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对皮下注射抗凝血剂患者减少皮下出血的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20/11/26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2期   作者:闫群群1 胡欣杰2 冯鸿雁1
[导读] 评价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对皮下注射抗凝血剂患者减少皮下出血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48例行抗凝血剂皮下注射患者按照注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
        闫群群1    胡欣杰2    冯鸿雁1
        1.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风湿免疫科  山东省青岛市  266000  2.山东省青岛市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急诊门诊  山东省青岛市             摘要:目的:评价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对皮下注射抗凝血剂患者减少皮下出血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48例行抗凝血剂皮下注射患者按照注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行常规质量控制)、实验组(结合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予以质量评价与改进),各24例。比较两组皮下出血情况及满意度。结果:相较对照组,实验组皮下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结论:在予以皮下注射抗凝血剂患者质量控制时结合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效果颇佳,利于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降低及满意度提高,可予以借鉴、推广。
关键词: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皮下注射抗凝血剂;皮下出血
        
        抗凝血剂可对血小板聚集予以抑制,从而避免血液凝固、血栓形成,为骨科、心血管外科等常用药物[1]。但在行皮下注射抗凝血剂时较易引发局部疼痛、出血等情况,进而增加患者痛苦而使患者抵触治疗,甚至影响整体疗效[2]。目前,临床尚无皮下注射抗凝血剂的统一操作标准及相关干预措施,须临床结合实际情况予以规范性防护。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48例行皮下注射抗凝血剂患者为例,分析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对皮下注射抗凝血剂患者减少皮下出血的效果,现做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48例行抗凝血剂皮下注射患者按照注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各24例。本研究已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符合皮下注射抗凝血剂指征,并均已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且已排除肾功能减退、血小板计数异常、凝血功能异常、有出血倾向等患者。其中,实验组有14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69.67±5.33)岁。对照组有15例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69.75±5.42)岁。经统计学计算后,两组患者的基础数据显示,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可予以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质量控制,即:定期记录、总结好皮下注射抗凝血剂问题,并经汇总、分析问题出现原因,予以针对性整改。实验组结合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予以质量评价与改进,即:按照国家护理质量控制中心编制的《护理敏感质量控制指标实用手册(2016版)》相关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管理皮下注射抗凝血剂患者皮下出血情况,具体为:(1)建立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管理小组,组长由本院护理部主任担任,主要负责培训组员及实行指标管理,由各科护士长予以组员二次相关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由护理部干食负责汇总、分析敏感质量指标数据。(2)对引发皮下出血的护理敏感质量指标进行筛选,并予以重点检测。本文研究中,主要筛选了如下几项敏感质量指标,即注射部位不当、同一位置反复注射、斜刺进针、按压力度与时间不当、针头斜面药液处理不当、针头过粗、推注速度过快或过慢等。

经过程指标、结果指标、步骤控制及最终评价等搜集、分析敏感指标,并持续改进不良注射情况。(3)加强敏感质量指标管理,做好护理清单落实,并及时记录好皮下出血发生情况及漏报情况,经小组讨论不断完善工作制度、注射标准。(4)每1季度进行一起大型讨论,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由组长负责对改进情况予以通报,各科室应相互借鉴,以此避免皮下出血情况发生。同时,应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以提高护理人员注射质量。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皮下出血情况及满意度。满意度经我院自制问卷调查,总分100分,满意为85分以上,一般为65-85分,不满意为65分以下,满意度为满意率+一般率。
1.4 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学软件SPSS22.0处理研究数据,资料描述形式:计数资料为n(%),计量资料为(±s);差异检验:计数资料为χ2,计量资料为t;P<0.05表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皮下出血情况
        实验组、对照组各注射324次、322次。其中,实验组、对照组各有26次(8.02%)、77次(23.91%)发生皮下出血情况。相较对照组,实验组皮下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χ2=30.420)。
2.2 对比两组满意度
        实验组满意、一般、不满意例数分别为17例、6例、1例,满意度为95.83%;对照组满意、一般、不满意例数分别为11例、7例、6例,满意度为75.00%。相较对照组,实验组满意度更高,比较有差异性(P<0.05,χ2=4.181,P=0.041)。
3 讨论
        皮下出血、疼痛及硬结为皮下注射抗凝血剂后的常见不良反应,若过重甚至可引发腹壁大面积血肿而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引发护患矛盾、医疗纠纷[3]。临床分析认为,皮下注射抗凝血剂出现皮下出血主要与注射部位不当、同一位置反复注射、斜刺进针、按压力度与时间不当、针头斜面药液处理不当、针头过粗、推注速度过快或过慢等有关。因此,须临床强化皮下注射抗凝血剂标准,不断提高护理操作准确性,从而降低皮下出血可能。
        本文研究中,笔者予以了实验组患者结合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予以质量评价与改进,研究结果显示,相较对照组,实验组皮下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提示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利于皮下注射抗凝血剂患者皮下出血情况发生。这是因为,经对皮下注射抗凝血剂护理质量重要指标及步骤的动态监控,可使护理人员在行皮下注射抗凝血剂时更为规范、标准,更利于临床经监测不断改进皮下注射抗凝血剂护理不当之处,从而提高整体注射质量。
        综上所述,在予以皮下注射抗凝血剂患者质量控制时结合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效果颇佳,利于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降低及满意度提高,可予以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桂梅.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在不良事件管理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07):36-37.
[2]万秋红,王慧琴.集束化护理干预在减少皮下注射抗凝剂不良反应中的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6):95-97.
[3]高丽霞,王瑶,蒋彩霞,刘君肖.品管圈管理对皮下注射抗凝剂患者皮下出血的作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14):110-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