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彩娟1 万健2 李爱华1
1.青岛市中心血站 青岛市市南区 266073 2.青岛市即墨区人民医院 青岛市即墨区 266200
摘要:目的 全面探究目前在无偿献血整体过程中,经常性出现献血者血液采集不足量的具体情况与有关影响因素。方法 针对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进行无偿献血人群的具体筛选工作。并从中选出200例,曾经出现血液采集不足量现象问题的献血者,作为本次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同时,对血液采集期间,所造成采集量不足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与对比。结果 经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无偿献血过程中,导致血液采集不足量的主要引发原因,为献血者献血过程反映以及医护工作者穿刺失败两大影响因素。结论 目前,在无偿献血整体活动开展期间,为了有效落实血液足量采集,有关医护工作者理当对其树立起足够的重视度,同时还要积极转变自身服务态度,引导献血者以平稳的情绪完成相应的献血工作,从而为维持无偿献血活动的稳定开展奠定基础保障。
关键词:无常献血;采集不足;血液;原因分析;应对措施
对于无偿献血活动而言,其有效开展过程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血库中的总体血液存储量,同时还能保障日常医疗服务中的输血工作有序进行。但是,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在日常所开展的血液采集过程中,由于受到献血者自身以及外界影响因素的干扰,经常性出现血液不足采的问题现象,从而造成血液的报废。如此一来,不仅严重影响到我国血库的血液存储量,同时还不利于输血治疗工作的稳定开展。因此,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志愿者无偿献血过程中,造成采集不足血的主要原因,以及后续解决与优化措施进行综合分析,具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相关医学研究人员,在2018年的1月—2019年的1月期间,无偿献血人员名单中,筛选出200例曾采血过程中,出现采血量不足情况的献血志愿者作为本次研究重点对象。其中,有男性献血者93例,女性献血者107例,而年龄均在22—50岁之间。所有献血志愿者在经过一系列常规检查后,均需要符合相关的健康献血规定标准。尤其是在献血量方面,所研究的对象可以在300mL、400mL以及200mL之间进行选择。
1.2方法
在进行具体采血过程中,相关采血医护工作者需要严格依照《血液采集标准》中的有关规定,来完成相应的采血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需要对献血者进行采血血管的合理筛选,在详细的选择标准上,理当选取一些“充盈、粗大”的静脉血管作为采血穿刺的主要对象;其次,有关采血工作者为了使献血者的血管能够充盈,可以利用止血带在需要穿刺的地方,进行常规扎制,并同时牢记需要使用消毒液对采血穿刺点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再次,通常献血者在采血期间会出现紧张情绪,这时候就需要注重对献血者情绪的重点观察,以便能及时帮助其放松精神,降低献血者的紧张感;最后,在进行采血期间,有关医护工作者要时刻保持与献血者之间的正常交流,以此来转变献血者的注意力,从而为维护采血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重要前提保障。
1.3血液采集的判定指标
在本次的研究活动中,整个研究流程严格依照《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的详细规定,来对献血者的血液是否能足量采集进行科学判定。倘若所采集的血量,在规定标准量的90%—120%区间范围内,便可以判定为采集足量;而若是血量低于规定的90%,则判定为不足量。
对于凡是采集不足量的血液,依照有关规定标准需要进行血液报废处理。
二、结果
经过本次的研究发现,在所选择的200例献血者血液采集不足数据信息中,由于献血过程反映过激导致采集不足量的献血者人数有130例;而由于相关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导致穿刺失败,致使采血不足量的献血者人数有40例;除此之外,由于其他外界影响因素导致血液采集不足量的献血者人数为30例。从以上数据便可以证明,在诸多造成献血者血液采集不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中,以献血者的献血反应以及医护工作者的穿刺工作两大因素为主。
三、血液采集不足量的具体影响因素分析
经过本次研究表明,在整个血液采集过程中,献血者献血过程反映是造成采集不足量血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来说,从医学角度上来看,可以将献血者的献血过程反映,合理划分为“身体、精神、医护人员综合服务质量”等多个层次方面。
其中,献血者的身体状态,通常指的是献血者在进行血液采集之前,没有进行充足的休息,导致身体疲惫,在献血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或者是在尚未合理进食的情况下,因献血产生头晕、心慌等不良反应。
而献血者的精神状态,说的是献血者在献血之前,没有对献血过程进行详细了解,从而导致在具体献血过程中出现精神过度紧张现象。
与此同时,相关医护人员的综合服务质量,同样也会对采血过程造成一定影响。例如,在具体的采血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较差,导致献血者情绪不稳,甚至出现口舌争执,从而影响到采血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采血过程中血液采集不足量的优化措施
其一,在针对献血者进行血液采集工作之前,对献血者的实际身体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同时相关医护工作者还要严格依照献血标准,不断提高对献血者身体检查的整体有效力度。在检查过程中,凡是发现检查不合格者,理当对其进行无法采血原因分析与解释,从而实现采血时间的合理变动。
其二,医护工作者还要做好相应的献血医疗知识宣传与教育工作,以“医学讲座、教育宣传会议、宣传单发放”等形式,来帮助献血志愿者加深对献血流程与作用的认知与了解,从而最大程度上提升献血者在整个献血过程中的配合度。
其三,做好有关医护人员的采血穿刺技术培训与提升工作,同样也是有效降低采血穿刺失败几率、全面提高采血专业技能水平的有效推动方式。因此,就必须加强对医护人员专业穿刺技能的提升与培养,以“定期培训”的方式对其进行训练,从而为提高采血足量概率做出必要贡献与努力。
综上所述,为了全面实现无偿献血过程中,献血者血液的足量采集。有关部门与相关医护工作者,理当积极做好相应的献血医疗知识宣传与教育工作。同时,还要针对医护工作者的专业化技能水平进行全面加强与提升,从而提高血液足量采集的整体成功率,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无偿献血事业的全面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圆.无偿献血中发生采集不足量血的原因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6,36(8):30-31.
[2]刘爱军.在无偿献血过程中出现采集不足量血的原因探究[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12):53.
[3]张良,王小芹.非检测不合格血液报废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5):120-122.
[4]蔡广菊.安徽两市无偿献血工作情况调查与分析[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5.
[5]邱玉霞,李渝,段艳芳,等.焦作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原因分析和处理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3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