪具体化到词语中来,用着重号标出,注意体会这些词语的妙处;最后启发学生说说,如果让他们写校园景色,他们打算怎样设计游览顺序。
        学生有了对本课叙述顺序的感性认识,说起来没有太大的障碍,说得较有条理,兴趣也挺高。如有个学生设计了这样的游览路线(个别用词不当的地方我稍有点拨):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棵高大的榕树——榕树的左边是怀远楼——与怀远楼并排的是笃文楼——站在笃文楼上往下望——校园中央是旗杆——旗杆两边各有一个草坪——旗杆的前面各矗立着一棵凤凰树——凤凰树的下面就是宽阔的操场。这个学生的游览路线有点复杂,我建议他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几处来说,其余的可以不说,并相机告诉学生写作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进行取舍。
2.欣赏从不同角度写出景物的独特,感悟写作角度的多面性。
        从文章整体切入梳理了叙述顺序后,我带领学生从文章的部分入手,先分组讨论(四个小组分别讨论中间四个自然段),再汇报交流,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叙述顺序各有千秋,既避免了机械的重复又显得丰富多彩。接下来,我故意激励学生:“不知道你们敢不敢挑战,也来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写出景物的独特魅力?”小学生大多是“愣头青”,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在教师的顺势而导下,跃跃欲试,整堂课时有精彩闪现。
3.欣赏精彩语句,感悟表达方法的多样性。


        所谓“文以载道”,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而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灵活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生动的文字表达不仅是沟通读者和作者情感的桥梁,也为学生的“练武”提供了榜样的示范作用。因此,可以说品词析句应是语文教学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课语言简约明快、生动活泼、用词准确,读来亲切可感,如临其境。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指名畅谈自己的发现,教师随机点拨。如有大部分学生发现“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昆明湖的静和清,写得具体、生动、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很多学生虽隐约感觉到“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中“滑”字有点怪却没发现它的表达效果。我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反问学生:“你觉得要什么词较好”,多数学生认为应用“划”,还有部分学生认为作者是对的,究竟对在哪里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接下来,我是这样安排的:
        师:同学们都很会读书,也很大胆,敢于质疑。不过,作者用词是经过反复推敲的,这个“划”字可暗藏玄机呢。不信,你们联系上下文再想想。
        学生读了一会儿,就有人举起手来。
        生:“滑”写出了游船的慢。
        师:还有哪些词也是写这个意思?
        生:还有“慢慢”和“几乎”。
        生:我还发现“滑”也让我感觉昆明湖的静。
        师:你们真厉害。一个“滑”暗藏这么多的玄机,它与“慢慢”、“几乎”一气呵成,与“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互相衬托,突出了——
        生:昆明湖的静。
        师: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呀。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本事?比如,春天到了,地上的小草——
        生:地上的小草冒出了尖尖的小脑袋,像一根根粗粗的针。
        师:好一个“冒”字,与“尖尖”、“针”互为因果,有趣。
        生:地上的小草纷纷破土而出,挺直了腰杆,笑对春风。
        师:“破、挺、笑”生动地再现了小草的勇敢、坚强。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及时创造机会给学生演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他们很快就明白了:站在岸边看再多的游泳示范听再多的要领讲解,还不如脱下衣服做一次尝试学得更快。
三、牛刀小试——拓展练笔,“实战演习”。
        省小语学科带头人刘仁增老师经多年研究、实践提出“语用”教学观,其核心内涵是“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贴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很有见地的。
        在经过以上的读写训练后,可以说学生手中已牢牢握着两把打开游记大门的钥匙,即谋篇构局的方法和局部特色的表现手法。这时,课后的小练笔就为学生的写作实践提供了平台,让学生在“实战”中“演习”,牛刀小试,把刚才说如何描写校园的内容写下来,为本单元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后,我把学生的练笔收起来看,大部分学生能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内容较充实,表达较灵活,较具体。毫不讳言,这次的教学是较成功的。不过因为是尝试,不宜对学生做太高的要求,所以我更注重站在欣赏的角度给予学生鼓励,给学生注入更多的信心。
        崔峦在全国小学青年教师作文教学观摩大会上说:“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在阅读能力,一是告诉我们怎样写,大多是从阅读中领悟到的。因为好的文章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写。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我们要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要重视在阅读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更好地体验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崔峦的讲话犹如一针强心剂,给我很大的鼓舞。这次的成功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以读激写,以读导写,读写结合凸显文本的导写功能。当然若能努力使读与写相辅相成,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能共生,那或许更妙。谁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