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清洗前不同预清洗方法对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改变分析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2期   作者:郑翠琴
[导读] 分析基于清洗前不同预清洗方法对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改变。方法 自我院2019年3月-2019年9月选择98条需清洗消毒的软式内镜,根据不同的预清洗方法均分为2组,

        郑翠琴
        简阳市人民医院,四川省简阳市641400

        摘要:目的 分析基于清洗前不同预清洗方法对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改变。方法 自我院2019年3月-2019年9月选择98条需清洗消毒的软式内镜,根据不同的预清洗方法均分为2组,分别采用常规清洗流程与简化清洗流程,对其清洗消毒效果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常态组消毒流程的时间多于科研组,成本低于科研组,消毒合格率63.27%低于科研组的消毒合格率97.96%,P<0.0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软式内镜的血液残留检测结果相近,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常态组蛋白残留检测结果明显高于科研组,P<0.0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简化清洗流程的方式相比常规清洗流程对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效果明显提升,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基于;清洗前;不同预清洗方法;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效果;改变分析
        软式内镜在临床中属于重要的一种诊疗手段,在各项检查中广泛应用,使用期间会存在多种微生物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定期进行清洗消毒是确保其安全使用的关键性举措[1]。在对软式内镜进行清洗消毒之前,为降低化学清洗剂的使用量,需经过预清洗流程,如此可有效提升清洗消毒的效率[2]。常规预清洗流程主要包括水洗、酶洗及冲洗3个环节,从程序上来看比较繁琐,时间较长,成本也较高[3]。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我院98条需清洗消毒的软式内镜,分组采用常规清洗流程与简化清洗流程,对其清洗消毒效果的改变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我院2019年3月-2019年9月选择98条需清洗消毒的软式内镜,根据不同的预清洗方法均分为2组,其中常态组49条内镜采用常规清洗流程,科研组49条内镜采用简化清洗流程。
        1.2 清洗消毒方法
        常态组49条内镜采用常规清洗流程,经过3个步骤:一是侧漏+水洗,将初洗槽内侧漏按键取下,开始擦洗机身,使用流动过滤水反复刷洗各个管道,需进行3次以上的清洗,同时清洗两端与刷头位置。二是酶洗,提前将酶液配置好,将内镜浸泡于酶洗槽内实施灌流。三是清洗,使用流动过滤水于次洗槽内进行持续的灌流与漂洗。
        科研组49条内镜则采用简化清洗流程,经过2个步骤:一是侧漏+水洗,将初洗槽内侧漏按键取下,开始擦洗机身,使用流动过滤水反复刷洗各个管道,需进行3次以上的清洗,同时清洗两端与刷头位置。二是冲洗,使用高压水枪对于内镜的各个管道进行冲洗。
        1.3 观察指标
        对于两组软式内镜的血液与蛋白残留进行测定,并对其清洗消毒流程的所耗时间、所花费成本进行统计并对比。同时综合评价两组内镜的消毒合格率。
        血液与蛋白残留测定是将内镜的前端部到镜身约20厘米位置的外表面划分为左、右2个平面,其中左面可作为蛋白残留的取样面,而右面则为血液残留取样面。再采用专用棉签对其进行反复擦拭10次以上,然后将取样后的棉签头放入检测试剂当中盖好盖子均匀摇动5次以上,半分钟后可对其颜色变化仔细观察,并参考阳性对照,如棉签颜色改变为蓝绿色表现存在血液或蛋白残留。
        消毒合格:指的是软式内镜经清洗消毒后,对于内镜活检孔样本通过细菌培养法进行48小时的菌落培养后,结果显示每件的细菌菌落数在20cfu及以下,且呈阴性,未检测出致病菌即可评价为消毒合格。
        1.4 数据处理
        应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采集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软式内镜的消毒合格率与清洁后的镜面血液、蛋白残留检测结果)采用例数(%)表示,以x2值检验,计量资料(软式内镜的消毒流程的时间及成本)通过均数±标准差(±S)表示,t值检验。判定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值<0.05。
        2、结果
        2.1比较两组软式内镜的消毒流程的时间及成本
        对于两组软式内镜的清洗消毒流程的所耗时间、所花费成本进行统计并对比,由下表1数据可以看出,常态组消毒流程的时间多于科研组,常态组的消毒流程的成本低于科研组,P<0.0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迅速,各类大型综合性医院的诊疗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即是内镜数量难以满足需求的现状日益显现,相比手工内镜再处理方式,AER的优势明显,其标准化水平更高,感染程度下降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AER不能完全消除手工清洁的作用,因此软式内镜在使用时,会与组织内壁、组织液体等直接接触,难免出现残留,因此清洗消毒工作一定要彻底,否则会直接影响诊疗的效果与工作效率[4]。实际临床工作中,其清洗消毒工作多关注于消毒剂的浓度与用量等方面,对于时间的耗费缺乏相关研究[5]。有研究报道称,内镜消毒达标与否取决于内镜的清洗是否到位,清洗的不彻底、不充分极易导致有机物的残留而形成生物膜,消毒效果大打折扣[6]。由此可见,运用机械作用将待处理内镜上的有机物去除是清洗前预清洗的重点。基于清洗前的预清洗环节是整个清洗流程的关键性阶段,对于内镜清洗消毒的效果控制极为有利[7]。常规清洗为水洗、酶洗及清洗3个步骤,耗时与成本明显更高,在确保清洗效果的基础上简化流程,可明显提升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本文根据多项国际指南,将常规清洗程序中的酶液灌流取消,以高压水枪冲洗来取而代之,并要求在一个清洗槽内完成所有操作程序,省时、省力、节约成本,同时还确保了消毒效果。
        常态组消毒流程的时间多于科研组,常态组的消毒流程的成本低于科研组,且常态组的消毒合格率63.27%低于科研组的消毒合格率97.96%,P<0.0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软式内镜的血液残留检测结果相近,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常态组蛋白残留检测结果明显高于科研组,P<0.0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这个结果表明简化清洗流程对于有机物的清除是有效的,而常规清洗流程会出现蛋白残留阳性率高主要是以下2方面原因导致:一是常规清洗流程中以酶液浸泡后,镜面上蛋白分解后未完全清洗干净;二是多酶清洗液中酶本身就是蛋白质,在酶液清洗不完全时,残留蛋白检测也会呈现阳性结果。这就需要在使用多酶清洗液予以灌流后,应当加强清洗力度,降低有机物对于后续处理产生影响。综上所述,基于清洗前简化清洗流程的方式相比常规清洗流程对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效果明显提升,可确保高质量的消毒效果,值得临床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泽芬,李晓芸.清洗前不同预清洗方法对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2):105,113.
[2]邵春梅,申瑶,柴西英, 等.两种方法对软式内镜的清洗效果比较[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9,36(9):712-713.
[3]许文,李颖,戈伟, 等.机洗前不同预清洗方法对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比较[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32(5):520-522.
[4]曹艳,吕彦伶,李佼, 等.消化内镜专科护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期内镜洗消防控认知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30(13):1956-1959.
[5]王萍,赵慧,潘玥玮, 等.软式内镜清洗擦拭材料规范使用的评价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9):47-50.
[6]黄茜,夏春华,张燕霞, 等.不同终末漂洗方法对软式内镜残留戊二醛清除效果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21):5001-5003,5018.
[7]刘华敏,沈燕,曹文秀.江阴市24所医院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现状调查[J].护理学报,2016,23(9):38-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