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琴
浙江省杭州市周浦中学 310024
【摘要】 以深度学习作为理论支撑,引领学生从内心需求出发进行深度学习。学生以单元作业打卡为载体,借助读、述、背的方式,形成语感;从汇合、整编再到应用迁移,完成知识储备;进而通过引、联、评的方式,深化理解,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关键词】深度学习 单元作业 作业设计
统编教材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语言、审美、思维和文化等多维度构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些素养储备着为学生进入社会、融入群体做基础。学习具有个性化,将零散的知识容器化,唤醒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用心,进而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与思维模式。这个过程需要深度学习这个媒介发挥其作用。
深度学习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引领学生从内心需求中学习、体验,形成自己的学习特色与学习习惯,架构自我的系统结构。笔者以单元作业为基点,从学生的深度思维和体验入手,在迁移与运用中,学生内化教学内容,外呈教学成品。
图一:深度学习与单元作业设计关系理解
基于此,笔者以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为例,探究如何以“作业”为媒走向“深”处。
一、拆、分、合——形成语感
汉语的音乐性是汉语区别于西方语言的一大特点,其独特的语言运用将汉语的音乐性变成了现实,而汉语特有的节奏感让朗读变得更为有趣。纵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后作业要求,每篇课文都有“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认真读课文”“熟读课文”等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朗读是学习点之一,也是形成语感的触发点与爆破点。基于此,用各种趣味性的方式去形成自己的语感。
(一)拆读
熟读古文是学习古文的前奏,如何让这个前奏变得有效而有趣,就以改变朗读方式开始。
1.选段——联读
日常教学中,老师布置朗读作业是以单篇为主。据此,笔者以单元朗读为内容,且提前一周布置该项预习作业:有记录,有选择。
(二)叙述
在熟读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储备和自学工具,能够讲述内容,且是在自己喜欢讲的基础上实行。用考级晋级的形式,从句到段到篇。
1.以句——单述。不同层级的学生对于文言知识的掌握是有很大差别的。部分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是非常低的。减低难度,选取文章中的某一句或都几句,讲述大概的意思,并且在每篇课文中记录下每次不同的句子数量。一篇文章句子分述到一定数量后,就以段位单位展开。
2.以段——复述。以段落为单位来分述其大致的意思,这是第二层级。这是对前面学习的突破,也是自我进步的一种具体展现。学生在这个层级上会特别有成就感,相对来说难易程度刚好适中。
3.以篇——合述。以篇讲述其大意,这是最高等级。这往往是班里语文基础比较突出的学生,或者是比较认真的学生直接可以冲击顶峰的一个项目。
(三)背诵
朗读培养语感,背诵巩固语感。本单元课后都有“背诵课文”。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生发点,学生主动接纳知识,用头脑和心灵去模拟,形成独特的自我感观,以此形成进阶式学习模式。
1.段落——选背。古诗文背诵,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降低难度,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点,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能力。介于此,笔者通过段落打卡,随时背诵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短时记忆在这活动中发挥很大功能,提升学生兴趣。
2.整篇——趣背。从段到篇,从少到多,从单一到成文,这本身就是一个思维继续的过程。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不同的表现中形成自己的背诵模式。段是单一的,篇是多维的;段是单线思维的,篇是组合思维的。从段落背诵到成篇背诵,这就是一种思维的再深入与再强化的过程。
3.单元——赛背。以每篇课文的背诵为落实点,可对于语文素养较高的或记忆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有挑战自我的机会。就以单元为例,以一次性背诵本单元古诗文为比赛内容,设置擂台,挑战速度与容量。擂主可以用与本单元相关的课外古诗文来捍卫自己的地位,呈现深度学习的成果。
二、汇、整、迁——储备知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标已经明确指出“注重积累”,在每篇课文后面的“积累拓展”中,都有关于积累的字词的题目,如“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的区别”,“古代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看看不同在哪里。”这些“积累拓展”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要求。“积累”正是深度学习“多维目标”之“深”的特征之一,它能有效化解传统文言文学习中关于字词积累的碎片化、单一化及识记化的尴尬。
(一)汇合
1. 同类之汇。八下第三单元的文言文虽然篇幅不大,但是需要学生积累的实词是非常多的。这些需要积累的实词,在文章中也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实词可以牵起文章的主线,或者是可以感知作者的情感,更或者是可以让学生想象其呈现的画面。鉴于此,笔者在这个单元里设计了以下作业:
[作业任务1] 第三单元的文章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内容不同,却都能让我们有一种美的感染。请同学们归纳出每篇文章里能让我们有这种美的感染的词。
学生小张:缘 穷 乐 尤 徐 绝 流 ……
【作业任务2】 小花在学习了第三单元的文言文之后很开心,想把自己所学到的一些新的关于描写环境的词语告诉自己在国外留学的好朋友,请同学们帮助小花归纳一些描写环境的词语。
学生小红: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如鸣佩环 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 ……
教师布置作业不仅能积累,还能形成学生自己的语言体系,进而重构知识体系。用活动的形式来布置作业,学生有一种新奇感与自我突破感。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以呈现。
2. 变化之汇。“文言文所包含的信息类型,可以归纳为四种,即言、文、章、道。言,即古文字材料信息,包括古文字结构、古文字字义、古汉语语法现象、文言文阅读的语感与技能;文,即、、、、、、”我们可以认识到文字在古文中的意义之广,成分之重。很多文字在经历了年代的演化之后,它的意义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鉴于此,笔者以专题活动的形式在积累本上记录自己的发现,提升学生的认知度。
