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宁
(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116026)
摘要:半军事管理已被证实为培养高级航海人才的重要措施和管理模式,本文立足于大连海事大学的半军事管理工作,依托半军事管理制度,总结管理制度下的具体实践,努力探索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航海类人才,服务国家交通强国建设。
关键词:半军事管理;航海类专业;学生管理;育人质量
一、引言
1957年,国防部、交通部和高等教育部在给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的批复文件中首次提出半军事管理的概念;1963年,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国务院下发国文字办726号文,同意大连海运学院三个航海专业实施半军事管理。所谓半军事管理,是不同于海军学校的全面军事管理,也不同于只进行军训的工科高等学校,而是参照军事管理的精神、制度、方法,结合培养高等航海人才的需要,逐步创造出一套适合于培养高级海洋运输干部的制度、方法,以达到学生既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也具有必要的海上防御军事知识的目的。
航海类专业实施半军事管理是行业特点决定的。航海类专业是培养属于艰苦行业的高素质人才,其行业特点主要体现在涉外性、流动性和技术性三方面。在航海类专业实行半军事管理是为了保证国家对航海类专业所确定培养目标的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军事素质,有选择地将全面军事管理的内容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当中,强化学生树立集体观念、组织纪律性和爱国意识,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培养教育,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精神,以达到航海类专业素质教育的要求。
半军事管理已被证实为培养高级航海人才的重要措施和管理模式,在提高学生的军政素质和服从意识,培养学生冷静、机智、果敢和沉着等专业行为特质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组织纪律、专业素养、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经过具体实践,半军事管理在组织建构、制度建设、干部队伍培养、学生素质训练等方面,取得了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二、航海类专业实施半军事管理的成效
大连海事大学对航海类专业开展半军事管理是开全国之先河,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9年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学堂管理仿照海军学校,对学员进行军事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经过不断地发展,目前,半军事管理形成了组织健全、制度完善、设施齐全的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1.系统化的组织架构
设有四级半军事管理组织机构,即校设纵队/总队或半军事管理办公室,院系设大队,年级设中队,以教学班为单位设区队;成立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组织“半军事管理学生委员会”,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聘请素质较高的部队团职转业或退役人员担任半军事管理大队的副大队长,协助大队长抓半军事管理工作 ,促使学生日常管理和军事训练得以有效加强。
2.常态化的日常管理
制定了《航海类专业学生半军事管理条例》,坚持对航海类专业学生从早操、整理内务、统一着装、上课列队、值班站岗到晚自习、晚熄灯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管理,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为促进航海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定了《航海类专业学生综合测评实施细则》,将内务卫生、军容风纪等半军事管理工作量化到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单中,引导广大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3.科学化的军事训练
航海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的军训,一是新生入校后骨干培训和集中军训;二是集中军训后航海类专业利用周末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接续训练和全校学生的轻武器实弹射击训练;三是在第二年的春节以后利用周末进行的方队训练,并进行校阅式表演;四是每年暑期组织一年级学生骨干赴部队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军政骨干综合培训,并由其承担下一年级新生骨干的培训。
4.规范化的内涵建设
学校半军事管理工作形成了“铸形、铸德、铸魂”的半军事管理培养理念,开展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蓝色海洋文化教育、绿色国防文化教育、彩色国际文化教育的“四色”文化教育活动,为航海类专业学生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和精神支撑。
结合世界海员日、中国航海日等重要节日,打造具有航海特色的品牌活动,定期举办航海技能竞赛、游泳比赛、航海知识竞赛、航海和海洋文化主题报告会,积极向社会宣传航海文化。
5.模范化的突出成果
严格的半军事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培养了航海类专业毕业生良好的道德品质。1980年,航海类专业毕业生驾驶“嘉陵江轮”、“牡丹江轮”从两伊战争的炮火中救出侨胞;1982年,在“大庆 53”轮海难中,7名航海类实习生不顾自己生命安危,救助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近年,在亚丁湾护航编队13批次中,国家累计派出了26名商船船长协助海军完成护航任务,累计完成了535批护航任务,为5000余艘中外船舶提供护航,为保护国家利益和维护区域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航海类专业大学生育人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半军事管理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日常管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等内容分析如何科学、合理地提升航海类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新特点、新需求,为交通强国建设输送精专人才。
1.以党团建设、班级建设形成合力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积极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为大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无论是学生党支部、班级团支部还是班级建设,都是开展育人教育的工作落脚点和重要抓手。一方面,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充分发挥辅导员、学生干部在学生党建与团建中的桥梁作用,团支部建设直接关乎入党积极分子的发展培养质量,进而影响党支部的新鲜活力,党建与团建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加强班级管理,形成良好班级文化,班级建设是衡量班级整体情况的一个标准,发挥学生干部在班级建设中的管理作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有很大帮助。
2.以学风建设加强教育引导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学风建设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基于新时代的特点提出的新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与管理理念,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发挥朋辈教育传帮带作用,引领朋辈教育者助人自助,实现自我提升;引领朋辈受教者培养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3.以思想政治教育稳定专业思想
将学风建设、价值导向等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形式,以学生公寓为试点打造特色鲜明的公寓文化,以中队为单位打造主题突出的廊道文化,一走廊一主题,以区队(班级)为单位打造内涵丰富的寝室文化,让寝室文化给学生积极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们树立了半军事管理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不仅行为上自觉,思想上更加认同半军事管理。令行禁止、规律的航海类学生生活帮助学生稳定了专业思想,践行学校育人主线。
4.以校企合作培养高级航海人才
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上,学校经过了多方研究与探讨,最终选择与一家与世界多家实力雄厚的国际航运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的航运企业达成协议,组建订单班,班级成员的选拔定在二年级,最终选拔出立志从事远洋运输、英语基础好、心理素质强、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组成班级,整个过程,学校和企业合作完成。在培养模式上,合理安排特殊专业课程教育,并聘请授课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合理的为学生提供海外海事院校交流学习的机会,拓展学生的国际航运视野,更好的了解国际海事人才培训模式,同时负责班级学生订制企业文化衫、专业制服、背包等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四、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发布,意味着我们踏上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征程。半军事管理视阈下航海类专业大学生育人质量提升路径的创新与实践,结合了航海类专业特色,以半军事管理制度为依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过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符合培养新时代航海类高素质、高技能的“航海工匠”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将是培养拔尖创新航海类人才,培养服务国家交通强国建设的有效培养模式。
高宁(1990.12),男,汉族,河北省衡水市人,工作单位: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助教
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