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冰洁
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省成都市610200
摘要 目的 探究无创呼吸机在临床应用的价值,分析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实施的效果。方法 从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中抽取出35例接受常规治疗,再抽取出35例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并分别将其设为参照组、研究组。并对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此次所观察的指标共有三项,其中一项为治疗有效率,一项为住院时间,还有一项为生活质量得分(治疗前、后)。从第一项的对比结果上分析,对比结果差异明显,研究组(97.14%)优于参照组(80.00%),结果显示(p<0.05);从第二项的对比结果上看,二者差异显著,研究组短于参照组,结果为(p<0.05);从第三项的对比结果上分析,无统计学意义的为治疗前(p>0.05),有统计学意义的为治疗后(p<0.05)。结论适用于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的为无创呼吸机,较常规治疗更具临床价值。
关键词 慢阻肺;呼吸衰竭;无创呼吸机;疗效
随着空气污染的持续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持续升高,加上老龄化趋势的发展,使得患病群体持续增多,随着病情的恶化,患者极易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最终造成二氧化碳潴留以及缺氧的情况[1],危及患者的生命。而无创呼吸机是目前临床上针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的首选且有效的治疗方式,为了能够给予其充分的临床理论支持,本文进行如下的无创呼吸机相关研究。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探究无创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效果,此次将抽取出的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平分成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分到参照组的将按照常规治疗方式对其进行治疗,分到研究组的患者将按照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需要对比的有性别、平均年龄以及平均病程。
性别:参照组女15名,男20名;研究组女17名,男18名。
平均年龄:参照组(66.27±3.12)岁;研究组(65.62±2.61)岁。
平均病程:参照组(2.66±0.34)年;研究组(2.74±0.23)年。
上述属对比的各项指标结果均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参照组:本组患者将按照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包括:平喘、解痉、止咳、吸氧、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等。
研究组:本组将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无创呼吸机对其治疗:在治疗前,需要对我院的无创呼吸机进行参数的设定,首先选取S/T模式,之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选取合适的面罩进行正压通气,并将氧流量设置为3-5L/min,氧气浓度设置为35%-40%,呼吸机的频率设置为12-20次/min,呼气正压在6-10mmHg[2],吸气正压在8-18mmHg,并于后续的治疗中,根据患者实际反应调整参数。
所有的患者均连续治疗3-4d。
1.3判定标准
本次所观察的指标共有三项。第一项为治疗有效率(显效、改善以及无效),第一项为住院时间,还有第三项为生活质量得分(治疗前、后)。
第一项: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已消失,经检查后,相关指标也都恢复了正常,表示治疗显效;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的好转,表示治疗得到了改善;如上述均未达到,也就表示治疗无效。
第三项:分别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采取SF-36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分值100,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2结果
2.1 比较治疗有效率
从该项观察指标上分析,经对比后的结果显示(p<0.05),表示研究组(97.14%)明显优于参照组(80.00%),差异显著,如下表一所示。
3讨论
慢阻肺患者合并呼吸衰竭的情况会降低自身的生存质量,危及自身的健康安全,因此,除了常规的治疗手段外,还需要以改善患者的缺氧情况为治疗目的,本文的无创呼吸机可以在患者吸气的过程中提高患者的氧气压,并在呼气的时候,促进二氧化碳的有效排出,之后通过吸气和呼气的整个循环过程[3],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纠正二氧化碳潴留的情况。
慢阻肺患者合并呼吸衰竭的情况会使患者长期处于身体疲劳的状态,而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平喘等方式只能改善患者的临床证汉族昂,消除一定的炎症,却不能从根本上纠正患者的缺氧程度,因此,无创呼吸机的使用相比常规的治疗方式更加的适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党建桥, 马国伟, 张建强, et al. 长期家庭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不同治疗模式的临床研究[J]. 河北医药, 2014(24):3724-3726.
[2]李波.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31):40-40.
[3]郑国平.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与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 000(018):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