【作业任务3】 本单元的文章中有很多字的意思是很丰富的。相同的字有不同的意思,不同的字也竟有相同的意思;一个字原来的意思和我们现在的意思有很大的区别,还有的字原来的意思现在也一直在用;各种不同的字的变化在本单元中有非常丰富的变化,请本单元中意思上有变化的字找出来,并写上其意义。
温馨提示:如果你在整理完某一类的字的意思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那请你一定要写下来,我们可以一起分析。(如果你把自己的这些发现写下来了,那可有惊喜哦)
3. 段篇之汇。学生积累一些字词之后如何检测其是否掌握?如何让这些积累的字词成为学生自己的一部分?通过运用,学生利用这些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作业任务4】 我们已经把第三单元的字词都已经积累好了,我们会发现很多字词经常出现在课外文言文之中,我们一起做个有心的人,把这些变化的字词也一起记录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外阅读包括七年级开始的考试内容中关于文言文部分,学生可以做一个系统地归类。通过这个方式,学生把原来零散的孤立的单一的字词集合起来。对所有接触过的文言文,有了梳理的过程,这也是一种理解与提升。
(二)整理
1. 语文知识整合。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组成部分。统编教材中把语文知识分散于单元篇章中,强调随文落实知识。如八上中放入了“文言实词和虚词之的用法”这一知识点,又散落于各册书之中的语文知识有“常有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句的翻译和特殊句式”。这些也是分散于学生的头脑中且不成体系。借助于单元整合的形式,探究其特色,成为学生带有自我特征的知识体系。
【作业任务5】 整理本单元出现的特殊句式,用现代汉语翻译,并说说这类句子的特点。
2. 传统文化归类。传统文化是非常值得我们传承的一个体系,它传递着优秀的民族特征。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传统文化是散落于各个篇章之中的。既有对作家的再理解与再体会,又有对作品的深度解读。据此,笔者在让学生以传统文化中的某个关键词为切入点,整理文中出现的相关传统文化。
【作业任务6】 根据本单元出现的相关传统文化知识,请做具体的归类与整理。
3. 文体特点归一。本单元的三篇文言文都是以“记”为名,但其写法各不相同。不同在哪里,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去区分。学生通过分析文本内容,了解篇章形式上的特点,进而重视文体特征。
【作业任务7】 本单元三篇文章都以“记”为名,但各有不同,根据文本内容,请分析“记”的不同特点。
(三)迁移
1. 内究之迁。在本单元的作品中,我们一直对《桃花源记》津津乐道。到底是有什么样的内在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去喜欢去传承去追随呢?文章内在的精神积淀就是我们要探寻的目标。根据课文外加课外资料,学生探究其内在的深意。
【作业任务8】 阅读《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桃花源诗》等作品,探究《桃花源记》让我们后人喜欢的原因。
2. 外化之迁。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既有对前人的传承,又有突破性的发展。除本单元的这篇文章之外,他还有非常有名的“永州八记”。他的作品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如袁宏道《满井游记》、姚鼐《登泰山记》等,这些作品在其基础之上,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色。据此,彼此设计了以下作业:
【作业任务9】 阅读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袁宏道《满井游记》、姚鼐《登泰山记》等作品,分析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风格。
3. 同代之迁。本单元出现了柳宗元,我们一定会想到七下《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很亲密。柳宗元虽祖上家世显赫,自己也是年少得志;但到了他父亲这辈起,家业开始走下坡路。柳宗元便背负了振兴家业的重任。而年长的刘禹锡,无论家世还是科举,都是属于大器晚成型。他们关系甚好,还一起遭遇了被贬。可最终的结局却截然相反。这也许从他俩的一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探寻到一些原因。据此,笔者设计了以下作业:
【作业任务10】 柳和刘两人的遭遇很相似,但最终柳宗元四十多岁就去世,而刘禹锡能够活到七十多,并且在晚年还能归京做官,探究其原因。
《从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对比中,我明白···》
三、 引、联、评——拓展思维
从课标中,我们感知发展学生思维在我们的教学过程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各种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会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高阶思维。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设计符合学生需求、本校特点及单元学科特色的作业,来巩固和提升学生思维。用整合性的知识系统运用于现实生活中,以便得以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这将是实践与应用的完整体系。以某一领域为中心,用相关的知识作为围绕的点,借助各个点,完成相关联的任务。在这过程中,各种思维方式,由低到高逐层形成。多角度,多思维,综合运用,提升思维,形成符合学生个性化的高阶思维习惯与思维模式。
(一)引连
1. 引图文。形象思维借助于表象和直观来解决问题。它包含着再现性形象思维和创作性形象思维。借助于图文转换的形式,既可在原文基础上,再现文本内容。再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加入个性化理解,让再现性思维成为创作性思维的支架。据此,《桃花源记》中有一幅非常直观的图画,学生利用这幅图画可以帮助理解,开拓思维。
【作业任务11】 根据《桃花源记》课文中的配图,请叙述此图内容。
【作业任务12】 根据《核舟记》的内容,请用图画的形式叙述本文内容。
2. 引兴比。比兴在中国古典诗文中运用广泛。它借助一种事物的启发或一类事物的启发而表现另一类事物内涵的艺术思维方式。两者间呈现的内容与联想、想象、象征等相关联。在八下第三单元里,《诗经》里的经典作品首次和学生们见面,《诗经》广泛运用兴比。笔者就想以此为范本,通过作业任务的方式来训练发散思维。
【作业任务13】 在阅读《关雎》之后,我们发现本诗是一个痴情的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情。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用“兴”呈“比”的意义;通过想象,我们说说看到雎鸠后会想到女子的哪些场景?
