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华
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一中学 福建厦门 3611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重视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理解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希望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与人生观,增进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当代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将传统文化经典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中能够在知识理论中体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道德理念,促进青少年人格的完善与全面发展。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经典进教材的意义与传统文化经典进教材的策略两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材内容;融合思考;《道德与法治》
引言部分
我国历史悠久,流传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极具文化底蕴,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的财富,同时也是良好的思想教育资源。面对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相近,两者的融合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中传统文化经典的讲解与教学,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传统文化经典进教材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我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体现出我国古人的优良品质与道德,同时也是引导现代人学习生活的指引,是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不足,认知能力欠缺,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影响,通过传统文化经典进教材的方法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对道德品质的思考,通过深入研究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而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1]。
(二)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首先,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历史的沉淀与总结,文化经典进教材能够增进学生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认知,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更是融进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不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行为模式,因此,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就能够加深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同时了解当今社会很多风俗习惯的由来,充分认知我国社会发展情况。其次,传统文化经典进教材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传统文化本身就是祖国历史发展的一种衍生与总结,与祖国的发展与变迁息息相关,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就能够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加深其对祖国文化的了解。
二、传统文化经典进教材的策略——以《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为例
(一)充分挖掘教材传统文化内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再局限于课本中的固定内容与知识,对教材内容的解读也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充分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的各种教学资源。要想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发挥传统文化经典教学的效果,教师就应该合理利用教材内容。具体来说,教师首先应该充分了解课本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上课之前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经典进行查阅,了解其由来与背后的文化内涵。
经过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学习能够发现,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经典内容具有多种形式,比如成语典故、传统文艺、传统习俗等,分别分布在课本正文、探究与分享以及拓展空间等地方。因此,教师应该在备课的时候对传统经典文化进行仔细的梳理,这才能够提高课堂教育的效果。其次,教师还应该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经典内容进行归类,按照不同的形式进行整理,并采取不同的查阅以及学习方法,思考其与本节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最后,教师在对教材传统文化进行整理的时候应该带着一定的目的,进一步明确其中的思想教育内容以及情感因素,充实德育教育内容,向学生不断渗透传统文化[2]。
比如,在《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的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教材中,经过统计与探究能够发现,其中一共涉及到三处传统文化经典内容,第一处在“运用你的经验”模块对传统节日的探讨,通过日常传统节日的分析引入课文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二处在“探究与分享”模块,通过《孟子》与《岳阳楼记》的选段向学生传达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家国情怀。第三处在“阅读感悟”模块的《朱子治家格言》选段,向学生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并将优秀的行为道德模式落实于日常的生活中,加深学生对传统道德习惯的理解,培养自身的优秀道德习惯,实现自我的突破发展。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对以上三部分的内容进行提前学习与探究,明确传统文化内容与该课程内容的关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胸怀大志,渗透传统经典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设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情境
在具体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情境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针对传统文化经典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教学,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具体情境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与道德的理解,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教师只需要将其与生活情境进行融合,给予学生形象的指点与引导,学生就能够跟随教师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拓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具体的场景中,教师应该将传统文化素材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联合起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现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教学[3]。
比如,当教师在进行九年级上册《追求民主价值》课程相关内容教学时,课文中提到了民主的来源,即《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政得其民”“以百姓心为心”等。对此,教师可以适当地拓展《尚书》中的民主相关内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民主的价值与本质,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开展民主选举活动。教师规定通过班级民主选举的方式选择出一名课代表,然后请在座的各位学生开展选举投票活动,最终通过公开唱票的方式确定人选。在整个民主选举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个人权益的尊严,同时也能够感知民主权益的特征与价值,进而对民主权利产生深刻的理解。
(三)丰富课堂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教师也应该主动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增加课堂活动内容,创建一个具有趣味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并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传统文化的教学,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比如,当教师在进行九年级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中“拓展模块”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拓展教学”模块中建议的传统文化书目组织一个班级阅读活动与朗诵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想要阅读的书目,并将图书带到课堂中进行自由阅读。完成阅读之后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进行介绍与交流,这样就能够实现共同进步,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印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有鹏. 部编新教材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探讨——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为例[J]. 山东教育, 2019, 000(001):P.98-99.
[2]王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7):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