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华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十三小学景福分校750001
摘要:小学阶段的教育重在启蒙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思政教育不仅体现在思想品德学科中,更要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才能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语文是学生的母语学科,通过课本教材的深入解读,教师可以发掘出许多思政教育的内容,促进学生的吸收与理解,塑造学生的人文品格。本文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题,对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的策略予以研究和分析,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思政教育
引言:思政教育是指思想品德政治教育,其根本目标在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小学阶段的思政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而语文学科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且教学资源较为丰富,将思政教育与语文学科联系在一起,可以充分体现出思政教育对小学生的教育优势。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中要想充分的体现思政教育色彩,教师应从教材中的课文进行分析,选择适宜的契入点引入思政教育元素,使学生能更好的吸收思政教育和语文学科的知识。
一、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知识,寻找思想教育的元素
在新时代的教育工作中,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中小学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要树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每个学科的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学实践方向,以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作为引入思政教育元素的基础,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研究,分析文章的内容知识点,再将语文学科的知识与思想政治知识联系在一起,带领学生一同去探索、一同去发现,才能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感悟,使学生对思政教育具备更深层的理解。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的教学中,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小时候读书时的故事,当“先生”问他为什么要读书时,他的回答与其他的学生是不同的,说明学生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在读书路上为之努力,才能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针对文章的主题向学生提问,如“想一想你为什么读书?”学生在阅读本篇课文之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故事影响,在树立人生理想时,也会从国家、民族的角度考虑,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这对于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而言时非常有益的[1]。
二、优化语文课堂的教育内容,紧握思政教育实际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为时尚早,学生的年龄较小对这一理念的认知无法达到理想的水平,这种观念是有所根据的,但教师也往往忽略了学生思想的可塑性。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对事物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但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速度较快,所以教师要找对方法、用对方法,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在《延安,我把你追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文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一些课外的红色教育资源,播放了一些珍贵的历史影响资料,向学生介绍了有关“延安”这一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相关故事。教材中的知识是根,而课外的教育资源为引,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了更多的文化资源,并紧密的联系到思政教育的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革命前辈为解放事业贡献了许许多多的生命,所以现在的学生要懂得感恩、珍惜学习的机会、热爱祖国[2]。
三、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强化思政教育水平
教师要将语文知识内容与思政教育要素有机的统一起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引领,才能够达到理想的育人目标。教师身为教育工作的引导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对学生品格的塑造,为学生的人生带来正确的指引,所以教师所融入的思政教育要素要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如在《墨梅》的学习中,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我国传统文化“花中四君子”的内容,让学生积累一些文化常识。“花中四君子”包括“梅兰竹菊”,之所以将这四种花草比作“君子”,是因为他们在古人的眼中代表着良好的品格,“梅”象征着不畏严寒的傲骨;兰,象征着高洁于世的淡雅;竹,象征着挺立于世的坚毅;菊,象征着不流于污的隐逸。在讲解“花中四君子”的内容时,教师向学生渗透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教育元素,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累,又可对学生起到思政教育的作用。
结束语:思政教育的力量在现代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的引入思政教育元素,能够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知识教育的内涵,提升学生对思想品德的认知。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要注重对语文课程中思政教育内容的发掘,立足学生的学习基础,寻找可用于课堂的思政要素,并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将思政教育合理的渗透于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樊莉.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贵州教育,2020(13):15-16.
[2]张佩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融入的策略分析[J].新课程(中),2019(07):3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