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骨髓穿刺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2期   作者:郝芳
[导读] 探讨心理干预在骨髓穿刺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7月进行骨髓穿刺的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37例)和对照组(n=37例)

        郝芳
        濉溪县医院 血液科 安徽省淮北市  2351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骨髓穿刺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7月进行骨髓穿刺的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37例)和对照组(n=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措施,干预后,对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各评分量表以及满意指标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健康教育满意度和服务态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髓穿刺中采用心理干预能改善临床疼痛,提高肢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能增强满意度,提升服务质量。
【关键词】心理干预;骨髓穿刺;疼痛程度
        骨髓穿刺是临床进行采集骨髓液常用诊断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血液疾病诊断速度,但穿刺手术属于侵入性措施[1],会导致患者产生临床疼痛以及恐惧等不良现象,因此需要采用物理措施进行有效干预,缓解心理压力,提高治疗效率。因此,本研究以临床就诊的需要进行骨髓穿刺的患者作为对象,探讨心理干预在骨髓穿刺中的应用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7月进行骨髓穿刺的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37例)和对照组(n=37例),对照组,男26例,女11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49.23±3.24)岁;临床并发症:发热10例,三系减少8例,贫血19例。观察组,男25例,女12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9.28±3.64)岁;临床并发症:发热16例,三系减少4例,贫血17例。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用药指导以及主要进行术后康复训练以及制定专属的训练计划,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沟通,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实际情况以及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满足后期治疗要求,按照患者的基本病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2]。观察组采用心理干预辅助治疗,(1)成立心理护理小组,对成员进行心理干预方面知识培训,制定护理标准以及具体护理措施。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医护人员向患者介绍病理知识以及学会倾听,感知患者主观要求以及缓解因治疗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态实行具体的心理辅导[3]。(2)穿刺前:医护人员向患者讲解穿刺检查目的以及主要方法,在实施心理教育治疗的同时需要时刻关注患者情绪以及生命体征,向患者详细介绍在治疗当中消极情绪对病情治疗会产生不良影响以及降低患者配合度,增加医护人员治疗难度。穿刺中:需要医护人员时刻跟随,指导患者进行正确呼吸,调整心态,同时与患者沟通交流,分散注意力,缓解临床疼痛。穿刺后:使用注意力转移法减轻患者由于治疗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播放舒缓的音乐,一天一次,每次半小时。(3)进行家属心理辅导,患者在患有疾病后会造成本身紧张情绪以及对患者家属造成不良影响,增大由于治疗所产生的紧张情绪,降低治疗效果。因此需要鼓励患者进行倾诉,还应加强与家属进行交流。(4)医务人员抽取每日一小时固定时间对患者进行集体心理治疗,组织各项娱乐活动,消除患者负面情绪,制作相关健康手册或每日进行固定宣传,加强对疾病的认识,树立自信心,增强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各评分量表。VAS评分评定疼痛变化,无痛为0分;有轻微疼痛为1~3分,患者可以忍受,不影响休息;疼痛影响休息为4~6分,应给予一定的处理;疼痛难忍为7~9分,会影响食欲和睡眠;最剧烈疼痛为10分,严重影响食欲和睡眠。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测评运动功能,总分66分。Barthel指数测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能力,分数越高,表示能力越强。
(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满意指标。包括护理满意度、健康教育满意度和服务态度满意度,每项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6]。
1.4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6.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n(%)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表示,P<0.05表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各评分量表
        干预前,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骨髓穿刺治疗是临床诊断方法,穿刺时患者会出现集体不适以及疼痛等不良现象,影响心理状态,造成紧张忧虑等不良情绪,导致患者机体处于紧张状态进而影响生理变化,促进体内皮质醇的增加,导致心率加快以及血压升高[4],因此需要进行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本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骨髓穿刺中采用心理干预能改善临床疼痛,提高肢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心理护理能够有效解决患者临床出现的负面情绪以及心理压力,进行干预时医护人员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医患关系,提高治疗自信心,同时该类干预手法临床实施较快,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以及尽可能满足临床需求,促进后期恢复。本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健康教育满意度和服务态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骨髓穿刺中采用心理干预能增强满意度,提升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骨髓穿刺中采用心理干预能改善临床疼痛,提高肢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能增强满意度,提升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屈芳君, 周霞. 阅读疗法结合表面麻醉用于学龄前初次骨髓穿刺患儿的疼痛管理[J]. 全科护理, 2020, 018(016):1929-1932.
[2]郭凤, 李国瑞, 刘婷,等. 心理干预在重度烧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8, v.39;No.202(04):271-273.
[3]祁文清, 陈依君, 陈凯. 心理支持及认知干预在腹膜后恶性肿瘤患儿围手术期应用的研究[J]. 癌症进展, 2019, 17(004):490-493.
[4]沈以, 黄丽玉, 陈勇,等. 基于疼痛护理质量指标指引下的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实践[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8, 34(006):425-4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