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芳
浙江省嘉兴市 海盐县行知中学 314300
【摘要】:中国的民歌艺术历史悠久,蕴含深厚的精神内涵,在我们初中的音乐教材中,占据重要的比例,它贯穿整个初中阶段的音乐学习。本文将探寻民歌的精神内涵作为民歌教学的核心,追本溯源,展开探究。以聚焦民歌核心立意,提升作品精神内涵为重点,构建二维教学路径,带领学生体验一场民歌音乐的深度之旅,以此,开辟出一条民歌教学的新路径。并通过外化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内化精神文化积淀两个维度,最终达成对民族音乐的文化理解和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关键词】民歌艺术;精神内涵;文化自信;教学路径
民歌艺术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和风俗,为我们的人文学科提供了宝贵的研究价值。民歌教学最终的目的,不是简单的会听、会唱,而是通过民歌这种艺术形式,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建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的民歌艺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我们初中音乐教材中的布局占有重要比例,贯穿整个初中阶段的音乐学习,每一册教材中,都有一到两个单元涉及中国的民歌教学,可见它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歌的种类、题材、内容和形式也都各具特色,加之大部分歌曲都经历了历史的洗礼,才流传至今,为了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许多民歌做到了以原生态的形式呈现,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当代的青少年,在时间和空间上恰恰产生了一定的距离,给我们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心理学表明,人们接受陌生的事物,都需要一定的心理转化过程,但我们课堂时间有限,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快速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本文将通过解锁民歌的精神内涵入手,开启民歌教学的大门,建立以下三种路径,帮助学生打开中国民歌艺术的认知通道,吸收民歌的精神内涵,提升对民族音乐的文化自信。
一、聚焦民歌核心立意,提升作品精神内涵
对民歌作品进行精神层面的立意和定位是将教学指向了一个高度,也是备课的第一步,是展开民歌精神之旅的重点。前面提到了民歌艺术的地位和价值,在我们的教材中也占据重要比例,能收入教材的作品一定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精神文化底蕴,对每一首民歌作品,我们都应该经过深入解读,挖掘其中内涵,给予准确的立意和定位,以提升作品的高度,使所有的教学目标都能指向这个高度,来提升学生的欣赏品味。
具体怎样操作,通过两种途径可实现给歌曲的精神立意定位,首先通过歌曲表象传递出来的具有标识性的特点,如音乐语言、表现形式、审美特征等作为依据,其次进一步深入歌曲肌里,追踪歌曲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等内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这里简单举例:
例1: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中,江苏民歌《无锡景》为例,这是一首小调歌曲,小调本身带给我们柔美、婉约的韵味和感觉,似乎给人感觉略带小家子气,其实不然,我们可以借助同是江苏民歌的《茉莉花》作为启发和引导。早在2006年就唱响于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已为世界人民所知和传唱,可见江南小调民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了,作为中国人,我们没有理由不认识、不了解这一体裁的民歌,从而引导学生感受江南小调柔美却不失大气,婉约却同样能登大雅之堂,提升了小调民歌的精神价值。
例2: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是一首新民歌,属于陕北民歌中的信天游,单从歌名,我们无法了解它更深层次的内涵,但你若解读这首歌曲的历史背景,便对歌曲的精神价值有了不同的认识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北的百姓把参加红军叫“闹红”,而山丹丹花开的时候,是漫山遍野被染的火红,以此作为比喻可见陕北人民参军的热情,有了这样的历史知识,就更能明白,为什么要用红艳艳的山丹丹花。再进一步,“信天游”在中国民歌史上的地位,可以说是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坡上的传世巨著,在这黄土高原上,缺少旺盛的生命,只有黄土、风沙和寂寥,是什么支撑着陕北人民一代又一代人生长和热爱着这片土地,其中“信天游”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民歌带给我们的精神和力量。
