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贵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镇西中学642453
摘要:在新课改下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以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模式的培养,启发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模式。基于合作学习模式下初中物理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共享物理课程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求知欲,促使学生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保持浓厚的兴趣,还能间接促进学生智力与默契度的双重开发。可见,在促进学生物理水平成长的过程中,合作学习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将针对教学改革视角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来进行论证,并进而探讨其实际意义。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合作学习;默契度
引言:初中物理教学中同学间、教师与学生间的通力合作,即在实行物理教育时,不单仅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主,致力于课本讲解与互动合作教学双管齐下,全方位保障学生获得成长。课堂教学上的互动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默契性、主观能动性、自我创造性和潜能激发性等,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物理思维灵活度,并根据其表现,通过引导性的物理教育,促使学生从课本内容的观察与思考中通过合作交流,不断收获进步。
一、炼思维:培养学生的物理合作学习意识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主要以学生准确认识自己为出发点,致力于从物理的课堂学习中发现自身的劣势与不足,并与与自身劣势相互补充的同学进行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最终促使合作学习与物理教学内容达到连结与融合。
物理学习作为初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现,同时也需要学生不断扩展自己的物理专业知识和公式算法等。但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总会忽略学生合作学习思维的培养。因此,为了改变上述现状,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合作学习思维的培养,也就是说,在实际的教学内容展开时,教师在进行某单元的讲解时,一方面要带领学生认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通过物理合作小组的建立,引导学生分享自身的物理学习掌握情况,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形成共赢。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直接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还会间接促使学生通过团队学习掌握物理学习经验知识。
二、强实践:利用多信息技术辅助学生物理合作学习
例如:教师在讲解《牛顿动力学》的章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于此类知识点有深入的了解,教师在课程讲解之前,可以充分发挥的信息技术的参与作用,先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预习基础知识点,以及接下来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有的学生在前期预习中可能对于“牛顿定律”产生疑惑,此时,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比较有针对性讲解的互联网视频,仔细观看其中的实验操作过程或是公式讲解,反复思考,并得出结论。
这样不仅可以缩短教学讲解实践,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培养出学生积极的求学热忱,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从而形成优质的课堂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讲解完成之后,可进行在合作学习交流。前期将学生进行分组之后,教师可先进行一个摸底的测试,因为毕竟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是不一样的,基础不一样,在组内发挥的作用也就不同。在进行完摸底测试结束之后,各小组对于自己组内成员们的物理知识掌握水平也就有了大致的了解,根据每个学生基础的不同,在物理实验以及其他的任务的布置上可做不同程度的区分,比如,物理基础差但实验操作娴熟的人可以与与之相反的同学进行小组合作,总之,几人在物理知识的掌握上要形成一种互补效应。
三、蓄体验:增强学生物理合作学习经历
当学生面对那些繁杂的物理知识点和公式,教师总要采用一定的方法与之互动,进而加快教学目的的完成,物理合作学习便是解决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教师便可以在第一时间感知学生对于某些物理知识的独到理解,包括某些知识内容缺乏,便可及时通过轻松的合作学习和体验,来填补学生物理学习领域的不足。这种合作式的物理互助学习,对于很多物理基础差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及时建立自信,使其更乐于接受物理相关课程内容。
初中物理课程合作意识的建立,既是新时代下对于学生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也印证了“二人同心,其力断金”的名言警句。良好的物理合作学习计划不仅能够从本质上改善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还能促进学生对于自身兴趣点的认识和培养,并通过观察、合作、思考,使得学生能够与书本为友,以学习为乐,在不断小组建立的过程中发现最适于自身物理学习的方式,促使学生物理知识水平得到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物理合作学习意识与习惯,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做出针对性的合作学习计划,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权做出相关的、切合实际的、有助于自己,并且能够帮助到同学的双赢方法,针对自己的缺点和弱势做出及时的改正,从合作学习中发现物理学习的乐趣,最终促使学生通过合作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赵英伟,郑琳时.初中学生物理教育课程与道德教育正确意识的建立和相关发展建议 [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3:68-69.
[2]李魏,郑芝琳,冯志.学校对于学生物理思维发展所作出的未来计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课程教育研究,2014(6):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