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类本科专业评估的困难与对策——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3期   作者: 甘雨 甘海源
[导读] 新形势下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和新金融业态的迅速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高校金融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挑战。
        甘雨    甘海源
        广西财经学院

        【摘要】 新形势下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和新金融业态的迅速发展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高校金融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挑战。而专业评估是高校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专业质量的重要抓手。分析金融类专业评估的具体困难与对策有助于高校树立专业的规范意识,有利于高校优化专业布局。
【关键词】金融;专业评估;人才培养;对策
引言
        目前,我国金融从业规模不断扩大,人员受教育水平逐步提高,但相比金融业人才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在此背景下,优化金融类高校专业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人才的专业素质直接由专业建设水平决定及体现。开展本科专业评估是对金融类院校专业教育质量的评定,也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测量标准。金融类本科院校可以此为契机,对照国家标准认真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评估为抓手,狠抓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金融类本科院校开展专业评估的意义
        专业作为培育人才的载体,是各大高校重点建设的方向之一。专业建设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2018年,由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同样对本科专业教学提出了基本质量要求。《国标》范围囊括587个本科专业(92个专业类),全国高校共5.6万多个专业点涉及其中,并提出了以“质量为王,标准先行”的教育标准建设基础工程。《国标》涵盖的专业类之间虽各不相同,内容形式基本适用于各个专业,在建设本科专业、对专业建设质量评估等方面具有指标性意义。同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要求各高校及相关部门规范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合格评估,开展本科专业评估。这一系列文件从宏观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层面,对教育质量及其保障评价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明确了任务要求,为高等教育评估和本科专业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我国金融市场已经进入开放及经济全球化的白热化阶段,相关业务的迅速扩展,金融业人才缺口仍然很大。进行相关专业评估有利于金融类本科院校规范及改进教学管理体系,提高专业人才素质及质量。
二、金融类本科院校专业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近年来,广西正在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而广西财经学院将作为金融人才输送的主要渠道,充分发挥广西财经学院学科专业特色优势,支持国家战略发展。广西财经学院是广西唯一独立设置的金融类普通本科高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重点建设高校。其中,金融与保险学院由2004年开始金融学本科教育,先后于2007年、2010年、2014年增设了保险学、投资学和金融工程等金融相关本科专业。然而,该专业在长期的建设和评估过程中存在以下的问题与困难:
(一) 评估工作中存在趋同现象
        许多高校在进行专业评估时,为获取更好的办学资源和专业声誉,虽严格遵守评估的相关程序,但各个院校都是基于相似的评估系统来接受专业评估,例如采用专业定位与目标、教师团队、教学资源、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保障、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指标,在内容上业大同小异。此种自上而下的评估范式使得高校在评估过程中存在浓重的形式化色彩,使得评估结果趋同现象明显。
(二) 高校自我评估水平发展不均衡,评估后的整改力度不够
        面对高等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金融类本科院校在进行战略发展规划时容易陷入困境,发展定位不明确,单凭深化改革、招生就业等措施,很难脱颖而出。如广西财经学院等专业性较强的地方性高校在规划学校战略发展时,应明确发展目标。同时,通常院校在专业评估过程中会动员全体师生投入到专业评估的准备工作中,评估一旦结束,工作恢复原来的状况,这严重偏离了专业评估的应有之义。评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信息反馈,在结束后没有得到重视和整改,缺少长效的监督机制来完善及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
(三) 专业评估主体较为单一
        普通高校专业评估一般包括学院自评和专家评估。学院自评指二级学院对照评估指标,并根据每个指标(例如专业目标、师资队伍等)的要求,全面总结每个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形成专业的自我评估报告。专家评估指学校组织专家组成评估组,评估专家组成员审阅分析二级学院的自评材料,并根据需要随时向学院调取文件进行评估。但通常专家组多由校内评估团队及其他高校专家组成,在专业评估过程中缺少学生、社会各级及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的代表广泛参与,专业评估主体较为单一,难免出现评估结果不够多样化,与社会专业人才要求脱离的情况。


(四) 专业管理意识淡薄,增加评估的难度
