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梅 温郑伟
山东省青州市中医院 262500 山东省青州市博康盲人医疗按摩所 262500
摘 要:目的 研究对中风偏瘫患者在早期康复中因引入针灸治疗的价值。方法 以我门诊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早期康复,观察组在早期康复中引入针灸治疗,对照两组患者的ADL量表。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DL量表评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两个月后两组的ADL量表评分均有所提升,观察组要评分比对照组高,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中风偏瘫患者在早期康复治疗中引入针灸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早期康复治疗; 中风偏瘫; 针灸治疗;
中风偏瘫患者的发病人群在不断增加,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多不便,如何强化该病的治疗效果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该类患者发病后要接受积极的早期康复治疗,配合以针灸治疗,对患者的生活能力有明显的改善、提高作用[1]。本文对50例患者行早期康复中引入针灸治疗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门诊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23例,病程2~7(3.5±1.6)d,年龄28~75(55.9±2.6)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21例,病程1~8(3.9±1.3)d,年龄31~79(55.6±2.8)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早期康复治疗,包括:(1)针灸法:选取患者的肩髃、外关、合谷、绝骨、昆仑、太冲、环跳、阳陵泉、百会、透曲鬓等穴位,在针刺前对上述穴位及其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针刺后留针20 min,以患者穴位出现酸胀感为宜。后拔针,5 min后再对患者行针1次。每日1次,连续10 d。间隔2 d后再进行下一周期的治疗,连续3个周期。(2)康复锻炼:患者取仰卧位,协助患者将患侧上肢肩关节向外伸展30°,指导患者伸直其肘、腕、指关节等,并将其前臂适当的旋后。于患者的下肢腘窝处垫软枕,保持其髋、膝关节等处于屈曲状态,同时于腿外侧放置软枕,预防发生腿部外旋等症状。于足下垫枕,保持踝关节呈90°状态。患者取健侧位时,指导患者前伸患侧上肢,并在上肢及胸壁间垫软枕,尽量的伸直患者的肘腕指关节等,前臂旋前。轻度屈曲患者的下肢髋、膝关节,并于腿脚下放软垫。当患者取患侧卧时,需将其患肢摆放同健侧卧位,但通常不建议患者实施患侧卧,否则可对其静脉回流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患者的患肢恢复。每日对患者进行按摩,由头部开始,顺延经络,对其头部、肢体、背部以按、揉、滚、捏等方法促进血液循环,使得肌张力较高的肌群得以放松,每次按摩时间为30 min。若患者为0~Ⅱ级肌力,则需对其进行被动锻炼,协助患者的肢体进行屈曲、伸展、旋转等动作,并逐渐的扩大患者的运动范围,但需以不引起患者疼痛感为宜。进行上肢训练过程中,主要对其肌肉进行伸展;下肢训练过程中,主要对其关节进行屈曲等。若患者为Ⅱ级以上的肌力,则可对其进行主动锻炼,鼓励患者自主的按摩各个关节,先进行床上运动,后逐渐过渡到下床运动等。
观察组行早期康复治疗+针灸治疗,早期康复治疗方法与对照组一致。根据患者偏瘫部位选择针灸穴位,取外关穴、合谷穴、肩髃穴等治疗上肢偏瘫的患者,取昆仑穴、太冲穴、阳陵泉穴、绝骨穴等治疗下肢偏瘫的患者,头针取百会穴与曲鬓穴,针进入患者皮层后,其肢体开始出现酸胀的感觉后,停止深入,留针时间20 min,每天进行一次针灸,共治疗4周时间[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ADL量表评分,量表评分越高表示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治疗前患者的ADL量表评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两个后均有提高,观察组要高于对照组,其ADL量表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ADL量表评分对比(x±s)
3 讨论
中风偏瘫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通过后期的康复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偏瘫状态,进而提高生活质量。现代医学表明,中风后中枢神经系统是可塑的,也是可以重建的,只有通过外界合理的刺激,可促使神经元轴突侧枝长芽,若能够坚持进行训练,可以促使神经系统形成正常的功能模式。通常病程6个月内是中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主要时期,尤其是前3个月,恢复效果是十分理想的。以往,通常于病程20d后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其主要原因为患者病情得以控制,此时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更加专注。但研究发现,及早的康复锻炼往往会提高康复效果,因此尽早的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中医理论认为中风发病机制是由于患者机体气血亏虚, 造成了心、肝、肾三脏的阴阳失调, 加上经常过度忧思和发怒而导致的, 同时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也是常见的诱因。中风偏瘫虽然不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但是可造成患者口齿不清、行动障碍、肢体麻木等, 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使其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对此, 如何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回归正常生活尤为重要。
相关研究表明, 中风患者的神经元在有利条件下可以实现再生, 即在外部对其进行良性刺激, 给予其反馈, 能够有效地促使神经系统正常功能模式重塑, 这为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而对此类患者的康复训练越早, 其恢复正常肢体功能的速度也就越快。中风偏瘫病机在于气血不畅、阴阳失调难养血脉。采取中医针灸, 针刺患侧对应穴位, 包括颈、躯干、头等部位的穴位, 可扶正祛邪, 养元气, 以改善机体功能。有临床研究表明, 针刺穴位可刺激血液供应, 促进神经再生, 尤其是针刺曲池穴, 可扩张脑血管, 加快血流, 进而使脑神经纤维再生加快。康复治疗配合中医针灸, 可有效提升神经系统兴奋度, 使脑组织细胞修复和重组加快, 重建人体运动和平衡系统。此外, 有研究报道, 中医针灸还可有效改善人体脂质代谢, 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 进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 从根本上降低脑中风发生。本文研究组在早期康复治疗同时给予中医针灸治疗, FMA、ADL评分显著改善, 均高于单一康复治疗的对照组 (P<0.05) , 与谢勇军的相关研究报道基本一致。
中风患者在发病早期, 先是表现为弛缓性瘫痪, 之后表现为痉挛性瘫痪, 上肢无法正常屈曲, 下肢无法正常伸展, 然后就会出现肌肉萎缩、关节痉挛等症状, 而康复训练的主要目的, 就是通过反复训练给患者输入正常的运动模式, 促进其恢复正常。在早期康复训练中引入针灸, 不仅能够益气活血、舒筋通络, 改善患者脑部和肢体的微循环, 而且能够刺激瘫痪肌肉, 使其兴奋, 加快建立脑血管侧支循环的速度, 达到促进上下运动神经元恢复的效果。
综上所述, 在中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中引入针灸治疗,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 促使其早日康复,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万慧, 陈海林.早期康复护理结合针灸治疗对恢复脑中风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 2016, 11 (b3) :1188-1189.
[2]岳岩岩.早期针灸联合康复锻炼在中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CD].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 3 (33) :172.
[3]徐磊, 华启海, 阎兴洲, 等.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 2016, 14 (10) :1745-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