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西医传染病的比较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2期   作者:韩颖
[导读] 本文从明清时期(1368—1911)中西方传染病的发展不同为切入点,从传染病病因、传染病的概述、传染病的防治及政府的关注、交流与合作四个方面来研究该时期中西方传染病发展的异同。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的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韩颖
        西京医院(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西西安   710004
        【摘  要】本文从明清时期(1368—1911)中西方传染病的发展不同为切入点,从传染病病因、传染病的概述、传染病的防治及政府的关注、交流与合作四个方面来研究该时期中西方传染病发展的异同。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的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同时也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封建大一统的最后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传染病的发展及预防也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而同时期的“西方”处于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时期,文艺复兴运动、巴拉塞尔萨斯的医学革命和英国中央公共卫生机构的成立。西方主要国家的封建专制统治逐渐腐朽,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强大,资产阶级统治逐渐确立,西医的传染病预防也逐渐进入鼎盛。
        【关键词】明清时期;中医传染病;西医传染病;比较研究
        中医学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取古代哲学、儒家、道家思想文化的知识成就,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文化。[[[] 郁仁存. 关于中国哲学与中医药学关系的探讨[J]. 中医杂志, 2014(24):87-89.]]明清时期见于记载的疫病流行文献,远远多于中国以前各朝。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自公元2年至1911年共发生有文献记载的大疫266次,而仅明清两代约500年间就有367次大的流行[[[]吴大真, 刘学春. 中医谈"瘟疫"的预防[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 010(001):6-8.]]。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中医学家,有丰富的医学著作产生,并产生了不同学派,在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治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疫灾的发生逐渐增加并呈加速发生的趋势。传染病在西方编年史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1368年到1911年,国外医史学者和历史学者对传染病颇为关注,文艺复兴运动、巴拉塞尔萨斯的医学革命和英国中央公共卫生机构的成立,均对西方床染病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西医传染病学得以充分发展。
1.传染病病情的发展
1.1中医传染病概况
        据统计,明代永乐6年(1408年)至崇祯16年(1643年)间,共爆发大瘟疫达19次之多,杀伤人命不计其数。[[[] 佚名.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57.]]明代传染病以瘟疫为最多,痢疾、伤寒、疟疾较为严重,鼠疫也有大面积流行 。《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阐明风寒暑湿燥火等,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而在吴又可的《瘟疫论》中,指出传染病的传染途径:“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即戾气”。他大胆否定医圣张仲景伤于寒的传统理论,反而赞赏戾气之说。由于戾气属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他则强调“气即是物,物即是气;物者气之化也,气者物之变也”。在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气是物质,可以看出在当时已经有了空气传染以及接触传染的思想。而“瘟疫自口鼻而入”,可以看出传染病是自口鼻传染。人要饮食,病从口入,接触传染的理论是正确的。戾气致病则有“人病而禽兽不病”、“牛病羊不病”的特异性。戾气学说对辩证论治意义不大,也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吴又可认为瘟疫多数是温热性质这一观点更有价值,影响了中医治疗的方法原则 。
        
        在中国的传染病,可追溯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明清时期最主要的传染病是天花,而在中国本来没有天花,大约是公元2世纪时,始由北方传入中国,此后即由南向北蔓延。 在公元16世纪,清兵入关后,天花的流行更加迅猛。
1.2西方传染病的概况
        在14世纪后期,西方的流行病到处猖獗,主要的则有黑死病的腺鼠疫大流行,还有麻风病、坏血病和流行性感冒、麦角中毒、舞蹈狂和出汗病等也在欧洲盛行。那时人们自然将这些病患视为毒物、久旱、暴风雨、星辰等人为或超人为的原因所致。
        在15世纪,鼠疫局部流行,西方国家偶有流行;麻风也只有极少数人患病;舞蹈病也基本没有。在这个世纪,梅毒严重地流行起来,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在这时,梅毒的传染被一些人所认识,关于此问题的最早作家之一许滕(U.von Hutten)作了一个假定,说它或许是一种有翅的小虫(vermiculi alati)所致。
        关于传播途径可以看出西方比中国认识的早一百多年,而中国在人畜共患病,只是人类患病和只是一种动物患病传染方面则比西方先进。但吴又可提出的“戾气”与西方的病菌学说相近,比西方的研究更为先进。对于传染病病因的研究,中国有大量的医学著作来阐述,而西方这方面的著作较少。对于梅毒的母婴传播,中国的论述比西方先进了一个世纪。
2.传染病的防治
2.1 中医传染病的防治
        明清时期,温病学无论在理论上或在具体治疗措施上都有重大发展,温病学学说逐渐趋于成熟,从而形成了独立的温病学体系。
