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实施方法与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2期   作者:李云
[导读] 探究人性化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实施方法与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护理方式差异将100例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50例,人性化护理),

        李云
        新乐市中医医院         河北省新乐市         050700

        【摘要】目的:探究人性化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实施方法与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护理方式差异将100例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50例,人性化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负面情绪评分、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行人性化护理对护理效果提升存在积极影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负面情绪改善以及护理满意度提升。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心血管内科;护理效果

        心血管内科是医院诊治心绞痛、心律不齐、心肌炎、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场所[1]。患者普遍具有基础疾病多、机体抵抗力低、发病年龄高、心理负担重、疼痛阈值低、疾病风险高等特征。因此,在接受治疗时,对临床护理具有较高要求,期望通过护理措施合理运用,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身心舒适度。既有研究表示,人性化护理适用于心血管内科护理,能够立足患者实际情况与护理需求,给予其人性化、全面化、舒适化的护理服务,使其充分感知到科室的人文关怀精神,树立疾病治疗信心,提高对临床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2]。鉴于此,本文以100例患者为例,就人性化护理的实施方法与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究,意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1资料及方法
1.1资料
        从医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住院患者中,按照纳入标准(心血管疾病确诊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与排除标准(存在精神障碍、认知障碍者;对护理依从性差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疾病、恶性肿瘤疾病者)选取100例进行研究。按照护理方式差异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49~79(56.63±4.33)岁;观察组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8~79(56.67±4.17)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为患者行生命体征指标监测、病情变化观察、用药管理、住院注意事项告知、病房日常巡视、出院健康指导等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为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包括:(1)人性化心理护理:即心血管内科患者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产生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且能够在有效沟通中掌握不良情绪形成原因,结合患者个性特征,选择适宜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如成功案例分享、病友支持、家属照料、娱乐活动正性情绪调动等。(2)人性化饮食护理:心血管内科疾病对患者饮食具有较高要求,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患者营养状况、饮食习惯,并根据其饮食要求制定健康饮食方案,给予患者针对性指导。通常以少盐、少油、低脂肪、易消化、营养丰富食物为主,也可适当进食具有疾病治疗功效的药膳辅助治疗。(3)人性化健康教育:了解患者对疾病成因、危害、并发症、治疗方法等认知情况,根据患者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选择适宜方法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如多媒体宣讲、海报宣传、宣传手册发放、床头反复叮嘱等。(4)人性化并发症护理:心血管内科疾病并发症较多,需要根据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进行针对性预防,包括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询问患者感受,指导患者清洁皮肤,鼓励患者适当锻炼,要求患者遵医按时用药等。
1.3观察指标
        生活质量评分(用健康调查简表评估,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评分越高)、负面情绪评分(用焦虑/抑郁量表评估,分数越高负面情绪越严重)、护理满意度(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超过50分视为满意,反之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计数资料用数(n)、百分率(%)描述,组间比较行t检验或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比;护理后观察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达到96.00%(4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0%(41/50)(P<0.05)。
3讨论
基于医疗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医院公益性大幅度提升,逐渐建立起服务主动性、调动积极性、保障持续性的新运行机制。对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方法等具有了更高追求。临床护理服务作为医疗卫生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追求高品质、高质量服务时,需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原则,明确患者对护理的需求,并以此为切入点落实行之有效护理服务措施,以最大程度满足患者需求,获得患者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高度肯定与支持。
就内科护理,尤其是心血管内科护理而言,其收治的患者自身体征、患者疾病特征、患者疾病治疗特征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科室护理难度较大,患者护理需求较多。就心血管内科主治疾病冠心病而言,患病群体多为40岁以上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或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患者,在治疗时不仅需要患者身心健康状况,也需要根据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冠心病类型、冠心病严重程度,综合分析治疗与护理方法。加之冠心病类型众多,不同患者治疗方法存在较大差异性,护理人员需要确保用药规范、合理、准确。此外,冠心病患者在治疗期间,易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脏性猝死等并发症,预防与治疗冠心病并发症成也是护理人员护理期间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既有研究表示,人性化护理将人文关怀精神引入护理实践,能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与要求,从其心理、情感、精神、生理、社会等多方面制定个体化护理措施,以全面满足患者对护理的需求。将人性化护理有效运用到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利于护理管理质量提升,利于护理不良事件规避,利于患者生存质量水平提高。在本研究中,护理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与负面情绪均有所改善,但相对而言,观察组改善效果更好,评分比较两组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人性化护理的科学运用,能够提高患者身心舒适度,降低疾病及其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存在的不利影响,减少患者紧张、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的产生,降低患者心理压力,便于患者健康恢复。同时,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人性化护理更能够满足患者护理需求,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可,维护好医院形象。
总而言之,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能够取得良好护理效果,可有效满足心血管内科护理要求,促进其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胡爽.人性化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实施方法与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4):190-191.
[2]孙晶.人性化服务在心血管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1):205-2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