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民
山东省博兴县第七中学 山东滨州 256505
得语文者得天下,随着中高考制度的改革,语文学习越来越得到重视,尤其是作文,堪称语文的“半壁江山”,它的分量可想而知。长期以来,学生的习作水平一直是我心中的纠结和抹不去的痛:如何提高孩子们的写作水平?怎样对孩们的习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大部分语文学习时间,我们在以课本为蓝本,对教材进行着详细的诠释,可学生的实有水平仍在原地踏步。对此,我们是否可以大胆假设:语文课堂拿出一半的时间进行写作训练?放眼今天的语文教学,实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仿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语文的技能。”文本资源——作为语文教育的主要课堂资源,每一篇所选的课文,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同时教材的主题式组合编排、口语交际等等无处不在提供一个很好的说写平台。带着对习作的困惑,对学生的担忧,深深的思索中,课堂上偶然闪现的火花,让我品尝到了柳暗花明的欣喜。
一、从现有的文本为例出发,联系生活,练习仿写。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中,“望父买橘”片断中父亲的穿着、蹒跚的步伐、艰难的举动让人到中年的我潸然泪下,学生却面带不解的微笑着看我。我不禁怒火心中烧,继而想到:他们的生活经历不曾让其领略父亲的艰辛,怎么办?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已故同事的教学点滴,我带着满脸泪痕向学生倾诉故友的往事。学生中有受过该老师教诲的,我的诉说牵动了他们的记忆。几位女生的啜泣声,让大家收敛了笑容,沉思、惋惜的凝重挂在了稚嫩的脸上。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我让学生写一写身边亲人的生活片段随笔,学生欣然应允,而且大多速成一篇,甚至有的声情并茂。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模仿优秀作品进行写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家之作的灵气熏陶,提高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在“依样画葫芦”中,能感受作者的表情达意、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精髓,在模仿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情满怀则意满文,不动笔墨不读书,让我和孩子们不再难于下笔。
二、以文本为例,引发孩子们的想象。
每每面对学生习作中的兔子尾巴,我生气,学生们头疼,为什么?作文内容三言两语即可概括?同样“背影”为何可以让瞬间变为永恒?我一边让学生观看视频,一边适时询问:朱自清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描写)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孩子们便一目了然。这样我们写熟悉的人不仅仅会用“勤劳、伟岸”等等形容了,而且可以有几个句子描写出怎样的勤劳、伟岸。无独有偶,《春》中对春风的描写,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起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这样,孩子们面对秋景的描绘便不再仅用眼睛去看,用手抚摸,用鼻子闻,还可以闭上眼睛去联想、想象,面对扑面的凉风,泛白的露珠,飘舞的落叶……所以的一切,都走进孩子们的世界里,演绎成了缤纷的秋,不知不觉中,将独门观察变为全身心的感受。也许他们可能一时半会达不到妙语连珠,但生活中美的种子会深入他们的心田,有朝一日必将花开满园。
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高空,他想潜入蚁穴。”这便是孩子们的想像。
课程标准也提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初中学生爱想像,想像能力较丰富。有效利用孩子的想象力,也是提高孩子写作能力非常好的一条途径。
三、借用文本其形,立自己之意
借用既成文体的形式(外壳),来记录自己的生活故事,表的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教学《台阶》时,通过梳理文中父亲奋斗一生的故事与积累,引导学生透过 “父亲”辛苦一天的收入,超过台阶的破草鞋,让他们在课堂上重拾对父亲的深情。又何尝是一个“早出晚归”所能概括?学生品读故事轮廓的同时,我因势利导:自己的父亲劳动一天收入多少?50元,80—150元不等,哪一个更准确?后者。关系到一个语言的概括性,一个范围划出一个生存的概念。纵向对比,差异中可以窥见今天生活水平的提高;横向对比中我们的消费,孩子对父亲的情感便不再模棱两可。我们以“早出晚归的父亲”为题的随笔,孩们轻松完成。
有生这样写:我望着父亲的背影,不知怎的,总也挥不去当年父亲送我来校时的情景——我走上了小桥,父亲仍然站在桥头,任秋风,吹着他那有点蓬乱的白发,掀动着他那散有汗味的衣角,仿佛看见了,动情的泪水在他那沧桑的脸上流淌……此时的我,视线早已模糊,喉头像塞了湿面团,什么也喊不出,只是一个劲的挥舞着双手,用那颗流泪的心呼喊——回去吧,我的好爸爸!可他像没听见似的,雕塑般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把概括变为具体,不再依靠程式化的指导语言,在经典的范本中寻找师生写作的切入点,让动笔不再是我们的拦路虎。
四、利用好“口语交际”平台,引导孩子“说话”。
教材每一个主题单元后的“口语交际”往往是我们忽略的内容。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与以往教学一样,也想一言带过。但恰逢时尚的“母亲节”来临,我当即在课堂上与孩子们从“道不尽的母爱”、“剪不断的脐带”、“多角度看母爱”、“报得三春晖”入手,让他们思索自己与母亲的感人故事。短暂的平静之后,孩子们精彩的讲述让我始料未及:有的孩子从一丝白发悟出浓浓的母爱,有的孩子把唠叨演绎成动听的旋律,有的孩子引经据典把母爱升华……课下随笔洋洋洒洒中把亲情流淌,我对其习作及时整理,悄悄投到《今日博兴》。9个孩子的作品有6人入选“母亲节征文”。当我把泛着油墨香的报纸送到孩子们手中时,他们灿烂的笑脸,告诉我习作的快乐种子已在其心田笃定驻扎。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总之,去尽浮华才是真,只有把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引进习作,才会收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他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动笔佳境。
参考文献:
[1] 陈笑飞 自主性文本阅读浅谈[J].才智,2012(18),58-59.
[2] 郝海峰.让多文本阅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J].导写者,2017(4),132-133.
[3]骆洪祥.启趣益思,读写结合——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微探[J].新课程(中学),2018,05:176-177.
[4] 陈翠红. 如何利用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华夏教师,2018(11)32页。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