        明代医家主张“患痘疮,无论兄弟妻子,但一切避匿不相见”。清代,陈耕道《疫痧草》中说:“家有疫痧人,吸收病人之毒而发病者,为传染,兄发痧而预使弟服药,若弟发痧而使兄他居之为妙乎?”在疫情期间人们不可聚众集会,应避免近距离接触,强调隔离的重要性[[]]。晚清时期,清朝政府的防疫观念和措施才逐渐由被动的“避疫”转变为更加科学的“防疫” 。中医重视环境、个人、卫生、饮食,认为内外整洁,无污秽之气,可防止发生传染病。


2.2 西医传染病的防治
        在文艺复兴时期新的生活,当时欧洲已经采取的卫生与预防措施产生的效果,公共卫生的一般状况已大为改善。伦敦1782年才开始设置人行道。巴黎出现冲水便桶也只是18世纪初期的事情,而且只限于极少数住宅。沐浴在文艺复兴时期即已推行,而至18世纪才开始兴盛起来。公共浴室出现在利物浦,私人置备的固定浴盆19世纪首先出现在美国。
3.中西方传染病的主要成就
3.1中国具体预防方式
        麻疹的预防方式。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用初生后脐带煅制后,以乳汁调服,可以预防麻疹”,明蔡维普:“初觉发热时,以黄蘖膏敷于耳,白芥子敷于足,于胭脂涂于目,清香油润其脊,此皆思法预防之法”。
3.2西方具体预防方式
        19世纪上半叶,巴黎的药物学家教授皮埃尔·约瑟夫·佩尔蒂埃和巴黎药剂师约瑟夫·别奈梅·卡云图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主要的碱成分奎宁,它成为唯一有效的抗疟药物[[]]。
4.交流与合作
        传染病的防治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因为传染病的发生往往超出地区和国界,给人类带来了不可预估的灾难。因此,在传染病防治中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显得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其他能引起战争问题”而言,国际间的传染病防治更“易于合作,而不易于纷争” 。
        14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期间,由于中外交通发展便利,中外往来人员人数增多,出现中外医学交流盛况。其特点是:(1)外国来华学习中医或是我国把中医中药学传到外国的人数与次数都超过以往任何时期;(2)中医中药学传到国外后,在国外继续发展,有不少人译述中医中药著作出版,并且有些形成了学派;(3)西方医药学传到中国的也空前增多。期间,中国与朝鲜、日本、欧洲国家之间的交流最为频繁活跃。这时期的中外医学交流,和以往相比,次数更频繁,地区更广泛,内容更丰富,对世界医学和我国医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其历史悠久,但若就连续性、有现代医学概念,并伴随文化传入性质而来着,则大约始于16世纪。公元1557年,葡萄牙侵占我国领土澳门,1569年内罗在澳门创办仁慈会,开设了圣拉斐尔医院和第一个麻风病院。这是外人在我国创办医院之始。1582年,利玛窦、巴范济深入中国内地,利用医疗进行传教活动。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久治不愈,传教士洪若翰来华为康熙帝献上从西南亚寄来的“金鸡纳”一磅,康熙帝服药后疟疾很快治愈,这是奎宁第一次传入我国。1779年,英国商人团体来华,其随员医生以医药卫生手段进行活动,在1805年,英国船医皮尔逊把牛痘接种术介绍到中国。美国人嘉约翰在1871年至1875年间,编译了《皮肤病手册》、《梅毒论》,在1880年至1885年,编译了《卫生学论》。
        从17世纪后期(1688年)起,我国发明的人种接痘法先后传入俄国、朝鲜、日本、土耳其、英国等,18世纪初,英国驻土耳其公使Montague的夫人在君士坦丁堡给自己3岁的儿子种了人痘,三年后她回到英国又为5岁的女儿种了人痘[[]]。到18世纪中叶,已经传遍欧亚大陆,对全世界预防天花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世界医学史上人工免疫法的先驱 。
        随着西医的传入,历史上多次吸收过外来文明的中医并不保守,不少中医主动认识西医,提出要学习长处,在晚清形成了“中西医汇通”的学术潮流。反映出优秀的医学家尊重知识,既肯定自我,又勇于接纳新知。在传统体制方面,中医学家认为要学习西方卫生制度进行改革和变革。晚清时期近代社会文明逐步发生与发展,兴办新式西方医学教育成为公共卫生的重点内容,北洋军医学堂、1881年由马根济主持开办了中国第一所官办医学校---北洋医学堂,以培养西医为海陆军服务。北洋女医学堂这三所医学堂,
        随着中外交往的频繁,西医流行病学的霍乱致病原因解释逐渐传入中国,而报纸成为得到新论的主要方式。1885年,广州流行霍乱,《申报》提及“西人论疫”,但其病因的查找沿袭蔬果致病及脏乱环境致疫疠盛行的说法。至19世纪90年代,报纸所反映的霍乱弧菌致病认识已较为清晰,1897年《新学报》有专文对古典霍乱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论说,可见,霍乱为新型传染病的看法已被介绍到中国。
5.讨论
        在两种医学的发展史上,中医学与哲学思想、西医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在西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早期也受哲学思想影响颇大,但是到后来,随着文艺复兴,人民的思想得到解放,西医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并决定由古希腊传统医学演变为西医学。中医学的发展一直都在围绕着临床对疾病的诊治。中医学的观点方法是整体综合宏观观点,采用高黑箱法、试错法、取类比象、推理演绎法;西医则用白箱法,侧重用还原论的分析、微观化的观点方法 。
        中医重学派,西医凭技术。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清时期中国对传染病的认识在世界范围并不落后,出现了温病学说,而西医对传染病的认识在相当长的时间停留在瘴气说的传统框架内,医疗的举措也是在经验试错中摸索前进,19世纪80年代,随着显微镜的发明之后应用于细菌学观察,西医的优越性才慢慢展现出来。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明清时期,中医和西医在传染病的概述、防治、政府关注的不同,而中西医的交流与合作,既不能完全肯定中医,也不能完全否定中医;既不能完全肯定西医,也不能完全否定西医。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今天,要促进不同医学之间的包容和理解,要反对医学霸权,又要防止医学孤立。我们医学工作者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研究中西医时,要从其不同特点和优势出发,多层次、多视角、多学科进行比较。在当今社会,在传染病的防治中,应该应用中医与西医结合的方式,这样才可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