上述案例或是通过歌曲对世人的影响力,或是追踪其文化语境,都将民歌置于一定的高度来展开教学,赋予了民歌独特的精神内涵的核心定位,作品本身的立意就完全不同,带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深刻,对于教学对象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二、构建二维教学路径,展开民歌深度之旅
许多时候,我们将作品的精神价值放在最后揭晓,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想在学生认识熟悉的基础上对作品的精神层面有所提升,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影响到了作品的定位,使学生对作品不能抱以高度尊重的态度来学习,因此,对作品精神层面的立意和定位需要教师从一开始的教学环节中就有所揭示和渗透,具体怎样来操作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与思考,开辟以下教学思路可作为民歌教学的新路径。
构建二维教学路径,指的是民歌教学必须通过两个维度来展开,即从民歌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的精神文化”两个方面,两条路径,带领学生展开深度的体验之旅,开启两条路径,需注意几个步骤。
(一)找寻关键线索, 打开教学突破口
找寻关键线索,就是要锁定歌曲标志性的特征,找到这个特征,也就打开探究的大门。在教学中,我们为了避免民歌教学的笼统和千篇一律,导致学生后期对时代、地域、民族、旋律等信息出现错位的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和提炼歌曲标志性的特征,来作为歌曲的线索,通过线索来展开对歌曲的探究,步步深入,层层递进,那么如何提炼线索呢,可从以下途径去思考。
1.音乐语言
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民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创作和表现形式的差异,许多作品有其特有的音调音阶、节奏节拍、旋律行进方式、调式调性等音乐形态,从音乐语言入手找出其明显的独有特征。
例3九年级下册中第三单元中《歌唱美丽的家乡》是一首苗族的飞歌,它在旋律和唱腔上有其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拖腔”,强弱起伏,自由婉转,这便是一个很好的线索,从拖腔入手,发现其有别于其他的民歌,它传递出来的热情,喜庆的气氛有很强的的感染力,成为歌曲的一大特色,因此,苗族的飞歌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飞歌还成为了新民歌的创作素材,宋祖英的《大地飞歌》就采用了苗族飞歌的音乐语言创作而成,可见苗族飞歌的艺术价值。
2.历史地域
民歌的差异还显现出了“地域特征”和“历史背景”,对民歌教学展开“地域特征”和“历史背景”的追踪也是教学中必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民歌历史悠久,它记录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和习俗,从中我们也能发掘其与众不同的特征,尤其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来自革命战争年代的民歌作品,它不仅拥有地域特征,更具有时代气息,如陕北民歌信天游,沂蒙山小调以及八年级下册中的“兴国山歌”等这类作品必须与其时代背景相结合,从中提炼出与众不同的线索,更能凸显作品的精神内涵。
3.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是近年来的一个新名词,语境(语言的文化背景、情绪景象、时空环境等),民歌由来于民间,将歌曲置回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能更好的还原其本来的面貌,这也是我们提炼线索的有效方法,同一语境中的歌曲一定有其相同的特征,将其共同点作为线索挖掘出来,就能很好的归纳出同一体裁和类型的民歌。
(二)梳理有效信息,建立主线式教学
任何一个精彩的故事必须要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来贯穿,不止民歌教学,由于民歌艺术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但如何取舍也是考验我们的审美能力。有了线索,有了核心,也有了立意和定位,过程就会变得清晰,将复杂的信息量精简,获取最有价值的内容,始终围绕精神内涵的核心,将民歌教学置于一定的高度来展开。
主线清晰,聚焦精准,是教学设计的难点。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信息获取量有限。教师设计架构起一堂课,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取舍:①叠加式。采用层层深入,由浅入深,将所有信息以叠加式一点一点堆积,筛选过程中就会发现有些信息无法叠加。②时间轴。可注意课堂的黄金分割点,将最有价值的信息安排在这一时间点上输入给学生,这也是一堂课留给学生印象最深刻的内容。③关联法。之前提到作品的核心立意,在取舍材料时,首先判断这些信息与作品核心立意的关系,又近又远,分别归类,就近取舍原则就能很好的摒弃一些相对次要的信息,从而使整堂课主线清晰,聚焦精准。
(三)设计二维教学路径,紧扣作品精神核心