3. 引比较。本单元出现的陶渊明和柳宗元,虽然处于不同时代,但多有生活山野的经历。只是陶渊明经常是自己主动辞职,而柳宗元一心为朝分忧,却一贬再贬。在我们学习到的古诗文中,学生们整理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文人墨客总逃不脱被贬的命运。陶渊明和柳宗元只是其中的代表而已。据此,笔者设计了以下作业:
【作业设计14】 以陶渊明和柳宗元为例,分析古代文人墨客被贬的原因。
(二) 联想
1. 联体裁。统编教材文言文选文类型很丰富,如“书”“说”“记”“表”等。不同的文体能体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与实用性。以八下第三单元为例,它是以“记”这文体为主的,而八上是以“书”和“说”为主的文体。学生们对其不同的特点需要有自己的整理。以此,笔者设计以下作业:
【作业任务15】 初中阶段所学的文章为例,以“书”“说”“记”为不同的文体,我们一起探究其各自的特点。
2. 联补白。我们可从文章的各种细节描写中感受到文章的特色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可从留下的空白中感受其更为深层的情感特点。亦或从文眼,从题眼中,分析其隐藏的部分。就在八下第三单元的内容中,我们可以从一些隐性的内容中找到其中的价值。
【作业任务16】 在单元学习中,都有一些关于景物的描写,看看景物描写的背后有怎么样的内涵,作者想要表述什么样的情感?比如《桃花源记》中,作者在描写桃花源里面的景物时,主要以描写人物的一些活动为主?这是为什么吗?再比如《小石潭记》中,作者在结尾的时候写了一起同游的人,可在游玩的过程中,对于这些一起游玩的人没有任何描写,这又是为什么?以此为例,寻找本单元的留白。
3. 联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听说读写融为一体。这些内容该是一个整体,且互相补充,相向而生,共同提升。就八下第三单元“积累拓展”的内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每篇课文具有的深度思维与内容提示,从点出发,连接各面。在此基础上,设计以写作为主的作业显得尤为必要。
【作业任务17】 该单元是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在学习以后,你对这《诗经》有怎么样的感觉?你还阅读了《诗经》中的哪些作品,你肯定有自己的感受,请写下来。《从<诗经>中,我读到了、、、、、、》
(三)评价
1. 个人单评。评价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统编教材随文编排了“知识体系”,这既是学习内容,也是评价内容。八下第三单元渗入了“学写读后感”,与第三单元的内容相联系,笔者设计了相应的随文读感。
【作业任务18】 以本单元三篇文言文为载体,选择其中一篇,确定感触最深的一点,写出自己的感受,200字以上。
2. 小组合评。部编教材编排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文言文也不例外。在本单元中,《核舟记》是属于自读课文。运用想象的阅读策略,学生充分利用文本内容,通过扩充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等,演绎人物和聚赏景的场景。
【作业任务19】 选取“泛赤壁”场景,写一个情景剧,描绘三人泛舟之景。
3.班级展评。单元教学之后,检测性的评价可以用纸质考试的形式来呈现。如果从家校合作的中,从家长参与中,我们可以感知学生的学习状况。据此,以录音的形式来完成回家作业,然后把作业交在班级微信群里,学生、家长、老师可以随时听阅,随时评价。
【作业任务20】 学习完第三单元,你从本单元中收获了什么?可以是背诵,可以是积累,可以是自己的理解等等,用微信录音的形式交此作业。有学生、家长、老师一起批阅、点评。
在统编教材课后作业的基础上,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了相应的改变。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完成相应的内容;从文言文学习的方式来看,部分学生有意识地养成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文言文的方式;从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来看,学生的畏难情绪减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加了;从考试情况来看,有很多学生在文言文阅读的得分率有了提升。单元作业的设计以思考为起点,以落实为积淀,部分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在接下来的教学研究过程中,笔者会循着已有的方法不断探究。
参考文献:
【1】温儒敏 《温儒敏语文讲习录》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年8月
【2】 章新其 《“浙江省中小学学科建议”案例解读》 浙江教育出版2019年9月
【3】 刘月霞 郭华编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9年11月
【4】李松林 贺慧 张燕 《深度学习究竟是什么样的学习》 教育科学研究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