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幼露
余姚市第二中学 315400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践行地理课堂“乡土化”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能帮助学生结合家国特色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培养乡土情怀。要实现地理教学“乡土化”,可将具体某一课内容做为载体,通过以乡土历史引人入胜、围绕社会热点展开内容、展望未来使主题升华等具体路径。
关键词:地理教学;乡土化;区域认知
前言
地理作为一门以研究人类生存环境、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内容重点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落实核心素养的同时,地理课堂中也渗透着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本文以湘教版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第六章中 “我国的海洋权益”一课为例,将该课内容作为载体,展开关于地理教学“乡土化”的路径探讨。
一、以乡土历史引人入胜
课堂导入部分,可以通过乡土历史事迹引人入胜。首先是课堂导入部分,本校多数学生的家乡宁波本身就是一个沿海城市,且海防历史悠久,附近不少地名起源于维护海洋权益的海防建设事迹。因此,本课导入可从学生熟悉的地名入手,展示清代宁波地图,图中圈出临山卫、观海卫、龙山所等学生熟悉的地名,简单讲解 “卫”、“所”的意思,让学生知道明清时期家乡政府已开始重视海洋权益与海洋防御。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海洋权益主要包括哪一些?海洋争端层出不穷,该如何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在学生积极的回答中,进入课堂的主要内容,即我国海洋权益的讲解。
导入涉及家乡历史,以地图形式呈现,简单提及周边部分地名的来源以及明清时期的宁波海防故事,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沿海地图,加深对家乡的认识,激发对家乡历史的求知欲以及对海洋权益的好奇心,同时体现了对地理核心素养中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要注意的是,在讲解过程中要简略明了,不宜喧宾夺主。
二、围绕时事热点展开内容
“我国的海洋权益”一课的主要内容为我国海洋权益的内容、如何维护海洋权益、维护海洋权益的目的等。
为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兴趣感、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可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提前搜集有关家乡或国家海洋权益遭到侵犯或维护海洋权益的重大事件新闻,用于课堂交流展示。
课堂展开时,可先对基础性的概念及知识背景进行讲解,再依托课本内容,围绕重要的时事热点展开讨论,深入了解课本内容的同时,加深对家乡历史或国家热点新闻的认识。例如,要求学生知道主要的海洋权益包括哪些,可以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我国的海洋权益”,让学生意识到,随着时代进步,到了当代海洋权益日益明确,保护海洋权益的任务更加艰巨。
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与总结后,可顺势提问:“我国的海洋权益是法律给予的,神圣不可侵犯,但是近年来,我们经常听到别国侵犯我国海洋权益的新闻。请小组讨论、分享这方面的新闻事件,并深入思考,我国为什么要维护海洋权益?”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课文,结合课前搜集的相关新闻,交流别国侵犯我国海洋权益或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时事新闻。还可以简单结合马汉海权论的主要观点,总结出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目的。此外,展示黄岩岛及钓鱼岛图片和各类海底资源的图片,对海洋资源进行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海洋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展望未来使主题升华
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说过,“教育即为未来人的完美生活作准备”。课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能让人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人们在回顾、总结过去的同时,也应展望未来、思考未来发展,让已有知识为策划未来服务。鉴于这一点,课堂最后可抛出关于未来海洋资源开发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升华主题。
例如,在这一课中,从人地协调的角度出发,可将议题设置为:开发海洋资源不仅难度大,也会影响海洋生态环境,而新资源的开发又需要投入大量的科技和时间。那么你认为,人们在坚决维护本国海洋权益的同时,该如何利用好海洋资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未来呢?作为学生,我们可以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什么事呢?” 让学生知道海岛争端其实也是资源的争夺,从而初步培养学生为人类未来出谋划策的主人翁意识。
该课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的同时,将乡土情怀的培养作为本课的主要德育目标,并引发学生对家乡和社会未来发展的思考。实施过程中,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家乡地名及历史进行课堂导入,引人入胜,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家乡;围绕着国家时事新闻展开主要内容的讲解,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关注与认识国家发生的重要事件;展开对未来资源利用的议题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主人翁意识。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可以借鉴上方式尝试落实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Ⅱ 海洋地理[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6)
[2] 王民,高翠微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地理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