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燕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柏塘中学,广东 惠州 516148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精华,它向世人展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每一篇古典诗歌都是诗人情感和智慧的凝聚,对陶冶学生情操和提高审美情趣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古典诗歌 教学方法 意境 兴趣
古典诗歌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是我们历史文明的象征,我们应该重视它。但由于古典诗歌距离我们的年代久远,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去甚远,学生对其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很难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蕴和丰富的情感,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对古典诗歌敬而远之。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有效地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从诵读中感悟诗的内涵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典诗歌的教学要注重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但是不是单纯的反复诵读就行了呢?有些教师一味地叫学生诵读,并没有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学生读了,可是什么也没感悟出来。那要怎样指导学生诵读呢?我觉得教师要从诗歌的读音、节奏、感情三方面入手。
第一、读准字音。这是诵读中最基本的要求。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 教师可以播放诗歌的录音,也可以配乐自己进行示范朗读,然后让学生齐读,听整体情况,接着让学生个别读,以便正音。
第二、读准音韵节奏。这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韵。比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就要指导学生“争”“啄”等字的重音朗读,因为这两个字能表现出初春的景象。读准音韵和节奏,这对学生把握诗歌意思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三、读出感情。诵读时要加入情感,这样读起来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比如在教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诗句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这才能读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需要注意的是朗读情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对诗意不断深入理解的过程中逐渐感悟出来的。
通过以上的三步诵读法,就能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和感悟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二、从人物时代背景中赏析古典诗歌
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领悟古诗里的意蕴,就必须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才比较容易跟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观沧海》时,我先交代了诗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曹操大破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然后东临碣石山,登上山顶观望大海,面对眼前的大海,写下的豪言壮语。通过这些背景的交代,学生大概可以清楚诗中主人公的感情基调,从而对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诗句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博大的胸襟就比较好理解。比如教学李白的《行路难》时,我先交代了李白写这首诗时的处境:李白虽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但没能实现就被逼还乡了。一旦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正所谓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使李白感到非常苦闷。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面对一桌子的美食,也没有心情吃了。学生通过了解诗歌的背景也就能理解诗人的心情了。因此分析诗歌前,先把背景资料交代清楚,这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
三、从优美的意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教学古典诗歌时可以用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篇,特别注重营造意境,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从而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的效果。
《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意境是悲凉凄婉的,它将一个异乡人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寂寞情怀深刻地表现出来。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意象组合画面,还原诗歌的丰富图景,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让他们找出全诗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通常一个事物表达一个意象。教师首先明确本诗的意象,然后再让学生用画笔和画纸把呈现在脑海里面的图景描绘出来,学生们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很好地调动了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意境使人陶醉在西湖的春光中,感受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学时可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出诗人描绘的景物,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再现诗歌的意境,最后还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的帮助,用直观的影像把作者描绘的景物展示出来,这样就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诗境,与诗人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学生只有进入诗歌的意境,才会对诗歌的内容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从而学得更好。
诗歌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之一。语文教师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应不断思考,尽量让古典诗歌的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我们的学生都喜欢古典诗歌,传承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