设计二维路径,需紧扣作品的精神核心。民歌外在表现形式往往通过其特有的音调音阶、节奏节拍、旋律行进方式、调式调性等音乐形态上去感受作品的特色,体验形式上的美,这个过程也比较容易获得,但这样的体验还不够完整,我们必须由表及里,通过外在的表现特征结合内在的精神文化两个维度相结合去探寻,才能获得民歌艺术的完整体验。
例4 《打支山歌过横排》来自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山野放歌”中的内容。这是一首江西民歌,流传于江西兴国县,故称为“兴国山歌”,本课的歌曲拥有兴国山歌标志性的歌头“哎呀嘞……”这里也是全国著名的红军县、烈士县,”,在上个世纪20年代,当地民众创作了多首表现苏区革命斗争和生活内容的歌曲,整首原生韵味比较浓厚,学生对于这样的作品往往兴趣寡淡,这也给我们的教学增加了一定难度。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立核心,找线索、拉主线”的方法,核心就是山歌的革命精神,线索是兴国山歌标志性的开头,通过外在的标志性线索挖掘出了兴国山歌内在的历史意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由此拉起了一条情感的主线,将所有的教学环节和活动串联起来,本课的设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知、体验、表现,最后是实践创造的一个过程,步步深入,层层递进。是学生既掌握了兴国山歌外在的标志和特征,同时理解了其内在的革命精神,帮助学生建立起“兴国山歌”的深刻形象。
三、外化音乐情感体验,内化精神文化积淀
音乐教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审美的原则上,民歌艺术教学的过程很好的顺应了“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原则,从“审美感知”到“表现创造”再到“文化理解”,都能一一对应,真正内化为精神文化的积淀。
(一)体验外在形式之美,感悟内在精神之韵
民歌艺术之美体现在空间上。前面讲到通过两个维度来展开教学的过程,这也是通过两条路径去发掘民歌艺术的魅力。在此过程中,可通过不同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根据民歌艺术的特点,可从个体的独特美、和谐美、再到对比的差异美,例如,同一体材,不同地域歌曲的表现形式也完全不同,通过多角度感受外在形式上的美,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在教学过程中,体验了民歌的形式美,还不够完整,必须挖掘到内在精神之美,才是完整的体验,民歌的精神是蕴含在歌曲的创作中,结合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等,慢慢深入体会才能挖掘得到。
(二)追踪历史的沉淀,体会新民歌之魅力
民歌的艺术之美体现在时间上。中国的民歌历史悠久,许多民歌距离我们已经历史久远,单纯从其表现形式无法获得认识的,因此必须追踪历史的长河,追溯到过去,才能理解歌曲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意境,而经过历史的洗礼,这样的作品更具魅力。随着时代的进步,民歌也在延续其顽强的生命力,当代艺术家经过全国各地的采风,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在时代的背景下,创作出一系列的新民歌,这样的作品与传统民歌在形式和内容上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读懂传统民歌的同时,也能欣赏新民歌的优秀和魅力。
(三)探寻民歌艺术精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民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民歌艺术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民歌艺术正是吸收了各地多元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代代相传,是中国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传递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这也民歌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价值。以此来提升新一代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民歌艺术始终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获得外在的审美感知,吸收民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理解,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无痕渗透,开启一场深度的音乐之旅。
参考文献
【1】《传承与发展——关于中小学民歌教学的相关思考》·中国音乐学院2018
【2】《民歌教学的优化策略》·教育艺术2018第9期
【3】《“民歌”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感、品、悟”——以教学设计“茉莉芬芳——地方民歌”为例》·新课程2019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