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河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摘要]: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本文根据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和WFME的本科医学教育质量全球标准,回顾了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医务人员人文教育的方式和选择,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现代医学 专业人才 人文素养
Research o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of medical professionals
under the modern medical model
Li Linhai
(School of Marxism,Hexi University, zhangye,734000,China)
Abstract: Modern medical model requires medical talents not only to have soli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ut also to have good medical humanistic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global minimum basic requirements" of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formula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medical education (IIME) and the global standards of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quality of WFM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medical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China, discusses the methods and choices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for medical personnel in modern medical mode,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reform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Modern medicine; Professionals; Humanistic quality
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提出“医学是一门关于人与治疗的艺术”,希波克拉底对医疗实践描述中最常用的一个词汇就是“Medical art”,希波克拉底认为:“医生的艺术包括三件事,疾病、病人和医生。医生是艺术的仆人。治疗艺术的最高职责就是治好病人。医疗艺术乃是一切艺术之中最为卓越的艺术”。当然,希波克拉底这里用的“艺术”显然是艺术、技术、技艺的一个混合体,是典型的古希腊的“艺术”概念。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也认为:“医师需要具备一颗清醒的头脑与一副慈悲的心肠”,“医学之外,一个医师也需要人文的熏陶,以免流于褊狭。”“行医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 他在他生前的演讲集《生活之道》中奥斯勒主张医师的教育着重医术的养成,但由于医学知识的有限,应辅之以人文的修养,字里行间浸透着精神科医生的哲学思考与人文情怀。“有时,去治愈;时时,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的这句墓志铭准确地诠释了医学职业者的职业精神与操守。所以美国学者佩里格里诺讲:“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医学不仅仅是科学和技术,医学更是对人类的关怀,是维系人类自身价值的手段,人类永远不可能彻底战胜疾病,医生更多的只是帮助病人减少痛苦,从情感上区给他们一种安慰。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爱、冷静地判断。因此我们在培养医师的时候必须保持对医学人文素养的眷顾。让医学生系统掌握人文知识,增强他们对人类生命、死亡及生存意义的理解,引导医疗实践,帮助他们学会从社会、道德、伦理等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平等地关爱生命。由此,如何促进医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医学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意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修养,将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结合,让医生更好地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对生命充满敬畏,不辱医生使命,具有尊重患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医生必须关心病、关心病人,认真做好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医生与患者的良性互动,这是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类专业人才人文素养教育必须要思考的重要内容。
一、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医学人文素养的核心要求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Engel.G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需要新的医学模式”,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便被提出来。医学模式也开始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此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也从单纯治疗扩大到预防保健,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单纯的医疗技术措施扩大到综合的社会服务,从医院服务扩大到家庭和社区。医学模式的转向使医学教育和医师的培养更多的关注社会、关注心理。我们所要面对的病人,病人所期待的医疗以及医学所要培养的医学生所需要的专业素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们将来所要面对的病人
?
?
?
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简称基本要求”)。“基本要求”分为七个宏观的教育成果能力领域,分别是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该“基本要求”指出,医学院毕业生应当显示出确能提供高质量保健服务和尊重病人健康的专业能力,毕业生应当能把疾病和伤害的处理同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综合起来,应当能够在多专业的团队中共事。此外,他们也应当能够向病人、家庭和公众提供有关健康、疾病、危险因素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教导、建议和劝告。为了保持最高标准的专业.价值和道德规范,他们还应当能够适应疾病模式的变化、医疗实践的要求和环境的改变、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进步和卫生保健组织的变化等。2012年WFME也启动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改进全球标准的首次修订并于2013年正式颁布。这个标准指出本科医学教育的基本要素并提出医学课程的基础包括医学基本理论和医疗实践,具体包括生物医学、行为与社会科学、临床医学、临床能力(包括临床决策技巧、沟通能力、跨专业合作能力、医生社会职能和医学伦理)。
强调所有医学院均必须开设这些基础性课程,以培养称职的医疗从业人员。这些国际标准和要求既指出了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人文素养的核心要求,也为我们进行医学类专业人才医学人文素养教育教学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我国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9年我国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制定《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 4 号),文件要求医学院校要根据现代医学模式和我国卫生服务的发展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时修订各类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重视伦理问题,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责任;以多种形式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强化人际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解文化价值的能力,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但是,从目前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和研究状况来看,医学人文学的发展依然处于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的边缘位置,目前来讲,在我国现有的医学学科门类设置中并没有医学人文及其相关内容的设置,也就是说医学人文学还是被作为医学与人文学的交叉学科来理解的,这说明,现代医学的突飞猛进只是为医学而医学,也就是说无论是医学还是人文学都是孤立地发展,这是极不对称的。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设置欠缺
