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文
广东培正学院 广东广州 510830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的重要软实力,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鉴于当前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诸如缺乏学习动机、体系构建不足、内容与形式单一、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等,应在实践中采取相应措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少年教育;德育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青少年汲取的重要精神养料。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一、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青少年正处于知识积累、行为塑造、思想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等,因此,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青少年知识的积累、道德修养的塑造、文化自信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拓宽视野,丰富青少年的知识储备
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诸多方面的内容,如思想哲学、文学艺术、建筑设计、科学技术等等。正是因为古代中国文明的高度发达,其文化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所以,以此为内容教育现代青少年,这本身就是一个拓展知识层面、开拓知识视野的一个过程。青少年对于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求,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多角度为学生构建学习路径,让学生在知识获取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广博,并体会传统文化学习的乐趣。
(二)有利于提高青少年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中华礼仪之邦的立身之本,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古代社会对人才品评的最高准则。在道德问题上,古代先人对其有严格的标准和精确的把握,虽带有时代局限性的特征,但强调“大德”、“大义”的传统文化必然对现代青少年的道德修养产生积极影响。传统道德强调尊重他人,有助于青少年培养谦恭礼让的高尚品格。当今社会,青少年一代多为独生子女,在幸福的温床中成长,父母亲人的溺爱难免造成他们在尊重道德上的缺失。青少人尊重意识薄弱使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品德评价普遍不高。传统道德中,“仁者必敬人”“君子贵人而贱己,现任而后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倡导尊重的生动体现,这恰好是弥补青年一代尊重意识薄弱的最佳教材。
(三)有利于展现传统文化魅力,提高青少年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实现对外交往最重要的心理基础,青少年对文化的自信是我们实现对外文化交流的底气,传统文化教育能让青少年在本民族文化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在与西方文化对比中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提升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
二、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当前文化多元背景下,在提升文化自信的要求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但是对于青少年而言,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
第一,青少年缺乏传统文化学习动机。青少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且对于文化的感知更加依赖感官体验,而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却相对内敛,与学生的文化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出入,从而影响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效果,相反西方文化中对青少年的迎合与关注恰恰满足了这一群体对青春、理想的追求与渴望。例如,漫威公司制作的超级英雄电影作为其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在青少年群体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这种快节奏的影视表达方式,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有着重要的引导,反观目前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很难激发青少年群体的兴趣,因此呈现出明显的劣势。
第二,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构建不足。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其整个成长过程,因此社会各环节之间的有效配合是必不可少的[1]。但是目前许多教育研究项目缺乏长远发展规划,教育实施方案缺乏切实可行的方法,导致一些教育机构在开始实践时积极调动青少年参与传统文化教育,但是实践的开展缺乏细节,其他环节支持不到位,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第三,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形式单一。虽然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广博,思想深厚,但是如何将文化内容转化为符合青少年情感认知的教育内容则考验着教育工作者的能力。从目前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情况来看,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手段僵化已经成为青少年群体忽视甚至抵触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因。例如,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更多的是通过语文学科对文言文、古诗词进行讲解与灌输,并根据应试要求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规划,从而影响了学生主动了解、体验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四,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并不局限于学校,还应广泛存在于社会教育范围内,例如,少年宫、博物馆、历史文化遗迹等公共文化教育场所等,是推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场所,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学校与相关部门缺乏良好的沟通,限制了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另一方面,许多公共基础场所并不能做到对青少年免费开放,而这不仅降低了公共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弱化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力。
第五,教师传统文化教育能力不足。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主导者,其传统文化素养及专业能力对于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结果有着重要影响。
但是目前从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来看,传统文化的缺失比较明显,只有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师在传统文化方面具备了一定的教育能力,其他自然科学学科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认识误区,从而限制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接受效果。
第六,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缺失,甚至一些家长本身就对日韩、欧美等文化存在着盲目崇拜的情绪,对传统文化嗤之以鼻,而这种思想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青少年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造成其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与误解。
三、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立足学校教育,增加传统文化教育比重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培养的主要方式,也是推动教育常态化、规范化发展的必要选择。在学校教育规划中,首先,应根据课程改革要求,明确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目标,确定各学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职责,并推动各学科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统一、协调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其次,围绕语文、历史等学科,渗透传统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推动文化资源的渗透与利用;注重当地文化资源的开发,编写校本教材,强化青少年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动机[2]。
(二)拓宽课外实践,丰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
组织青少年参加文化实践活动,能够让青少年群体更加直观、真实地体验文化的内涵,并调动其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入敬老院开展义务实践活动,践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将实践活动形成常态化,引导学生融入老年人的生活,理解不同年龄段的人生意义,潜移默化地接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文化内容。在端午节期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比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参赛小组,各组成员的分工合作中,一起包粽子,听教师讲述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及传统的风俗习惯等,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诗词大赛、成语大赛等,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古诗词、成语知识,在竞赛压力下提高传统文化学习效率,同时在竞赛中找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并在互动与交流中共同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加强教师培养,提升传统文化教育质量
教师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导者,其文化积累乃至一言一行都会对青少年的文化学习产生影响。因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构建。例如,教师应组织传统教育课题组,引导教师之间交流传统文化学习情况,交流对青少年传统文化学习的认识,共同探索教育教学方案等。此外,教师还应加强自我教育与培养,广泛涉猎传统文化知识,丰富自身的文化储备,并在教育教学指导中加以渗透,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为青少年树立示范榜样,促进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的吸收与内化。
(四)运用公共资源,优化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社会公共文化资源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中应发挥自身优势,拓宽学生的文化探究空间。例如,当地应面向青少年定期免费开放历史博物馆,组织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同时配合专业的讲解员,利用博物馆氛围营造教育情境,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学习效果。此外,一些少年宫、民俗研究所、历史文化遗迹等场所应纳入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做好日常宣传活动,并结合青少年思想认知特征设计文化服务模式,提高传统文化教育质量。
(五)做好舆论引导,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宣传
在互联网环境下,各种文化交织在一起,对青少年的文化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在青少年群体中“崇洋媚外”的思想误区比较明显,对日韩、欧美文化的盲目崇拜,降低了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体会。针对此,媒体传播应担负起文化宣传的责任,做好传统文化的舆论引导,为青少年提供更符合其文化需求的信息,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舆论氛围。例如,主流媒体应做好传统文化宣传,制作符合青少年发展的综艺节目、纪录片等;利用新媒体渠道,加强文化宣传,占领网络话语权,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六)引导家庭教育,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年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学校应深入分析家庭教育的角色地位,并将学校、家庭、社会建立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的教育体系。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共同探讨传统文化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方式;组织家长观看传统文化纪录片,了解传统文化内容,调动其参与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性,促进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渗透;组织家长参加社会实践,构建亲子关系,例如,在重阳节期间,学校可以组织敬老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共同关心老人,爱护老人,体会重阳节的文化含义,增进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尊老、敬老融入家庭文化,形成良好和谐的家风,进而提升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总之,在新的历史发展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从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发展来看,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多元文化交织与碰撞增加了文化教育的难度。因此,我们应积极调整教育理念,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成长及未来发展中的价值,并从多角度探究传统文化教育途径,让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的成长轨迹,以实现千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正正.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及超越[J].中国德育,2019(02).
[2]韩天骄.论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内核与发展原则[J].教育观察,2018(16).
[3]艾敏.微时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
作者简介:
刘小文 (1979.11—),男,湖南邵阳人,广东培正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拓展研究(2018WQNCX19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