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学校育人理念,才是校本课程的“灵魂”——浅析山东省实验中学的“校本模式”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3期   作者:秦涛
[导读]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负责高中学段的校本课程已经四年有余,在这个分数至上,应试教育余毒仍然很有市场的大环境里,校本课程之于我就是一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秦涛
        山东省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250002
        摘要:时光飞逝,转眼间我负责高中学段的校本课程已经四年有余,在这个分数至上,应试教育余毒仍然很有市场的大环境里,校本课程之于我就是一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记得两年前到章丘四中调研校本课程的时候,刘清涛校长的一句话让我似乎看到了一点希望,他说:“只抓分数,不抓校本课程的高中,活不到明天;但只抓校本课程不抓分数的高中,活不过今天。”接下来的时间里,这句似懂非懂的话,在我的心里反复萦绕,我像盘檀木手串一样,始终不停盘磨、回味着它……
        关键词:育人理念  课堂教学  校本课程
        山东是教育大省,每年的高考成绩都备受关注,加之齐鲁之邦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所有的优质教育资源都在向高考倾斜。在这样的环境里,如何让我市高中学段的校本课程走上规范化的发展之路,让学生的校园生活变得多次多彩,充满无限可能,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然而,只要心中有景,就能等到春暖花开。山东省实验中学每逢校庆的日子,都会推出一批校本展示课,通过两天的观摩、交流和研讨,我忽然对如何研发校本课程和怎样上好一节校本课有了更深刻认识和理解。
        一、课程设计:紧扣学校育人理念
        在2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我见识过很多高大上的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我也曾多次臆想过山东省实验中学的育人理念,一定会和“培育栋梁”“为国育才”等响亮的口号有关。当等到有机会看到学校的育人理念时,我本不太灵光的脑袋里竟然刮起了风暴。“为每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却隐藏着学校以生为本、成就每一位学生的办学定位,在校本课程的研发中紧紧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用崇德、渝智、强体、悦美、爱劳等几个字眼作为统领,让原本一团乱麻的校本课程变得纲举目张,一目了然。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有其大师而非有其大楼,同样的道理:重点高中之所以能成为重点,应该源于学校准确的办学定位和合适的育人理念。就像一盘芳香四溢的红烧肉,各种作料在小火慢煨烘托下,才让一块普通猪肉有了美食的灵魂一样,校本课程的研发必须紧紧围绕学校育人理念来设计、打磨,才能真正发挥宽基、厚德、润心、尚美的功效,才算是有了校本课的“灵魂”。这让我对“不抓校本课程活不到明天”有了醍醐灌顶般的领悟,可以诠释为:校本课程只有紧扣学校育人理念,才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办学特色学校才能得以长久的发展。
        
        在实际调研中,有些高中学校开设校本课存在着随意性强,层次不高等问题,个别高中学校设置校本课程的思路居然是“老师们会点啥,就开点啥”“学生喜欢什么,就开设什么”,于是在量化赋分的刺激下,有的学校每学期开设了四、五十节校本课,五花八门,毫无章法,时间久了,就会出现上课的没有劲头,听课的没有兴趣,排课的晕头转向。山东省实验中学紧紧围绕学校“为每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育人理念,用崇德、渝智、强体、悦美、爱劳等五个版块作为支撑,把教师的特长、潜能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紧密相连,让每节校本课都成为了助力学生主动发展的小平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把校本课程研发和家校共育融为一体,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在有效弥补师资短板的同时,也让家长和老师在角色互换中,进一步融洽了家校关系。
        二、课堂形式:形散而神不散
        两天的校本展示课,我走马观花似的往来于教室、多媒体、实验室,对如何上好高中学段的校本课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以马婷婷老师的《夫子何人》一课为例,马老师放下了语文课堂标签化的解读方式,打破传统文言文逐字逐句的讲解方法,通过还原孔子周游列国的辛酸经历,让学生明白孔老夫子“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无奈;通过还原孔子的仕途轨迹,让学生懂得了夫子“我待贾者也”的传道热忱,领悟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韧性精神;通过展示诸子百家对孔子“圣人生而大盗起”的评论,让学生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生存哲学有了深刻体会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讲解,却与正课形成了相互支撑、相互印证的关系,让学生触摸到一个生动、立体的孔子形象。