        普通高等院校在专业建设时,除办学目的按专业制定外,之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很少与专业无关。而二级学院通常对教学文件的制定、教学任务的分配以系为单位;教学大纲的执行围绕着具体课程进行,使得专业难以形成体系,导致专业发展过于分散。从专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一般金融类本科院校所设专业分属不同的系别,因此,有时会面临着教学资源无法共享,教学管理涣散,教学质量无法保证的困境。以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为例,所设专业包括金融、保险、投资、金融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分属不同的系别,仅就专业管理而言其难度便可想而知。在评估过程当中,四个系部通常分开作业,对于相同相关内容缺少写作,增加评估难度。
三、提升金融类本科院校专业评估水平的对策
(一)实施分层评估战略,赢得有利发展空间
        专业类高校评估时要实施分层战略,开拓新的教育发展空间。近年广西金融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对于边境贸易、国际交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广西财经学院在进行专业评估时应着眼于广西金融业的发展,以促进政府、企业对金融产业的改造,开辟具有广西金融特色的专业领域。在专业评估中,广西财经学院的金融专业定位既要与“双一流”大学的金融专业错位,避免进入盲目追赶研究型的误区;同时也要与地方性高校错位,避免造成同质化发展倾向。要积极利用本土资源,开拓全球市场,尤其要在专业构建、特色凝练和人才培养上下足功夫,突破体制机制造成的不利格局。
(二)构建动态评估体系
        高校的专业评估应该遵循“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指导原则,进行“诊疗式评估”,着重解决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全面改进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评估应具有时效性,以循环式、常态化的工作模式,通过“评估-反馈-改进-再评估”的动态评估模式持续性保障专业质量。此外,专业评估应坚持合作化与项目化相结合的管理理念,在将相关专业形成学科体系的同时,重点对各专业在学校内的整个人才培养运行过程、重要环节的质量及改革创新等进行独立、系统的考察评判,引导各专业强化质量和特色发展。
(三) 拓宽评估渠道,加大整改力度
        在进行高校专业评估时,应展开科技创新,政府进行政策引导,企业提供人才资源支持,学生积极反馈教学效果,多方协同,实现科学、客观的专业评估结论。而专业评估实质上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专业建设,促进专业办学理念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形成长效的专业质量保证机制。在评估完成后,高校各专业应根据整改意见进行整改方案设计、完善整改措施和完成整改检查三个环节。从建立整改团队、制定整改计划、提出整改措施、加强整改监督机制等方面保障专业整改扎实推进。在整改完成后组织专家团队“回头看”,查看专业改进效果,重点关注专业取得的成效和发展潜质,促进专业整改计划落实,提高评估的实效性。
(四) 夯实专业建设基础,建设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
        专业性本科院校应推进以核心课程建设为纽带的校内跨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其中专业建设应以学科建设的内涵来进行设置,如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应严格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同时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于专业核心课程,应从理论基础,课程框架以及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细致、科学的开发与研究,确保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同步运行,从而形成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优化课程结构、培养精品课程为核心的目标。通过合作创新和内涵建设,在方便各项评估顺利展开的同时,打开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新局面。
四、结束语
        全面实施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工程,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金融类本科的专业评估应始终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积极地推动专业建设和改革,提高本科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敏.基于“国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评估探索与实践[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6):102-103.
[2] 朱琦,陈铁峰,张彩云.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内部专业评估的探索与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9,31(01):90-94.
[3] 刘六生,宋文龙.我国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06):111-119.
[4]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Z].2011-10-13.
[5]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J].出版参考,2018(08):74.
第一作者:甘雨(1990.9—),女,壮族,广西桂林市人,工作单位:广西财经学院,邮编:530007;职务:无,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绿色金融及金融衍生品。
通讯作者:甘海源(1972.7——),男,汉族, 广西贵港市人,工作单位:广西财经学院,邮编:530007;职务: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副院长,职称:副教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本市场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18年度《金融学》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金融学本科专业评估的困难与对策”成果之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