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的现状审视以及发展趋势探究

发表时间:2020/11/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3期   作者:吴坤杰 邓文婕
[导读] 从新媒体传播问世以后,中国媒体融合与发展成为一大趋势,基于不同社会背景和社会形态的变化,都出现了不同形态的传媒融合创新,极大地丰富了传媒的丰富性和广泛性。
        吴坤杰 邓文婕
        (海口经济学院 海南海口 571100)
        
        摘要:从新媒体传播问世以后,中国媒体融合与发展成为一大趋势,基于不同社会背景和社会形态的变化,都出现了不同形态的传媒融合创新,极大地丰富了传媒的丰富性和广泛性。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发展弯路和融合弊端也需要不断解决,客观审视当下媒体融合的发展,并对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
        关键词: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现状审视;发展趋势;探究分析
        基金项目:海口经济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依托于校企合作办学的传媒实训室设计与探究》
        
        一、中国传媒融合发展背景及必然性
        为了能赶上网络时代下现代人对信息的需求,传统媒体都在与时俱进。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媒体整合,媒体才能在网络时代取得更大进步。为满足中国人对信息的需求程度,通过这种有互动性的、多样性的数字媒体之间,进行有组织地结盟合作,能有效推动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并实现传媒一体化。
        二、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现状审视
        (一)“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没有充分落实
        传媒报道应当在坚持主流价值观和文化传播效益的基础上,贯穿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保持鲜明的旗帜,明确观点。展示国家形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但是实际的传媒融合过程中,只是融合了皮毛,内里并没有摸清。尤其是很多报道为了抓取眼球,只报道好事并过于夸大人物的事迹,没有把传媒事业做到大众心坎里。
        (二) 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趋势没有深刻认识
        传媒融合应该是技术融合的过程,但实际状况是,传媒融合展现的是平台的融合,如报纸、电视、微信公众平台等自媒体平台、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信息融合,而一些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的融合程度不高,这实质上是没有对网络化发展和数字化发展有深刻认知导致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区块链、智慧媒体、融媒体、“互联网+”等层出不穷,很多融合尝试都没有对其内涵和骨子里的含义彻底搞清,就盲目进行融合,会导致融合效益不高。
        (三) 传播体系与传媒生产模式没有发生改变
        新闻媒体传播的受众是人,传播的主要对象是社会大众,但是在实际的传媒融合发展过程中,传播体系和生产方式,实际上是没有发生变化的。以很多新闻传播为例,实际上其主要的媒体传播渠道还是电视、广播或者报纸,而双微平台、自媒体平台等都是传媒辅助,而真正关注传媒的新媒体传播渠道的人很少,始终不能拓宽自身的受众。因此目前很多传媒集团都没有重视“群众在网上”的现实,全民移动时代下,将新闻舆论阵地搬到网上也是一大必然。
        (四) 专家型人才依然匮乏
        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以媒体编辑人才为例,新闻编辑存在一定的工作僵化问题,导致这种撰文模式很难引起传媒受众的青睐和重视。

从人才整体素养来说,传统新闻编辑的素质越高,其对文章质量、运营的把控效果就更好,这是新媒体渠道人才比不了的,因此当前中国传媒业最关键的就是“缺人”,尤其是专家型、复合型的传媒人才。
        三、中国传媒融合的发展趋势预测
        (一)政府引导集团作战,传媒趋向规范化
        中国政府对媒体融合发展的关注颇多,并且传媒融合已经成为一个弘扬社会正能量、弘扬党的政策方针、构建人类网络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在未来中国的传媒融合也会是政府引导下的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基于中国传媒市场的规模限制,未来大中小传媒组织的竞争会愈发激烈,但是没有竞争力、不能吸引群众眼球、不能给予群众有价值信息的传媒,势必会遭到淘汰。在未来传媒行业也会趋向规范化发展,并以“内容提供者”和“受众服务者”的方式,不断提升传媒的影响效力。
        (二)内容为王精心策划,掌握媒体传播的主动权
        未来中国传媒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同时在实际的融合发展过程中,稀缺资源的挖掘和整合,是传媒融合的发展趋势。讲好传媒故事,真正将媒体传播内容做到用户心坎里,将挑战变为机遇,真正掌握传媒的主动权。要想提升新闻媒体的传播效益,就要杜绝以往报道一贯的模式化、公式化、单一化。避免报道的片面性和随意性,在进行报道之前需要做精心的策划。
        (三)拓宽报道的传播效益,实现传媒特色化发展
        找准自身的发展优势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也能有效提升媒体的传播效益,精准定位某一类人群,而不是“泛泛而论”,在某一领域做得出彩,再实现不同领域的融合是一大趋势。以传媒集团发展为例,旗下的每一个产品都要有自身的特色,以报刊为例要有自身的宣传着重点,并重点打造一个或几个媒体作为传统媒介发布、网络新闻发布枢纽,打通了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诸多渠道,为提升传播效益拓宽了途径。
        (四)打造“粉丝”效应,照顾大众阅读喜好
        全方位立体展现传媒信息,除了传统媒体,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渠道中也有同步的宣传,这能最大程度上覆盖到群众的阅读习惯,无论是习惯看报纸的忠实读者,还是习惯手机浏览信息的青年人,都能通过自己喜欢熟悉的渠道,找到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真正写百姓愿意看的故事,评论群众感兴趣的新闻,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媒体的传播价值。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传媒融合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实现提升传播效益,将媒体成为展示政府形象、传递有用信息的途径,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以受众为根本,让其从传播信息中感受到“充实”,成为传播集团的终身用户,这是媒体融合的最高要求。

        参考文献
        [1]葛小娟.论媒体融合背景下时政记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J].传媒论坛,2020,3(09):7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吴坤杰,男,汉族,1979-02,海南定安人,海口经济学院,实验师,实训中心主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传媒类实训室管理。
第二作者:邓文婕,女,汉族,1987-12,海南海口人,海口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媒体类软件应用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