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动”联合 构建小学低段数学“乐”课堂

发表时间:2020/11/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3期   作者:郑翩翩
[导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亦有此三层境界——知 、好、 乐。即,懂得学习、喜爱学习和以学习为乐趣。放眼现下的数学课堂虽然不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科知识,

        郑翩翩
        浦江县黄宅镇第二小学 322200
        【内容摘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亦有此三层境界——知 、好、 乐。即,懂得学习、喜爱学习和以学习为乐趣。放眼现下的数学课堂虽然不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科知识,但是在课堂中还是觉得缺失点灵动,缺少多种感官地协同参与,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探究、交流互动,实在难登“乐学”之境。基于此现状,我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致力于“三动”教学实践。即,积极开启活跃的思维活动,努力调动多感官协同作用,高效能地组织“互教、互学、互帮”合作探究交流互动,努力打造乐学课堂。并且力争课堂上实现“三动”联合,从而构建小学低段数学的“乐”课堂。
【关键词】 低段数学  “三动”  联合  乐学    
一、 课堂观察  发现“缺乐”之症状
        参加工作以来,多次参加过的教研活动或培训听课,其中不乏优质的、活跃的、高效的课例。也有不少课说真的实在不敢恭维。后来学会了些许课堂观察的方法,有意比较了“优质课”和“低劣课”的差异,发现了一些“玄机”:一个“动”就可以区分优劣。低效的课堂往往少“动”,缺少“动”学生在学习过程无法以动促乐,从而导致学中缺“乐”。
        1.少思维的跃动:无趣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较低,脱离了生活情境和具体的活动,数学学习就会变得困难。在现今的数学课堂中,许多教师仍是依照传统在教学,讲解的知识并不能让学生能听得懂。教师先讲解,学生后练习,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关键在于学生对课本知识不感兴趣,从“不想听”慢慢变到“听不懂”,课堂里缺少了数学思维的参与。逐渐地,他们的数学课变得乏味无趣,没有思维参与的数学课堂,怎能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快乐?
        2.少感官的协动:无味
        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无意注意为主,在数学课堂上往往凭兴趣来选择性地听课。观察现今的数学课堂,教师一味的只顾自己在讲台上讲题,甚至相同的内容重复讲,让学生死板地坐着听,学生缺乏多种感官体验地参与,学了做,做了错,错了还是错。学习的知识不够透彻,永远停留在知识的表层。逐渐地,他们数学能力得不到发展,老师说得很累,学生听得也累,怎能让他们感到学习的快乐?
         二、思维跃动  营造“乐学”之氛围
        1.领会教材意图  遵循教学规律
        研究教材的编排顺序,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学生的知识认知规律和过程。教材中的“搭一搭”“摆一摆”“认一认”等教学板块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编排。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班级内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
        2.从无声到有声  让思维表现化
        思维是无声的,是一种心理活动的体现。虽说思维是无声的,但语言却是它的外衣,思维表达往往是借助语言为载体外显出来。教师应当重视语言在课堂中所起到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适当地引导孩子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思维的过程。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不断得到深化。


     三、多感协动  激发“乐学”之情绪
        1.眼观清楚是基本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百闻不如一见。在课堂上最基本的要点在于要会仔细观察,通过观察学生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乐趣。如:教学观察物体“看一看”时,需要学生直观的去观察实物的各个方向的几个面。此时,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适时引导学生亲自用眼睛去观察,并思考其中的不同,在此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眼观清楚是最为基本的要素之一。
        2.耳听仔细为要务
        耳朵的倾听是数学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中间环节。只有学生真正会倾听,才能够对听到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然后才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巩固、应用……听的内容不单单是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同时也包含同学的不同见解。倾听不单单是听,还要能够从听到的众多信息量中提取出有效信息。  
          3.勤快动手利获得
        课堂中光说不练,远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只有将看到的、听到的亲手实践才能够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就算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也只是单纯的记忆;耳朵听到的内容,没有通过实践也无法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只有动手操作,才能真正地体验过程,将课堂上的知识内化并提炼融合形成技能。
        4.感官齐力效果佳
        当然课堂不可能是单一死板机械的,必然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如:在教学“认 1-9 数字”时 ,先动眼观察这些数字像生活中的什么,再动口表达编出 “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会游泳、“3”像耳朵听声音等顺口溜,最后动手操作,加深记忆。一年级小学生边唱边写,兴趣高,记得牢。类似例子还很多,只要教者善于发掘,巧设悬念,不仅可激发兴趣,还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发展思维能力。
        让他们的多种感官体验共同参与实践一定比老师一遍遍地重复讲解有效果得多,低段学生年级小,自觉性差,好动,让他们死板地坐着听课实在为难他们,教师何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组织需要多种感官体验的学习活动,将他们从死板沉闷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多种感官体验促进思维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这便是“乐学”课堂最好的养分。
        四、合作互动  体验“乐学”之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合作性学习的开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主观的能动性,也能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早有专家定义了合作学习: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群体,以合作为手段,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所有的小组一起来解决。一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想必就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老师再进行点拨、引导,共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师生、生生之间进行高效交流合作,以求共同进步。
         
        上一堂成功的课,是每一位教师之所求。一节成功的课应该是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听着舒服,学着不累,学生在课堂上有着一股“乐学”的劲儿。虽从教时间不长,但我深有体会的是:如果你教得很费力,学生学得很艰辛,那这节课无疑是失败的。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有思维的跃动,多感官的协动以及合作的互动,从而达到“知学”“好学”的目标,最终攀登“乐学”之境。让每一个学生的在数学课堂中,以动促思、以动促学、以动促乐,让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因动而乐。

【参考文献】
[1] 阎红煜,《营造氛围 自主探索》,《甘肃教育》, 2003
[2] 冯桂群,《借助“三全参与”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0
[3] 曾建师,《打造精彩课堂,凸显创新理念――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考试周刊》, 2015
[4] 吕星宇,《出声思考在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教育学刊》, 2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