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3期   作者:高明旭
[导读] 学生需要发挥主体性,自主自觉的加工知识信息和构建知识系统,而不是等着教师通过授课灌输知识。
        高明旭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五化镇总校 内蒙古赤峰市宁 024209
        摘要:学生需要发挥主体性,自主自觉的加工知识信息和构建知识系统,而不是等着教师通过授课灌输知识。要做好以上两点,就需要教师秉持素质教育理念,积极学习内化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手段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引言
        新的时代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有了新的要求。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当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一些相应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还要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合作探究能力。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不断实施,对于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实现对他们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与培养,进而逐步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推动学生更好的发展与学习。在小学时期,信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还有学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时,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很不理想,还影响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趣味引导学生探究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深入分析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的发育情况,结合生活实际寻找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兴趣点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如,教师在进行“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课程的教学时,常用的手段是教师使用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教师首先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基本的问题,学生通过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通过教材了解这一章节课程的基本知识。当学生搭建起基本的知识框架时,教师再次给学生设置一个任务,即让学生使用所掌握的基础信息技术,归纳本章节内容中的关键词,并挑选其中一个或几个通过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关的信息,从搜索的结果中筛选和重组信息,将结果发送至教师的邮箱。在整个学习、操作过程中,作为动力的是教师的任务,学生在这期间并不能获得多少乐趣,更大的可能是许多学生仅仅是完成最基本的任务,然后在互联网上闲逛。在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单纯使用教学任务只能驱动学生完成基本的知识学习,要让小学阶段的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探究需要依靠兴趣的力量。教师在学生搭建起基本的学习框架后,教师再次给学生设置的任务是搜索某个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如时下热播的某部动画片,即使教师设置细节化的信息搜索、整合要求,学生也会兴致勃勃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探究学习中需要学生拥有足够的自制力去进行个人的学习与实践,教师常用的任务驱动方式并不能让学生全力以赴,只有在任务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以兴趣为驱动力,才能让学生积极、深入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以互助与竞争促进合作
        古人以筷子数量多表达团体的力量远大于个人的力量,但古人也有动物朝四个方向拉车的合作故事,两个故事相结合便是在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团队合作能力与意识也愈发受到重视,个人能力无论多强,单一时间内处理的事物都是有限的,而团队则能够通过分工合作完成许多任务。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互助与竞争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分工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探究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就需要教师使用“互助”、“竞争”这两个关键点作为学生合作学习的驱动力。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互助与竞争,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

在学生教学研究中,通过三次小组重组,最终依据学生基础与学生特质为分组依据,以组间异质、组内同质为分组表现,将学生分为冲刺组、中间组、强化组三层次六个小组,鼓励不同层次小组互相帮助,同一层次小组相互竞争。例如,在进行“认识计算机”这一课的教学时,由于这是纯理论的课程,如果教师只是进行知识讲授是低效的,因为课程内容较为抽象,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不强,那么学生便很难掌握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此时,便需要教师以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首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之后,要求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表达自己对本节知识的整理与归纳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小组存在竞争关系,如冲刺组的同学由于基础扎实,拥有较强的独立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组内互相帮助以求能够以更扎实的知识掌握程度、更快的学习速度战胜另一个小组。不同层次的小组存在互助关系,如强化组的同学基础最差,冲刺组的同学在被教师认为已经完全掌握知识后便可以去帮助强化组的同学,以同龄学生的角度帮助强化组的同学学习内化知识。这其中还包括性别之间的互助,如大部分女同学天性对机器不感兴趣,难以区分电脑的硬件、软件及其构成方式,男同学相对更加了解,因此在学习中男生也能对女生有所帮助。在以上过程中,互助与竞争很好地抓住了小学生“幼稚”的心理,让小学生能够在互助与竞争中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以学生为主导
        在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在应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更加需要正视自己在课堂上所扮演角色的变化,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下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例如,在进行“初识画图”这一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尝试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内外的合作进行知识的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制定多个学习目标,这些目标适应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只给一些必需的引导,剩余的时间交给学生,即教师在将绘画工具窗口简单的给学生介绍后便顺遂学生试手的心思,让学生自行去实验工具箱中的各个按钮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允许进行组内的互相交流。在一段时间后,教师提示学生进行自由创作,这个过程可以以单人的形式,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但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有所作为。最后,再进行组内、小组之间的创作评比,学生对同学的画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根据同学的评价改善自己的画。在这一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为了课堂的引导者,学生能够在自由、互助、竞争中饱含热情地进行探究学习,共同取得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上,教师需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不能仅局限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加强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信息技术世界。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改进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制造思考、探究和实践的机会,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育人价值。为此本文主要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成效的探索[J].卜东艳.??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20(06)
        [2]构建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鞠亮.??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9(01)
        [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索[J].彭耀星.??雅安教育学院学报.?20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