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志杰
双中实验校附小 四川成都 610200
曾经看到了这样一个观点,认为主题班会课,主字打头,主就是主体、主动、主导。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性,让孩子能主动学习。教师要发挥好主导性,看准关键点,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指导孩子学习。既然是班会,班会全班同学都要参与,学生的参与面与教学效果正比的。当然,这里的参与面不仅仅指的是身体的参与,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和思想的参与,多让学生动脑。主题班会课,是一门课程,就要看重课的目的性和教育性。
主题班会课应该是一个系列的主题活动,而不应该是孤立的、单一的一节课,这是非常符合学生的行为养成规律的,通过教育训练,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步形成好习惯。我们当老师的都知道,一种良好的文明习惯的养成不是轻而易举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靠长时间的培养,“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小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主题班会课的主题设定,要贴近学生生活,给了学生一个生活的课堂,把生活的一些实例引入了课堂。比如以安全为主题的班会,呈现的例子就可以是我们家庭生活中或学校较常见的,如踩踏事件、火灾、……给了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如此一来,在班会课上,学生就会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充分交流。孩子的发言不仅精彩,更重要的是会产生内在的共鸣。给了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还可以从课前调查,到课中的交流,到课后的延伸去“寻找周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以班级的名义向校长室反映,这样就课堂不仅仅是课堂了,有着更广大的学习场所:校园、家园。
好的班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重视主题当中的活动内容,积极发表自己真实的看法和见解等。学生通过该堂课使知识体验、情感体验、道德体验、审美体验都得到了丰富,在某些方面能够有所改善。课堂气氛适宜,全体学生参与班会的积极性高,班会主题能渗透到学生内心,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这样的班会形式有别于以往的训诫式、表演式,是一种现在普遍得到赞同的、有实效的班会形式。
主题班会课上教师的主导性体现更是不言而喻。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激发起内心的感悟,可以找一些典型的又震撼人心的一些图片,挖掘出孩子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二、明确教育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主题班会主题的确立,以学校的主题教育月为切入点。比如,本月为安全教育月,当然安全也是永恒的教育主题。因此以安全为主题的班会课可以这样来确定教学目标。
导知: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着各种隐患。
明理:多种危险是可防的、可控的,生命是要呵护的。
践行:引导孩子在危机中要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的方法与技巧。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每个教学资源的选择都是有针对性和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也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比如:从朗朗上口的故诗《草》引入生命,在引到安全这个话题,通过惨不忍睹的画面和触目惊心的数据引导孩子感受生命是脆弱的,存在着各种隐患,同时也是可控的;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身边的危险有哪些?该怎样预防”。还可以通过情景剧表演,引出遇到问题如何解决。由面到点让孩子明白遇到危险要冷静选择正确的解决方法。最后用书写收获卡和宣誓从来进一步的升华。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三、重视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教者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学生的素材性资源;拓展延伸,利用家庭性资源;巧妙嫁接社会性资源;将素材性资源、家庭性资源、社会性资源整合成为了德育资源。德育资源既是丰富的,又是贴近学生生活的。这四种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怎样将这四种资源巧妙地筛选、组合?首先,学生是德育的主体,班级生活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所以,设计者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到班级的日常琐事中,到与同学相处的朝朝暮暮中寻找闪光的细节。其次,家庭性资源不可忽视,它和教师资源成为这堂课中位于次要而不可忽略的并蒂。再者,社会性资源值得应用,将以上三种资源优化整合成为德育性资源,这种取之于生活,用之于教育的方式,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浸入学生的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一定会为主题班会课奏出一曲优美的序曲。
资源不是静止不动的,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在学生回忆、捕捉闪光瞬间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在师生心与心的交流中,学生受到教育。在长辈的殷切告白中,学生学会了思考。从而对自己进行了一次自我教育,而最佳的教育方式就是自我教育。
由此反思我们平常的德育工作,是否重复地说教太多?是否能从生活中的小事挖掘到德育的资源?是否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资源整合成一个最佳的组合来开发、利用?总之,将四种资源精心筛选,巧妙搭配,将这些资源串成一个完美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在温情脉脉中感受到真情的可贵和世界的美好。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播下行为的种子,收获的是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收获的是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收获的是命运。”我深信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在育人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让文明之花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