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妮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丽阳小学 3230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提升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越来越成为教育教学工作关注与研究的重点。然而,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应试教育的观念仍然占据上风,只是从表面上的解题技巧入手,而忽略对小学生解题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实质性培养与提升,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既定的教学框架下必定会受到约束,因此,本文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解数学题目时,大多推崇熟能生巧,认为只要多做相同类型的数学题目,学生在遇见相应的题目时,就可以很顺利地答出来。而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大部分的学生只能解决和平时练习相似的题目,只要题目稍微出现一些没见过的数学要求,他们就会变得一筹莫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的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
一、重视审题习惯的培养,奠定解决问题的基础
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是审题。学生不能顺利且正确地解决数学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充分的审题准备和良好的审题习惯。小学数学教师要意识到良好的审题习惯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引导学生先从题目的表面信息入手,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再寻找已知信息并对其进行整合,找到有效数学信息的数量关系,达到正确理解题意,为之后解决问题奠定基础。例如,“小数乘法"单元中,计算“月球到地球距离"的例题,要求学生运用小数乘法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题目,为真正把握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信息奠定基础。其中,“地球直径是1.28万千米,而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则是地球直径的30倍"提供了主要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并讲一讲他们从这句话中获得了什么样的信息,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在草稿纸上列出对应的数量关系,即“地球直径×30=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在此基础之上,将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的处理从而获得明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学会自我思考不仅是对数学的学习,对于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甚至进入社会后对各项事物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一个可以独立思考的人比不会思考的人具备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思路。一个人的自我思考能力会陪伴一个人一生,不仅对学习上,更是对生活的各方面都会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对数学课堂来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数学本身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老师可以在每次学习新的知识前让学生自己提前学习,查找资料,进行思考、分析,尝试理解问题。在每堂数学课后老师可以留下一个与该堂课的学习相关的小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和解决。这样不仅加强了师生之间在学习方面的互动,更增强了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要想培养学生更好的自我思考的能力,老师在课堂上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不要一个问题出来马上给出答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例如,面对一些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的应用题老师可以先行给出答案,但不要忙于分析,让学生自己分析和思考,最后由老师解答。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印象,同时还在过程中锻炼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创设良好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为配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点都是浅显易懂的,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中的知识点编排与展示都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是生活中常见、可用得上的知识。
所以教师在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时更要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与思维发展需求,符合学生认知与兴趣爱好,才能让设计的问题情境更合适、富有趣味性,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并引起共鸣。同时要认识到,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同,兴趣爱好及关注点都大不相同,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更喜爱“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高年级的学生则更喜欢身边发生的时事热点类事件。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动态把握,让知识点融入生活化元素或生活经验实例。例如,在《百分数的意义》一课讲授时,教学目标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感受百分数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乐趣。我创设实操性的问题情境,拿出A、B两个水杯,装上同等的水量,在A水杯加入一勺盐,在B水杯加入半勺盐,然后问:“哪杯盐水更咸?”让学生通过这个实际演示过程的观察然后思考,再尝一尝,得到结论:“水量相同的情况下,盐放得多的水更咸”,然后再分组讨论:“如何表示出哪杯盐水咸呢?”将问题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中,让学生更容易投入,找到问题解决办法,将知识点内化吸收。
四、知识构建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时,学生会形成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基本掌握了数学性质之后,就需要对所学性质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从而加深理解。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水平,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让学生在以后学种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可以快速地做出反应,并能正确解决。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含义时,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让学生初步接触函数思想。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在ppt上进行一道例题的展示,居委会张阿姨负责小区水费的收缴工作,下面是她统计的某单元6户人家的用水情况:小明家用水量3吨,水费为9元。小赵家用水量为5吨,水费为18元。小李家用水量9吨,水费27元。小刘家用水量6吨,水费为18元。教师向学生展示单元用户的用水表格,让学生观察用水量和水费之间的关联。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会发现在每立方米水不变的情况下,用水量越多,要付的水费就越多,用水量和水费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函数思想,从而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规律,总结数学规律。
五、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加强解题方法的归纳
要想真正提升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师一定要注意督促学生对相关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反思,并与其他学生分享,最终实现正确运用数学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教学中,“植树问题"实际上代表某一类型的问题,教师可以提供多个题目,组织学生共同探究解决的途径。创设直观教学情境,面对“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以及“两端都种"的三种情况时,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分别应该怎样处理;之后,教师再对相关的解题方法进行详细指导。在教学结尾处留出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条件不同解决方法就不同的规律,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以便于在今后遇到同类问题时能够高效、准确地解答。
结束语
小学生年龄尚小,身心特征具有特殊性,思维与智力尚待完善发育,同时小学数学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格外注意。小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能力的提升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具有长期性,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付常新.探究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农家参谋,2019(16):297.
[2]张文霞.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育刍议[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9,19(03):45-48.
[3]张传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9(17):123.
[4]陈阳慧.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组成及培养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7,4(43):326-327.
[5]吉智深.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的理解、编写与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3):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