在我国现有的医学学科门类设置中,8个一级学科,54个二级学科中,并没有医学人文及其相关内容的设置,医学人文还是被作为医学与人文学的交叉学科来理解,医学人文学一直处于边缘位置。因此,学科的弱势地位直接导致教材建设也被弱化,理论研究队伍更是青黄不接。
(二)课程建设不足
医学院校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的专业及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是以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养成为本位,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依据,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务要求,参照相关的执业资格标准构建的。笔者调查发现医学院校90%以上都是医学专业及医学相关专业课程(医学类职业院校在95%以上)。医学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少之又少,大多数高校的医学人文教育大多代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文献检索、卫生法规等零星的一些课程,这些课程相互独立,学时少、辐射面窄又缺乏系统性。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迄今依然没有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教材。
(三)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不够
目前,由于我国医学学科门类的设置等相关方面的原因,医学人文学科的师资严重不足,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或者由文史哲政类专业的教师讲授,就是由医学专业教师讲授,前者虽有人文社会科学背景却不懂医学,后者虽懂医学但文史哲功底不足,真正打通医学与人文学的医学人文学科通才非常匮乏,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国外,医学院是和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等作为专业学院来开设的,其学生均在大学毕业以后进入,也就是说国外医学院的学生在进入医学院之前已经完成了大学的通识教育,已经积淀了基本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
三、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专业人才人文素养教育的路径与选择
医学人文教学应本着以培养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专业型、技能型、高素质的医药卫生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原有的教学体系,在课程设计、课程内容上充分与临床医师沟通讨论,达成临床、护理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开设《医学与哲学》、《医学与艺术》、《医学与伦理》、《医学与法学》、《医用口才学》、《护理礼仪与形体美学》等相关方面的医学人文课程,课程讲授采取专题式教学,运用案例式、互动式、问题式、角色扮演、真人模拟等方式方法,有效利用医学院、附属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和社会优势资源,构建人力资源库和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平台,通过一系列创新教育改革方法将人文和素质教育融入医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得医学生不仅具备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更要具备宽厚的医学专业人人文素养,具有文化感知力、文化解析力、文化行动力,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发展性潜能。
(一)跨院合作整合教学资源,共促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严格按照医学院医学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从医学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资格准入出发,打破学院界限,学科壁垒,强强联合、跨院整合,强化医学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上下功夫,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的新型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优化配置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设立医学人文教学专项计划,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积极进购医学人文教学用书,建设医学人文图书资料室,编写医学人文教学相关教材,为医学院学生开出范围更广、选择权更大的菜单式课程。打造一支基本覆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伦理、文化、社会、宗教等学科领域的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宽、教学水平高的专业教学团队,使教师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广阔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科学素养,最好具有哲学家的理性,伦理学家的感性,心理学家的敏性和社会活动家的热心。切实贯彻专家教授、科研骨干从事本科一线教学的要求,严格教学管理工作规程,坚持教师试讲、集体备课、年轻教师听课、以老带新、教学观摩、研讨等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团队教师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依托直属附属医院(三级甲等)聘请行业专家、标兵、技术能手为本课程兼职教师,增强团队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特色教学模式
按照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改革理论教学方法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以人为中心”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大理论小实践、小理论大实践、边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模式,理论课程采用专题式、互动式、问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实践课程采用角色扮演、真人模拟、任务驱动等教学途径,有效利用附属医院、社会优质资源,积极推广院校合作,工学交替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让医生走进课堂,让学生走进医院,让优秀的医师来讲述医学生涯、医师与社会,让学生了解医学职业,熟悉医院环境。以构建“5+3”(五年医学院校教育加上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3+2”(三年医学专科教育加两年毕业后全科医生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契机,改革长学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到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去,有效衔接,形成长效机制。通过一系列创新教育改革使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发展潜能,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双提高,使学生真正成为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专业型、技能型、高素质的医药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威廉·奥斯勒·生活之道[M].邓伯宸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贺苗,尹梅,李恩昌·共谋医学人文走进临床之路——“医学人文如何走进临床”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3.4
[3]国际医学教育协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年第23卷第2期
[4]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