特别是在马老师详细介绍了“春秋二百四十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的时代背景后,学生对孔子“日三省吾身”的修身自律,以及从凡者到圣人的演变有了更加全面地认识和感悟。
        
        校本课“形散而神不散”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到了正课无暇讲,也不屑于讲的知识,两者直接相互关联,且又互为补充,完美解决了学生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症结,符合了新高考背景下“大语文”的教学要求,对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大有裨益。
        三、课堂内容:与生活密切相连
        高中学生面临持续、长久、单调的学习压力,难免会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劲头不够持久,感觉学习枯燥乏味等问题。在课间和学生聊天时,经常听到孩子们困惑:为什么要学函数、方程,它跟我的人生有一毛关系啊?我之所以拼命地学习数理化,只是因为它们能给我拉高分数而已,别无它用!而梁慧玲老师的《各种电池DIY实验》化学校本课,却让人耳目一新,颠覆了数理化课堂呆板、无趣的课堂形象。梁老师把化学实验与日常生活进行巧妙勾连,用生活中的水果、蔬菜代替各种化学试剂,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化学元素活生生的展现在学生眼前。校本课开设的成功与否,学生充满喜悦、惊奇的表情就是最好的评判标准。
        
        从事家庭教育多年,我深入分析过“如何激发高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原因,它不会是一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能激发出来的;也不会是经常唠叨一下“父母养你不容易,你要懂得感恩”,就能坚持下来的;更不会是画张前程似锦的大饼,就能冲得上去的。学生持久的成长动力必须依靠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兴趣挂钩,必须与微不足道的获得感、成就感相维系。所以,要想打开学生内驱力的开关,一定不是在课堂上,最起码不是在正襟危坐的课堂之上,而是在学生对生活、人生充满好奇、困惑的瞬间,需要老师和家长及时点拨,顺势而为。
        四、课堂目标:注重价值引领
        摄影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与科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仅能提升青少年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形象、气质,更何况省实验还邀请了济南市摄影家协会的大咖付强老师担纲执教,教室里弥漫着期待与兴奋的情绪,很多学生都从家里带来佳能、索尼、徕卡等各种型号的相机。付老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各类相机的发展历程及基本原理,通过诙谐生动语言将学生带入色彩斑斓的摄影殿堂。老师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大师风范,让我没有资格评头论足。倒是付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抛出的两个讨论问题,却让我兴奋不已,充满期待。
        1.想成为优秀摄影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和素养?
        2.拍照片,是不是相机越高档越好?
            
        在学生叽叽嚓嚓的讨论中,答案越来越清晰。要有健康的身体、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有一颗细腻柔软的心……高中学生因为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育,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得敏感而又迷茫,自信而又脆弱,容易别事物的表象所吸引,偏离事情的初心,对老师和家长的耳提面命、强塞硬灌,产生抗拒心理也是本能反应。校本课上老师在相应的情景设置中,及时、含蓄的价值引领、点拨,往往要比那种单纯的道德说教,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因为,循循善诱、润物无声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校本课程虽不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严肃、缜密,火力威猛,却能以多元丰富的内容,灵活多变的形式,轻松、活泼的氛围,点燃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二者好比闹春的梅雪一样,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因此,校本课程在研发之初,就应该紧扣学校育人理念,把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才能让每一节校本课变得趣味横生,妙不可言。
        参考文献:
[1] 田保华.评价育人理念的确立与践行[J].基础教育课程.?2017(13)
[2] 李洪麟.全息反馈:让师生全神贯注[J].教育家.?2017(20)
[3] 严登枝,周庆模.树立适性育人理念,搭建学生成功舞台[J].清风.?20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