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改善价值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2期   作者:钱露
[导读] 研究产妇在产后接受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0例
        钱露

        德阳第五医院 四川  德阳  618000  

        【摘要】 目的 研究产妇在产后接受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0例。对照组产后实施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产后在常规产科护理基础上,增加实施盆地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情况、盆底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产后住院总时间。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盆底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产后住院总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妇在产后接受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善盆底功能和生活质量,缩短产后住院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使护理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产妇;产后;盆底康复训练;护理干预;

        以往多数情况下会选择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健康宣教等方式对产妇在产后实施健康指导,针对性和全面性往往不是十分理想,在促进盆底功能恢复方面的实际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理想[1]。本文研究产妇在产后接受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4月-2020年4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0例。对照组经产妇13例,初产妇27例;孕周34-42周,平均39.8±2.5周;年龄19-37岁,平均25.7±0.8岁;自然分娩29例,剖宫产11例;早产8例,足月产22例;观察组经产妇15例,初产妇25例;孕周34-43周,平均39.5±2.2周;年龄19-36岁,平均25.4±0.9岁;自然分娩28例,剖宫产12例;早产6例,足月产24例。数据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产后实施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产后在常规产科护理基础上,增加实施盆地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在产后42小时指导产妇对盆底肌进行康复训练,在训练开始前,要将产妇盆底肌训练的目的、方法、作用、注意事项向产妇进行详细的讲解,以使训练的依从性和配合度得到显著提升,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指导产妇在站立、坐、半卧等自我感觉较为舒适的体位状态下,对肛门及尿道口进行提升、收缩、放松,每个动作的保持时间控制在8-13s之间,每组训练进行5-12次之间,每天进行3-6组训练,在卧位状态下指导患者进行吸气、弯曲并环抱双腿直至胸部,每天进行3次。配合进行腹肌和转体训练,腹肌训练方法为,在仰卧位状态下,首先指导产妇将双臂上举达到超过头部的程度,然后再逐渐的回放至躯体的两侧位置,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先深呼吸再以缓慢的速度呼气。转体训练方式为,产妇在膝跪位状态下,首先将双膝尽量分开,伸直肘部直至能够平放于床上,最后向左右两侧转体,每次训练的持续时间控制在10min,每天进行3次。
1.3 观察指标
        (1)护理满意度;(2)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3)不良反应情况;(4)盆底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产后住院总时间。


1.4 评价标准
        满意度:在患者出院当天,采用不记名打分问卷方式对满意度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60分不满意,≥80分满意,其余基本满意。
    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在护理前后评价,36个条目,共包括8个维度,共100分,分数高则生活质量好[2]。
1.5 数据处理方法
         P<0.0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进行X2检验和t检验,后者以(±s)的形式予以表示,以SPSS18.0软件处理所得相关数据。
2 结果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中12例患者对产后护理满意,18例基本满意,10例不满意,满意度达到75.0%;观察组中26例患者对产后护理满意,11例基本满意,3例不满意,满意度达到9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对照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分别为(66.86±4.15)分和(81.49±2.74)分,组内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分别为(65.52±5.27)分和(90.35±4.16)分,组内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1例(2.5%)不良反应,对照组6例(15.0%),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盆底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产后住院总时间
        观察组盆底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产后住院总时间分别为(3.10±0.26)d和(5.29±0.42)d,对照组分别为(6.38±0.67)d和(7.95±1.48)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妊娠及分娩的过程中,胎儿和子宫的不断增大、重力作用等相关因素,会使孕产妇的盆底肌肉及相关组织长时间受到压迫,导致盆底肌肉、组织受到一定的损伤,使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等不良事件的风险程度增加,其产后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产后阶段对产妇继续实施科学护理,对盆底功能的恢复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本次研究说明,产妇在产后接受盆底康复训练结合护理干预,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善盆底功能和生活质量,缩短产后住院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使护理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冯世萍,嵇秀明,夏珊敏,等. 基于“家庭为中心”孕产妇护理模式产科护士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5):650-654.
[2] 张娜,李红,门月玲,等.1162 例孕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康复训练效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8,33(7):1469-1472.
[3] 刘馨,邵琳,刘巍,等. 分析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训练对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的效果[J]. 中国妇幼保健,2018,33(11):2432-24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