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民族精神家园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23期   作者:徐旭斌
[导读] 现代化工业文明赋予了我们华丽的外表,也在我们的灵魂上烙下累累的印疤。培养学生人格素质,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优势。
        徐旭斌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颜锡祺中学 广东 潮州  515645
        
        摘要:现代化工业文明赋予了我们华丽的外表,也在我们的灵魂上烙下累累的印疤。培养学生人格素质,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通过课前一分钟积累活动,抓住教材中闪烁着人文光辉的关键句段,布置积极的人格实践的作业,利用区域文化,在研学实践中发挥优势作用,从而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健康人格;培养途径
        处在当今,我们正享受着空前发达的物质文明,这个高度发达的世界现代化工业文明赋予了我们华丽外表,也在我们的灵魂上烙下累累的印疤!
        纵观全球: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种族主义、恐怖主义横行;细看周围:物欲越轨,公义沦丧,生态破坏,治安恶化充斥。这一切,令我们哭笑不得,狼狈不堪。海德格尔曾提出这样的疑问:“在技术化的千篇一律的世界文明的时代中,是否和如何还能有家园?”尼采更是发出悲叹:“真的,我的朋友,我漫步在人中间,如同漫步在人的碎片和断肢中间!我的目光从今天望到过去,发现比比皆是:碎片、断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没有人!”
        怎样治愈这些现代化带来的“创伤”呢?季羡林教授曾指出,应当赋予每个现代人一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人文主义的情怀,寻回失落的精神家园,培养个体的人格素养,这也就是当前语文教育的必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1 培养学生人格素质,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优势
        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人,牵引学生的灵魂,将学生的人格素养提升到真善美的境界。最理想的教育方式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学科独特的学科特点,更有利于进行人格素质的培养,所以,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人格培养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纵观语文教材,许多文本本身就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人文性和思想性。这些就是语文教师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优越条件。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吸收各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格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学科优势,在文本学习的同时,以语文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和生动性,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人格素质。
        2 通过教学多种途径,有效培养学生人格素养
        历经多年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途径,以培养学生人格素养:
        2.1利用课前一分钟,共享积累的美文佳句。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每一节语文课上课之前,由一位同学分享一句自己喜爱的名言、格言并简洁说明理由,既增加积累,分享名言,振作精神,又给学生一次“自我表现”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些流传千古名句,乃先哲智慧的结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体现着深邃的哲理,读之,可以令人举一反三,回味无穷。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启迪了学生的智慧,熏陶了学生的人格,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厚植了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有学生在一分钟活动中分享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对诗中的爱国情怀赞叹不已。笔者加以大力肯定,因势利导,再次简述了作此诗时林则徐的人生境况,以林公满腔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浸润学生的心灵,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果然,此后又有了“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等饱含中华儿女家国情怀的名句。
        2.2 抓住闪烁人文光辉的句段,感悟文本内涵。
        (1)引导学生领悟字里行间饱含的亲情,培养学生感受家庭温暖,体会血浓于水情感的能力。

《陈情表》中对质朴自然的祖孙情意的客观描述,道不尽李密对祖母的“亲情”和“孝情”;《我与地坛》一文中的母亲无私、深沉、伟大、坚强,她不向不幸命运低头,用毫不张扬的母爱默默支持着残疾的儿子,她本身就是一曲普天下所有母亲的伟大赞歌;《项脊轩志》中用项脊轩来串起三代人的故事,睹物思人,真切再现了祖、母、妻三代女性的音容笑貌,表达作者对这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这些作品,无不向世人展示了感恩亲情的可贵品质。
        (2)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价值的感悟。以雪莱创造的云雀形象(《致云雀》)向学生诠释一种生命的欢乐、光明、美丽之处。用《春江花月夜》中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引发学生对宇宙奥秘的思考、人生哲理的体察、生命价值的感悟。以《孟子》中的“人有不忍之心”教导学生:人性本善,每个人生下来就有善的因子,都有与人为善的本性。《百合花》中通讯员牺牲了,新媳妇一扫原先的“忸怩羞涩”,为通讯员“拭着身子”和“缝他衣肩上的那个破洞”,并“劈手夺过被子(年轻媳妇唯一的嫁妆),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作品通过细节描写所表现出来人物形象的虔诚与庄严,在告诉着读者:即使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化人性的追求都没有战争泯灭。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够反映出生命的意蕴、人性的光辉。
        (3)激发学生对土地的情感,培养他们对劳动的热情。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山水田园一直是一个绕不开的题材,从诗经国风中对劳动场面的描写,到山水田园生活情趣的描写,均蕴含对土地的深情厚爱。如《芣苢》对妇女采摘车前草的描写,一派祥和安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世家子弟陶夫子的隐逸生活;“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饱含王维对乡村生活的热爱。通过这些名家名篇的浇灌,自然而然激起学生们对土地的思考、对乡村的兴趣、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乡村振兴的关注,进而达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4)用教材中仁人志士的文心剑胆,锻造民族精神的纽带。教材中大多是名家名篇,其中不少凝聚着民族情结,应以此对学生加以潜移默化的渗透。例如《边城》中蕴涵的奇异民俗风情、独特乡土文化,《秦腔》中传递的秦地风土人情、对秦文化的领悟,昭示着我们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离骚》、《登高》、《书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些诗章在告诉我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既是作者穿越时空历史内涵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文化不断传承的优秀基因,对构建学生美好品德起着积极的作用。
        2.3 行之以远,布置积极的人格实践的个性化作业。
        利用节日文化,有意识布置人格实践个性化作业,体会人格感受。例如,父亲节对于农村学子而言,往往较为陌生。可用广播组的名义,征集描写父爱的文章,在校园里加以播出。再布置课外作业:为父亲亲手制作一份礼物(它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行动上的),以此增进学生孝悌之心,促进亲子关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文本中所汲取完善自我的力量,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转化为稳定的人格素养。
        2.4 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人,以文铸魂。
        潮州是粤东首邑,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人文资源,素有文化历史名城之称。潮州历史文化是我们进行人格培养的有利资源。我们可以用以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实践,在研学实践中塑造其健康人格。
        引导学生了解潮州历史,熟悉历史人物典故。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参观本地的韩文公祠、金山马发墓、青龙古庙等文化遗迹及人文景观。“凭栏望韩夫子祠,如此江山,已让前贤留姓氏;把酒吊马将军庙,奈何天地,竞将残局付英雄。”(丘逢甲题广东省潮州韩山书院)这些古代遗迹中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以此为纽带,启迪学生在缅怀先贤的过程中,将自身对先贤文化精神、智慧力量的敬慕之情内化为文化觉醒的力量。鼓励他们出墙报、手抄报,把体会到的心得发表出来。这样既锻炼其语文能力,又增强了校园的人文氛围。
        3 结语
        我们精神的家园,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春华秋实中,滋养于人类文明的阳光雨露里。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历久弥新的传统血脉,更需要与时俱进的现代人文意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使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民主平等和报效家国等精神深植于这群每天都充满希望的年轻生命心中,让他们养成健康人格,矫首昂扬地走向语文学习的有利于健康人格培养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下卷)[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楚图南等. 尼采文集[C].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
        [3]温儒敏等. 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