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课堂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

发表时间:2020/11/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3期   作者:韩连海
[导读] 当前,我国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弊端和问题,
        韩连海
        山东省惠民县淄角镇中心小学    251716               
        当前,我国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弊端和问题,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制度显得十分重要,我国的小学教学内容与现代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教学模式还主要采用“满堂灌输,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这种现状严重抑制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在《新课标》中指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尤为重要。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真正的落实到位,使之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 那么,怎样促进农村小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呢?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信心。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互动和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会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关爱、尊重、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平等、自由、民主、信任,同时受到激励,鞭策和鼓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会。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提高
        (1)、教学过程中保证充分的思维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人类社会的发明创造,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所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因此,既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经过相对独立的学习过程,尽可能使他们自己主动获取知识。根据学生实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诱发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重在启发引导,点拨与激励,促进和完成从教到学的转化,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教学过程中,提供宽裕的学习空间。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和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点,老师还必须提供宽裕的空间,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教学中要改变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宽裕空间。为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相互竞争的精神。
        (3)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评价的艺术。                                                     
        当看到学生计算或解题中的错误,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问一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你能从其他角度想想看吗?” “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哪一种说法更好?等等系列问题,这样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完善学生自己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思维能力。教学中还要注意及时发现肯定困难学生的“闪光点 ”,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当学生答对问题时,可采用不同的激励性语言。,如:“你真行”,“你的想法真不错”,“你真棒”,“你的脑子真灵活”等,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这样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会或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自主探索,主动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
二、钻研“教材  ”,激发学生自行探究的兴趣。
        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关系。精心选取数学素材,紧密联系农村学生生活实际,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研究教材,使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如:教  “除法的简便运算”练习题的推导,让学生感到抽象的将其改编为学生熟悉的乐于接受的内容:“三年级学生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热带植物园参观,成人10元\张,学生5元\张,团体6元\张(10人以上),怎样买票合算?(你能想出几种方法?)”,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探索的欲望。
三、创设丰富的情境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活动中开始”。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恰当选择,并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
        (1)在玩乐、游戏中激发探究知识的兴趣。根据小学生喜欢游戏玩耍的特点,把一些数学知识设计成一种游戏活动的形式。如:在学习圆柱体表面积时,用游戏的方法指导学生操作,给圆柱体“穿衣服”。在“裁”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圆柱体的表面积是由两个圆面积一个长方形围成的,衣服“穿”上了。再请学生把它“脱”下来,量一量,算一算,从而得到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种游戏式的“裁”“穿”“脱”教学方法,使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在操作情境中——做数学。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知识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究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在认知活动中探索未知、体现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训练技能”的价值。
        (3)引导学生在“求异”中探究知识。在求“变”,求“新”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说与众不同的话,用与众不同的方法,提与众不同的问题等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习惯与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用不同知识去剖析题目,众横沟通,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四、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在互动中自由探究。
只有构建和谐平等互动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才能使师生在积极作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帮能使教学是以创造性的实现。这样,课堂也就成了一个个表演的舞台,成了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1)师生互动,在交流、活动的平台上探究知识。在师生自由交流,活动的平台上,一方面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状态之中,体会和情感得到最大满足,享受着课堂学习的快乐。另一方面,教师也体会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敞亮,享受着课堂教学的快乐,师生间人为的界限消除,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师生自由对话、共同努力探究新知。如:在学习“测量”时,教师加入小组中讨论测量的方法并实际参与测量。这些师生互动激起了自主创新的原动力,师生达到共识、共亨、共进,教学相长的境界。
(2)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探索知识
        实践证明,讨论、交流最有利于调动学生投入探索,最有利于师生和同学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也最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要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提供交流方式,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特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特别是小组讨论、交流是发展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全体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完善的好形式。
        总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探索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农村小学数学课堂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迫在眉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要创造性的教,又要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从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地学,主动地学的状态,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